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修辞研究

2017-04-15 06:26黄小平
关键词:主体大学研究

黄小平



大学修辞研究

黄小平*

(红河学院人文学院,云南蒙自 661199)

大学是研究、传承、融合和创新高深学问的高等教育机构。已有的对大学的研究,主要是对大学的本体和功能的研究,新修辞学理论能从新的角度揭示大学的本质。新修辞学理论既注重本体研究,又注重交际效果研究。大学修辞是大学主体以符号为媒介,实现大学目标的行为和现象。大学修辞是大学主体、社会、媒介之间互动的产物。大学修辞是大学主体做好大学事情、讲好大学故事。大学修辞不仅要关注大学的发展、国家的发展,同时关注世界的发展、人类的发展。大学修辞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国际传播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大学面临的问题是修辞问题。

大学;大学修辞;大学形象

大学是研究、传承、融合和创新高深学问的高等教育机构。大学的职能是培养人才、传递和创新知识、服务社会。已有的对大学的研究主要是对大学的本体和功能的研究,新修辞学理论能从新的角度揭示大学的本质。新修辞学理论既注重本体研究,又注重交际效果研究。大学修辞能从本体和效果方面来探索大学的深层内涵。

修辞是说服、辩论;是生产知识、创新观念、发现真理;“是一种选择语音、词语、句式、修辞格等的语言运用现象;是一种运用语言、音乐、图片、图像、建筑、环境等涉及听觉、视觉、触觉等媒介符号,建构有效的文本,传播信息,以影响、改变他人情感、态度、思想、观念乃至行为的社会行为现象;是一种人类传播现象,是一种人类传播秩序和社会秩序。”[1]

修辞是对人类交际行为的阐释,是人类的生存状态,是一种把目的和阐释作为意义的决定性因素,它把语言作为社会行为的理论。

修辞是一种选择,是通过语言等媒介做出社会选择的行为,是信息、媒介手段和话语的选择,是社会发展模式的选择,是对社会民主、自由、公平、公正不同实现形态的选择。

在社会实践中,修辞是一种媒介和行为选择。修辞选择能促进社会发展,影响和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行为。

机构的有效修辞行为能形成政治、经济、文化的不同效益,从而促进社会发展。大学修辞是大学主体运用修辞策略、手段等实现大学目的的社会行为。

实现大学的培养人才、传递知识和服务社会的目标的一切活动都是大学主体的行为,这些行为本身就是修辞。大学修辞是大学主体、社会、媒介之间互动的产物。大学修辞能促进大学、政府、企业、媒介、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实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一、大学概念

什么是大学?从古到今,由于不同的时代发展要求,具有不同的观念。

大学在于培养人的德行,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2]

大学是社会的文明之光,如竺可祯说:“大学是社会之光。”“大学犹海上之灯塔。”“大学是社会之光,不应随波逐流。”“大学犹之海上之灯塔,吾人不能于此时(抗战时期)降落道德之标准也。”[3]

大学的目标是培养一种无畏的精神追求,如:“大学以精神为最上。有精神,则自成气象,自有人才。”“大学,英文是university,该词的词根是univers,意思是普遍、无所不包,这个词根引申出了好几个词,大学是其中之一,另外一个是‘宇宙’(universe),‘宇宙’和‘大学’是两个词,源于同一个词根。”[4]4-9

大学是创新之所,如:“大学是三个东西的源泉:新观念的源泉,新知识的源泉和新型专业人才的源泉。”[4]153

大学的宗旨在于培养人才,如美国教育家弗莱克斯纳认为:“大学是一个目标崇高而明确、精神与目的统一的有机体”,是“学问的中心,致力于保存知识、增进系统的知识并在中学之上培养人才”,并基于“大学是民族灵魂的反映”这一认识而希望大学“有所为有所不为”[5]。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说:“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世界。”[6]

大学是社会机构,又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如英国历史学家哈罗德·珀金认为:“大学的含义和目的可以说是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它依靠改变自己的形式和职能以适应当时当地的社会政治环境,同时通过保持自身的连贯性及使自己名实相副来保持自己的活力。”[7]

大学是知识和精神生产的空间,如:“大学不仅仅是一个承担其特定社会职能的物理空间场所,它的存在意义更在于它自身所应具备的文化个性与精神品格,以及由此而焕发出的旺盛创造活力。”[8]

大学的主体是学术共同体,如:“大学是一个由学者和学生共同组成的追求真理的社团。”[9]

大学的贡献在于为国家、世界和人类提供知识和精神,如德国教育家洪堡认为:“国家不应当指望大学做与国家直接利益相关的事情,国家应当抱有一种信任感,让大学发挥真正的作用,大学不只是为国家的目的来工作,而应为一个更高的水平无限地发挥作用……提供增加更多有效的源泉和力量的场所,而不应当只是受国家本身所支配。”[10]英国学者霍尔丹勋爵说:“大学是民族灵魂的反映。”[11]

总之,大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机构,这种机构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人才以及传承和发展适合社会发展的知识系统和文化系统。

从上可知,大学的概念大都立足本体和功能方面对大学进行定义,并从实践层面建构大学的行为。大学修辞从本体和效果方面对大学进行研究,是一种从新的角度对大学的本质和规律的探索,从而更好地传播和塑造大学。

二、大学修辞

大学修辞是以大学为修辞主体,以建构大学形象、促进大学发展、协调大学(内部和外部)的关系、处理大学事务、增强大学的社会贡献力和社会发展动力为目的的修辞行为和现象。也就是说,大学主体以符号为媒介,实现大学目标的行为和现象。大学主体有学校主体(行政主体)、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大学修辞主要研究大学修辞能力、手段、方法和策略。其范围包括国内和国外大学事务、行为。大学修辞目标是增强大学的社会贡献力,实现社会的民主、自由、公平、公正的发展,形成良好的大学形象,培养社会的未来人才以及培育发展适合社会发展的知识系统和文化精神等。

学术和学问是大学的核心价值,知识、真理是大学追求的目标。这是大学修辞的内容之一。

(一)大学修辞对象

大学修辞行为、大学修辞现象、大学修辞规律是大学修辞研究的对象。大学修辞对象具体包括大学修辞主体和大学主体的修辞能力,大学修辞机制、手段和方法,大学修辞规律和大学修辞中存在的问题、应对策略措施等。

(二)大学修辞任务

大学修辞的任务是研究大学修辞的形态、类型、机制;研究各类修辞主体,包括大学行政、教师、学生的修辞意识和修辞能力构成、修辞能力培养;研究大学修辞的问题及其原因,综括大学修辞的战略、对策、规律。

(三)大学修辞研究的主要内容

大学形象修辞。大学形象修辞是大学主体通过媒介来实现传播和塑造良好大学形象的行为现象。大学修辞是实现大学良好形象的传播目的、建构良好大学形象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大学形象修辞,是大学修辞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大学修辞主体的精神体现。大学形象修辞主要研究大学形象建构和传播的修辞策略、手段和方法。

大学修辞能力。大学修辞能力是指大学主体的修辞能力,是大学主体处理大学事务的能力。培养大学传播主体的修辞能力、修辞意识是大学修辞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提高大学传播质量和传播效率的重要因素。大学修辞能力具体包括对大学、社会、信息、用户的认知能力,建构和传播大学话语的能力,掌握大学修辞策略、手段和方法的能力等。

大学修辞手段。大学修辞手段是实现大学修辞的凭借。通过大学修辞手段实现大学修辞传播的目的和任务。大学修辞手段具体包括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语言手段包括文字、语音、词汇、语法、修辞格等;非语言手段包括图片、影像、体态语、电子、网络等。

大学修辞战略。大学修辞是系统的、整体的。大学修辞效果的提高应该制定系统的大学修辞战略,使不同传播媒介形成合力,同时提升大学主体的修辞能力。

三、大学形象修辞

大学形象是大学修辞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学形象是大学特征和表现给社会公众的总体印象,是社会公众对大学的总体评价。大学形象由大学的内在的因素和外显的因素组成。前者主要是大学的办学理念、学校精神、校风、学风、教风、学生素质等,后者主要是校园环境、校园建筑、社会活动等。

大学形象的建立既能引起校内师生、员工对学校主体的认同,同时以良好的主人形象呈现,促进大学的发展与繁荣,又能吸引社会公众对大学的向往。

大学形象具有呈现性、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特征。

(一)呈现性

呈现性是指一个主体或机构直接呈现的全部信息的总和。大学形象通过大学理念识别系统、大学行为识别系统和大学视觉识别系统而呈现。

1.大学理念系统

大学理念系统是大学学术思想、校风、学风的缩影。具体体现为大学的办学目标、大学精神、大学特色、大学作风等。

2.大学行为系统

大学行为系统以办学理念为指导,是大学办学理念和精神的具体体现。大学行为系统是指能体现自身内在精神文化系统的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包括对内和对外行为系统。对内行为系统是指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包括教育教学制度、科研制度、管理制度、职工福利制度及各类人员的行为规范等。对外行为系统是指学校的社会公益文化活动、教学科研活动、公共关系活动、对外宣传活动等。

3. 大学视觉系统

大学视觉系统把大学理念和行为等抽象为符号、图像、文本和实物。具体体现为: 校名、校训、校歌、校徽、校门、校牌、象征性建筑物等以及学校办公用品、师生制服、校园网站等。

大学是人类精神的家园,大学形象体现为自由、科学、民主和创新的精神形象。

并不是大学的任何形象都是可以认可和接受的,大学形象的认可和接受必须受到受众的制约。因此,大学形象的呈现性受到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制约。

(二)主体性

主体性是指一个主体或机构希望获得社会或国际社会的认同。主体性包括言者的主体性和受者的主体性;言者主体性是指一个主体或机构对自我形象的定位和认知,受者主体性是指对言者形象的接受和认知。

大学主体性体现为大学行为主体对自我的认知以及社会的认可和接受。

受众的反应、反作用是修辞给大学提供的新的生机。也就是说,社会、机构、教师、学生、群众的对大学的认可和接受,才是大学的根本所在。

大学的受众可以是大学内部的,如教师、学生等,也可以是大学外部的,如机构、国内民众和国外的民众等,这些受众的反作用制约着大学形象的形成和发展。

大学形象必须是符合受众需要的和希望的,否则,这种形象是会被淘汰的、无生命力的。

(三)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是指不同的主体对一个主体或机构的认知的统一,是不同主体对一个主体或机构的对话,是一个主体或机构的“自我认知”和“他者认知”的内在化的统一。

大学形象主体间性是自我与他者的统一,即既是自我的体现,又是他者的体现。全球化,要求大学形象既是国内的又是国际的,是以国际规则为语法的,这就为大学形象的构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形象是在国际规约的关系框架和世界文明传承中,博弈性地运用自己的资源并融合国际社会可能认同的语言的形象。

大学形象是一种主体的自我定位,同时是一种以国际语境为参照的自我认识,也就是说,是一个主体依据自我意图和“世界语语法”而进行的跨国、跨文化的和谐对话的主体间性的形象。

大学形象是自我“心象”与他者的“自我镜像”的统一。大学形象是主体间性的,不同的主体从中认识到自我,又以此为目标而完善自我。

呈现性是大学形象基础,是主体认知的基础;主体性是呈现性在主体中的反映,主体间性是呈现性在主体间的互文(1);呈现性、主体性和主体间性共同作用,共同建构大学形象。因此,大学形象建构在于大学、社会、媒介之间的互动。

四、大学修辞建设的意义

大学是承续传统、立足当前、接通未来的桥梁。大学的一切行为都是修辞行为,因此,大学修辞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大学修辞以大学主体的修辞行为作为研究对象是一个从的新角度来研究大学形象和大学形象传播的方法,是修辞学术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大学修辞运用修辞学、话语学、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大学形象、大学形象塑造与传播,视角独特、新颖;大学修辞把大学形象、大学形象传播等作为研究对象,拓展了修辞学的研究对象,初步建构了大学传播研究的总体思路;大学修辞研究提出了大学修辞的对象、任务、主要内容以及大学形象建构等新范畴、新观点;这些为修辞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大学修辞研究揭示大学传播的修辞规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大学修辞研究拓展了修辞学的研究空间,开拓了大学传播、大学修辞等新研究领域,促进了大学修辞和大学传播效果,有助于大学建设、大学形象塑造。大学修辞研究为建构大学形象、制定大学形象传播的修辞战略、对策举措提供有益的借鉴。

大学修辞是大学主体做好大学事情、讲好大学故事。

修辞应立足日常生活传播,通过修辞解决日常生活共同面临的人际关系矛盾以及各种利益冲突问题。修辞应成为和谐社会和民众追求幸福生活的手段和方法,给不同大学主体或跨文化大学主体提供通过道德沟通处理重大问题的机会和途径。

修辞应成为消除误解和曲解的有效手段,成为大学主体间增进了解、友谊的手段方法,成为大学主体间融洽关系的手段方法。

大学修辞应重视大学修辞教育。大学修辞教育,基本属于人文教育范畴,属于素质教育、能力教育范畴。大学修辞教育既培育学生追求真理的精神,又培养学生的公共修辞意识,即公民意识。

大学修辞教育应建立公共修辞秩序,制定公共政策,赋予公民以充分的言论权利,重视培养公民的公共修辞能力,凝聚公共意志,从而更好地实现社会的民主、自由、公平、公正的发展。

大学修辞教育是培养国家公民、世界公民的重要手段。

中国大学面临的问题是修辞问题,因为它不仅关涉大学的学术精神,更关涉一个国家、机构未来的精神建构,关涉公共精神的凝聚和体现方式,以及社会的公平、正义传播的质量、效率。

大学修辞应成为大学去行政化的手段和方法,应成为大学追求知识、真理和创造自由、平等、未来精神的手段和方法。

大学修辞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国既有的修辞学学术传统,由语文修辞学走向传播修辞学、从平面媒体修辞学走向多媒体修辞学、从民众修辞学走向国家修辞学、从国内修辞学走向国际修辞学、从个体修辞学走向公共修辞学,逐渐成为中国修辞学发展的新趋势”[12]。大学修辞是大学对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守望和发展创新,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

总之,大学修辞研究是一种跨学科研究,是修辞学、教育学和传播学等学科的综合研究。大学修辞不仅要关注大学的发展、国家的发展,同时关注世界的发展、人类的发展。大学修辞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国际传播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注释:

(1)互文有4种能指:互文性理沦、参互成文过程、互文本或互文空间和互动关系。这里指互文本,互文本是进入文本中的文本。(参见祝克懿.互文:语篇研究的新论域[J].当代修辞学,2010(5):1-12.)

[1]陈汝东,杨柳.论中国修辞学教育的新趋势[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1):93-99.

[2]四书·大学[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4.

[3]竺可祯.竺可祯日记: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838,840.

[4]丁学良.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J].高等教育研究,2001(3).

[5]Abraham Flexner. Universities: American English German[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30:230.

[6]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50.

[7]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4.

[8]阎光才.识读大学:组织文化的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90.

[9]刘宝存.何谓大学——西方大学概念透视[J].比较教育研究,2003(4):8.

[10]博伊德,金合.西方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330-331.

[11]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M].徐辉,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

[12]陈汝东.新兴修辞传播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76.

On the Study of University Rhetoric

HUANG Xiao-ping

(The Institute of Humanities, Honghe University, Mengzi 661100, Yunnan)

University is an institute of higher learning, research, tradition, profound knowledge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The existing study of university is mainly on ontology and function of the university. New rhetoric theory can reveal the essence of the university from a new perspective. The new rhetoric theory both pays attention to the ontology research, and to the communication effect research. University rhetoric is subject to sign for the media and realize the objective of university behavior and phenomenon. It is interactive among University of subjects, society and media. It should not only pay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niversit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at the same time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I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reflections of national soft power, is also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What the Chinese universities are faced with is a rhetorical question.

university; university rhetoric; the university image

10.14096/j.cnki.cn34-1044/c.2017.03.08

H15

A

1004-4310(2017)03-0035-05

2017-03-06

2016年度红河学院科研基金博士启动项目“国门大学形象传播研究”(XJ16B09)。

黄小平(1967- ),男,江西会昌人,博士,云南红河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修辞和语言研究。

猜你喜欢
主体大学研究
“留白”是个大学问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