池小妍
(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福建 福州 350007)
传统音乐在高中音乐课堂导入策略探析
池小妍
(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福建 福州 350007)
高中音乐鉴赏模块课程中传统音乐内容是较为重要的部分,中国民族传统音乐是每一位青少年必须了解、热爱、传承和发展的优秀文化。而现代丰富多彩的音乐形式冲击着学生的视野,主流音乐在传统音乐面前更显优势,那么如何将经典的传统音乐更好地展示在高中学生的面前呢。文章将通过列举若干个课堂实例,对高中课堂导入环节进行分析,运用情境式、体验式等多个教学方法,谈一谈如何在传统音乐课堂中有效地导入。
传统音乐;课堂教学;兴趣
课堂导入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之一,导入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效果,高中音乐课堂多以直接出示课题进入新课教学的形式为主。其实不然,高中传统音乐教学需要课堂导入,在导入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必要的。
课堂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讲故事、猜谜语、听音乐、看视频等,而对于高中学生而言,不应该只停留在激发学生一时的好奇心上,不能是表层上的导入,而应该对新课知识点真正意义的抛砖引玉。
“人文情致”这一单元内容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但古琴这一乐器及相关文化背景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却是疏远而陌生的。这样的课程单凭教师的讲解和视频的播放,只能使课堂越发沉闷。因此在这一单元的古琴教学中,笔者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现一副淡雅的水墨画,并在画面上呈现古诗《夜船援琴》,以古琴曲《流水》作为背景音乐,请一名学生根据诗情画意有感情地朗读。这样的导入运用古画、古曲、古诗营造典雅的情致,再通过学生的诵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古琴世界,这个环节课件的音画搭配效果较好,既吸引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很好地引出课题。这一导入环节中的朗读请学生完成,也是考虑以学生为主体能更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因此,课堂导入环节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入手,结合课堂内容,设计切实有效的教学情境。
有不少教师认为,高中音乐课堂以鉴赏为主,加上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善于表现、不喜欢展示等性格特征,课堂以教师的讲解、学生的附和,教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为主,久而久之,学生便养成了不爱动脑,只听不说,依赖教师讲解,课堂积极性不高,课堂效率自然也打折扣。殊不知,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是仅存表面。因此,积极参与体验是学生掌握知识点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教材第三单元“鼓乐铿锵”这一课的导入环节中,笔者出示了锣和钹两样中国传统打击乐器,不多加介绍,只请学生上台任意演奏,将这两样打击乐器用自己不同的敲击方式使它们发出不同的声响,这样的实践一下子吸引了大多数学生,教师再进一步鼓励学生大胆参与,于是,当第一个学生上台之后,便有第二位,第三位陆续上台用自己的方式敲击这两样打击乐器,并得出相应的结论。这一环节的实践,既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同时也为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作好铺垫,有了自己的尝试,学生们在之后的视频赏析中就能很快发现《锦鸡出山》等打击乐曲中,不同的打击乐器运用了哪些敲击形式。
在课堂最后的实践中,由于有了导入环节的体验活动为基础,学生的参与性也更强。任意请两位同学分别以不同的打击乐器表现不同的情景,并请全班同学猜一猜他们所表达的意思,这个实践活动达到了整堂课的高潮,学生们完全投入表演状态,较好地表现出各自所创编的不同形象。整堂课下来,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打击乐器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纯粹的传统打击器乐曲鉴赏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教学语言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同时也是教师的教学基本技能之一。面对不同的学段,教师应用不同的教学语言与学生进行沟通。语言的合理与恰当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关键。有些教师在语言的组织上没有很好地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课堂的设问不仅不能激趣,还适得其反。语言的组织既不能用对待小学生那样亲切稚嫩的音调,也不能像对待初中学生那样提问式的语气,对待高中生更多可以用探讨的口吻,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参与讨论,甚至可以与教师的看法有分歧,师生共同探讨,这样的课堂氛围才更加浓厚,学生有了新发现,学习的兴趣也随之增加。
设问式语言在课堂导入环节中十分重要,导入的语言内容需要仔细斟酌。京剧是中国的国粹,这一传统音乐在每个学段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要求。记得笔者曾经听过一堂以京剧为主的高中音乐课,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请学生演唱《唱脸谱》,并以此导入课题。这样的导入是否同样适合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也适合初中学生呢?对于高中学生来说真的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吗?其实不然,这首《唱脸谱》对全课的教学并没有什么辅助性的作用,同时也不能较好地达到导入的效果,唱与不唱,学生都已然十分明白教师的用意及该课的内容,没有好奇心和新鲜感,也自然不能引起多大的学习兴趣。是不是这样的导入形式就一定不行呢,如果同样的导入内容换一种表述方式,例如可以说:京歌《唱脸谱》中的脸谱是京剧四大行当中的“净”角,净角一般表现的是性格粗狂的男性,同学们应用怎样的音色来表现呢?教师的设问引起学生的思考,再进行模仿,模仿的同时教师也可积极参与,课堂气氛轻松而有趣。
高中音乐课堂中,教师到底是说得多还是唱得多呢?当然,这要与实际的课堂内容相结合。教师的示范和展示能很好地引发学生的共鸣,从而促进他们更好地参与。由于音乐这一学科的特殊性,课堂内容以流动性的旋律为主,而音乐情感是无法用语言所代替的。因此,笔者认为高中音乐教师能为学生示范的教学环节不能省,一首歌曲的情绪是由教师用言语来形容,还是教师深情地演唱,由学生感受并描述呢?笔者认为后者更受学生的欢迎,教师的示范将引起学生的关注,甚至产生共鸣,萌发参与的想法,这不正是音乐课堂所需要的吗?
“多彩的民歌”在教材的第三单元,民歌是中国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不同地区的民歌蕴含着不同的风土人情,反应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因此民歌这一单元的课堂导入十分重要,怎样引起学生的兴趣呢?笔者在这一堂课的教学中,运用课前布置作业的方式,请学生们回家查找熟悉的民歌,最好还能唱一两句。课堂的开始,学生多少有些羞涩,不愿意第一个上台演唱,这时候,可以问学生知道的民歌歌名有哪些,学生说出一首,教师便有感情地将这首民歌演唱出来,个别学生熟悉的曲子,鼓励他们一起演唱,经过两三首的尝试,学生喜欢上这样的方式,于是便顺水推舟地有请一些学生上台给大家介绍自己熟悉的民歌,两三分钟的小小演唱会便开始了。这样的导入过渡自然,又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好地调动起来。
[1][德]格尔德·米策尔.心理学入门[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102-108.
[2]金亚文.高中音乐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2.
G424.21
A
1673-9884(2017)08-0105-02
2017-06-09
池小妍,女,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