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发事件中美国官方话语的特征与策略

2017-04-15 06:26代树兰
关键词:突发事件危机话语

代树兰



重大突发事件中美国官方话语的特征与策略

代树兰*

(江苏理工学院江苏常州 213001 )

作为政治话语,危机状态下的官方话语具有明显的机构话语特征。与我国的官方话语相比,重大突发事件中美国官方话语的突出特征,是其受众话语策略在话语过程中的充分体现。通过选择机构话语的正式、程式化与日常话语的口语化相结合的受众易于接受的话语形式,传递其所处的危急情景以及为缓解危机所采取的应急举措;通过选择饱含同情、清晰温馨的话语,凸显话语的态度功能;注重情感表达与细节选择,提供足够信息,引导、鼓励人们采取具体行动,传递其对受众的情感与态度,及对其安全状况与关注问题的关心与关注,传达为确保其安全和利益需要采取的行动及注意事项,以及所采取的国家行动、国家战略等。

危机话语;突发事件;话语特征与策略

引言

在危机频发的现代社会,危机话语作为在危机状态下产生的话语文本与实践,已成为一个重要媒介话语类型。它既具有反映人们的思想、心理、意识和观念等一般话语的特点,又具有不同于其它话语形式的特质,体现在危机话语的建构与解读、危机中特定群体的语言及言语使用规则与规律、危机话语主体的策略以及危机话语所处的特殊情境下的特殊要求等。作为沟通交流主要途径的话语在危机传播与管理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效的危机话语有助于危机状态中的交流与协商,在引起受众响应、激发合作、消除危机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无效的危机话语不利于或严重危害危机状态中的沟通、合作与危机的消除。

国内国际重大突发危机事件所滋生的中美官方话语,是中美国家领导人与官方发言人代表政府和国家运用官方渠道,就重大突发事件在正式场合传播的话语。具有明确的交际目的和话语目标,表达国家的意愿和意志,受制于其所代表的国家利益与立场政治文化、国际关系与话语传统,受制于具体的国内国际环境和话语情景,话语形式可以是演讲、问答及借助各类媒介发表的官方资料等。在全球化日益深入、国际环境日益复杂的形势下,重视官方话语及其策略不仅是语言或礼貌问题,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和美国作为世界上发展中国家与最大的发达国家,不同的政治制度、历史、文化背景、话语传统等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官方话语体系,而国家形象的塑造、话语权与国际影响力的体现与博弈时常建构在围绕重大突发事件的国家官方话语系统与话语策略方面。构建恰当、得体而准确的官方话语,是关乎中国在崛起之后和平应对新的世界形势的重大课题。因此在传播学理论基础上,借助话语分析的研究成果,从宏观着眼,微观入手,对重大突发事件中美国官方话语及其应对策略进行对比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然而到目前为止,危机管理、传播等研究注重其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宏观研究,其成果较系统地论述了突发危机事件的媒体报道、经济环境、政治氛围、民众意见及其与政府形象塑造、危机管理之间的关系(Rosenthal et al 1989, Benoit,1995、 1997、 2000、 2004;Coombs,2005、2007、2014;Ulmer,2015;Heath,2004;吴宜蓁,2005;史安斌,2013;王宇,2013),它们对改善政府和公众关系,提高政府危机公关能力,有效引导国内外舆论起到了积极作用。“9·11”和“非典”事件后,其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并成为近年我国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在对中美官方话语这一重要话语类型研究中,段青、高飞(2008)、涂光晋、宫贺(2009)、何舟、陈先红(2010)、孟建、卞清(2011)、刘立华(2012)、窦卫霖(2011)等对中美官方话语中的国家角色、官方与非官方话语互动模式、对话性空间建构、以及西藏主题新闻发布等方面对中美官方话语进行的比较为本领域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微观层面,对突发事件报道的方式、原则与技巧、舆论引导、发展历程等研究较多,如史安斌(2013)、陈力丹(2010)等对突发事件的传播、报道观念、模式与方法、报道中的新闻伦理、政府应急管理等方面进行的研究等,对话语过程、话语策略等研究较少。本文在汲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聚焦美国9·11重大突发事件之后的官方话语,宏观着眼,微观切入,选择最能代表重大突发事件后的美国官方话语的美国政府网站纪念“9·11”事件网页(http://www.whitehouse.gov/news/ releases /2001/09/20010911-10.html)上的所有演讲、声明、讲话以及“9·11”后美国总统第一次,也是2003年入侵伊拉克之前的最重要的公开战争动员演讲(2002年1月29日的国情咨文)作为研究语料。在融会贯通话语分析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通过研读完整的语料文本、“文本细读”及“长时间的初步浸泡”(Hall 1975)15,并通过语料分析软件AntConc(Anthony,2014)提取、分析文本中的词频、搭配等对其进行深层分析,基于其话语产生的语境及其政治话语与机构话语性质,聚焦其突出话语特征:受众话语策略。

1 话语产生的语境:危机状态下的官方话语

话语语境具有两个突出特点:(1)重大危急状态下催生的话语类型;(2)以时任总统为代表的官方话语。后者属于典型的危机状态下的官方话语。当地时间2001年9月11日发生在美国的系列重大袭击事件,造成至少2 996人死亡、6 000余人受伤。这是美国历史上自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袭珍珠港以来发生在美国本土的最严重、也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重大危机事件。不仅震惊了世界,更震撼了位居世界霸权地位,自认为是身居乐土和“希望之地”,几乎是永远“远离”战争的美国领导人及其人民。“9·11”重大突发事件之后,包括时任美国总统布什在内的政府核心机构发言/负责人均以不同形式发表讲话,布什更是发表了系列演讲与讲话:事发后第一时间,即美国东部时间9月11日早上9:30,布什在佛罗里达艾玛·布克中学首次公开发言;当天晚上7:15-7:28召开了由美国司法部部长、卫生和公众服务部部长、联邦交通运输部部长、联邦应急管理局局长参加的记者发布会;总统顾问Karen Hughes也于当天在华盛顿特区美国联邦调查局总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布什抵达巴克斯代尔空军基地后的讲话;他当天下午8:30向全国发表的电视讲话;为纪念“9·11”事件中的受害者颁布的美国总统诏令;9月12日下午5:53视察五角大楼废墟时的讲话;9月14日下午4:40在纽约的穆雷和西街向英雄致敬:向警察、消防队员及救援工作者发表讲话;9月14日下午1:00于华盛顿特区国家大教堂在美国祈祷和纪念日的讲话;9月20日下午9:00在国会大厦对国会联席会议和美国人民的讲话;10月11日上午11:55在五角大楼国防部纪念仪式上的讲话。

2 政治话语与明显的机构话语特征

从社会符号学的视角来看,话语在社会意义上具有建构性,它不仅表现在社会实践上,而且具有说明、组织和建构世界的功能。“话语伴随和评论着任何一种意识形态行为……话语的所有特点——就是它的纯符号性、意识形态的普遍适应性、生活交际的参与性、成为内部话语的功能性,以及最终作为任何一种意识形态行为的伴随现象的必然现存性。”(钱中文,1998)352-357。政治话语作为“在思考并做出决定的基础上实施的追求最高理想的行动”(亚里士多德,Irwin,1999),始终与政治生活紧密相关,其意义由政治实践本身决定,既包含对生活的评价与理解,又具有思想性与意识形态性以及建立、维持与改变权力关系和世界意义的作用(Fairclough,1992)66,其社会建构性特征更加明显。从话语类型来看,官方话语属于政治话语,是政治话语的突出表现形式,它代表的是整个国家政权,是国家行使其话语权力的一种方式。官方话语中国家权力是话语中声音的源泉,其话语主体具有国家机构领导身份,其受众既包括社会精英,也包括普通民众;既包括本国人民,也包括其他国家的某些群体(刘立华,2012)。

官方话语具有明显的机构话语特征,它们发生在政府官方机构语境中,话语主体是具有政府机构背景的官方专业人员,具有代表该机构的身份特征以及明确的与该机构相关的交际任务与目标,其话语围绕该目标展开,话语形式受该机构交流传统的制约,具有与该机构语境相关的推理框架和程序(Drew and Heritage,1992)22;所用文体正式、话题一般比较严肃,交际双方关系相对疏远。话语目的是代表政府向媒体、公众和国际社会发布政策与举措、发表观点与评论等。重大突发事件中的官方话语产生于非常规状态的危机情景中,需要维持社会正常运行、直面应对危机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安抚受灾群众、缓解、解决危机、实现国家安全与目标。其目的更加明确,机构话语特征更加凸显,同时又因其突发性更能体现一个国家的真实状况和社会动员能力,对国家形象和品牌的提升或破坏具有“双刃剑效应”。官方发言人话语策略的巧妙运用对官方话语的成功传递与贯彻、对其话语与传播目标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重大突发事件中(后)的官方话语应在明确话语目标的基础上,直面危机,关注、关心受众,采用适当的话语策略,注重话语的实际效果和产生的作用,实现有效传达与沟通,确保话语目标与传播效果。重大突发事件中美国官方话语的突出特征是其受众话语策略在话语过程中的充分体现。

3 重大突发事件中的受众话语策略

重大突发事件中美国官方话语策略的突出特征之一是其受众话语策略,为受众着想是其话语的基础和立足点。话语过程和目标均将受众的利益与需求放在首位,注重话语的实际效果和产生的作用(刘立华,2012),采用以受众和话语效果为基础的传播模式。具体表现为:通过适当的受众易于接受的话语形式传递其所处的危急情景以及为缓解危机所采取的应急举措;通过情态、细节及具体内容的选择传递其对受众的情感与态度、对其安全状况及关心的问题的关注,传达为确保其安全和利益需要采取的行动及注意事项以及所采取的国家行动、国家战略等。

3.1 机构话语的正式、程式化与日常话语的口语化相结合,传递危机情景与举措

美国官方话语的受众策略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是其在话语过程中能够设身处地为受众着想,将其所代表的国家机构的功能与对公众的关心有机结合,将机构话语的正式、程式化与日常话语的口语化相结合,充分考虑公众的感受,话语过程中把受众的感受和需求放在第一位,了解受众的心情和最担心的问题:既关照个人情感与需求,又采取相关举措,更重要的是采用恰当的、公众容易接受的话语形式引导、告知公众,实现有效传达与沟通,以确保话语目标与传播效果。如“9·11”事件后将公众迫切需要了解的个人、家人及公共安全、引发危机的原因与责任人、政府部门的作为及应对能力、危机对今后工作、生活的影响及需要注意的事项(史安斌,2013)等信息运用通俗易懂、容易为观众所接受的口语化、日常化的表达形式,以现场交流为目的,冷静、客观地呈现在公众面前:既呈现危机语境,直观、感性地展现危机情景与事件全貌,又客观呈现事件的影响力与破坏力,及时跟进事态进展,通报危机处理与进展情况,凸显目标与责任人及所采取的举措与对策,不回避其严重性及后果,让公众感到“诚意与希望”。运用兼具规范化及程式化与大众化及个性化相结合的话语深入分析并直面事件影响与灾难的严重后果,营造相对积极的氛围与语境,拉近和普通老百姓之间的距离。选择具有激励性、说服力的话语及话语方式鼓励、安慰、引导公众,与受众建立良好的对话性空间,充分体现话语的“互动”特征。频繁使用经过广泛宣传和强化,已为公众所熟知和接受的政治术语和惯用手法,一方面使话语更易懂,也更具有鼓动性、说服力,增强可理解程度,另一方面也具有固化人们思维、强化意识形态宣传的功能。

3.2 言语清晰、饱含同情,注重情感传递,凸显话语的态度功能

话语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传递一定的情感,话语的这一功能称为话语的态度功能。美国的官方话语在话语过程中态度、情感功能凸显,充分考虑传播过程中的受众心理,注重构建、激发听众及潜在受众的情感和接受能力;善于使用对方习惯、易于接受的表达方式袒露自己的感受,拉近交际双方的关系与距离,注重讲话者和受众之间的动态对话关系,从而与受众建立友好和亲近的关系,扩展话语的传播力及其对受众的说服、感召力及鼓动性,引导公众成为危机管理的合作者。9·11事件后官方话语的呈现、演变轨迹为:事件(定性)、哀悼、同情、救援、鼓励、激励、反恐、战争。话语过程中的突出特点是言语清晰、态度真诚,同时采取设身处地、饱含情感的方式,运用对方习惯使用的词语和表达方式,聚焦其所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与话题,对受难者及其家属表示同情与安慰,并及时通报政府所采取的行动与举措。话语过程具有强烈的亲和力、感召力和激励、鼓励等情感,凸显传播过程中的受众心理和情感因素。特别注重重大突发事件中的人文关怀,关照和尊重危机事件中个体的感受和利益指向,关注普通的受难者家属和个体,突出体现亲情、友情等普世关怀情感,主动向受众袒露自己此刻的感受,与受众建立较为亲近和平等的社会关系。

3.3 注重具体细节,提供足够信息,引导、鼓励人们采取具体行动

信息的具体化是影响受众认知的重要手段,可以增强话语的信息量与可信度。提供足够信息可以增加话语所建构的事实的可信度与说服力,适当呈现细节能拉近说话者与听众的距离,有助于建立说话者和听众之间的关系(Tannen,1993),建构、拓展话语主体之间的对话性空间。从受众接受的角度来说,人们更倾向于相信提供具体细节的信息,如果出现信息的缺失,则会导致其他信息的入侵(刘立华,2012)。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们在危机当中采取一定的应对行为,其恐惧心理就会下降。即便是采取一些简单的、细小的行为,也能达到这样的效果。美国的官方话语充分估计到受众的自主意识,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引导、增强其参与意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供具体的行动信息与建议,鼓励他们在危机面前保持冷静并采取一些必要的行动,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危机应对过程中来,而不是消极被动地等待政府的救援。同时强调政府部门的应急程序已经启动,及时通报危机处理的进展,让公众感到“诚意与希望”(史安斌,2013)83。将指导性信息”与“调适性信息”相结合,宏观着眼,微观把握,呈现细节:既有适当、及时的警告与举措,同时又表达关切、慰问以及相应的补救、防护、参与或应对措施,鼓励、引导、帮助公众从生理上、心理上应对危机,既认识到危机的严重性,在心理上接受这一现实,又保持高度的警觉和关注,积极配合政府的工作。政府部门坦诚和开放地告知公众政府的作为,强调其公正、务实、高效率,增强其公信力,既保持了对危机严重性的清醒认识,又不放松各项防范措施,尽一切能力使危机得以好转。同时又向公众提供一些行动信息——即建议他们采取一些简单的应对行动,既配合政府行动,又缓解心理压力。

结语

作为政治话语,危机状态下的官方话语具有明显的机构话语特征。与我国的官方话语相比,重大突发事件中美国官方话语的突出特征,是其受众话语策略在话语过程中的充分体现。通过选择机构话语的正式、程式化与日常话语的口语化相结合的受众易于接受的话语形式,传递其所处的危急情景以及为缓解危机所采取的应急举措;通过选择饱含同情、清晰温馨的话语,凸显话语的态度功能;注重情感表达与细节选择,提供足够信息,引导、鼓励人们采取具体行动,传递其对受众的情感与态度及对其安全状况及关注的问题的关心与关注,传达为确保其安全和利益需要采取的行动及注意事项以及所采取的国家行动、国家战略等。

陈力丹.2010 论突发性事件的信息公开和新闻发布[J].南京社会科学(3):49-54.

窦卫霖.2011.中美官方话语的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

段青,高飞.2008.中美官方语言中国家角色、归属感与地位问题的研究[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44-50.

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M].2009.刘北成,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刘立华.2012中美官方话语传播对话性空间建构研究[J].现代传播(7):40-44.

钱中文.1998.巴赫金全集.第二卷[G].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史安斌.2013.危机传播与新闻发布:理论·机制·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王宇.2013.广播报道与危机应对[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吴宜蓁.2005.危机传播:公共关系与语艺观点的理论与实证[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何舟,陈先红.2010.双重话语空间:公共危机传播中的中国官方与非官方话语互动模式研究[J].国际新闻界.(8):21-27.

孟建,卞清.2011.我国舆论引导的新视域——关于官方话语和民间话语互动、博弈的理论思考[J]. 新闻传播(2): 6-8.

涂光晋,宫贺.2009.中美官方西藏主题新闻发布的政治修辞分析[J].国际新闻界(8):32-37.

Benoit, W. L.,1995.. Albany: SUNY Press.

Benoit, W. L.1997,“Image repair discourse and crisis communication”,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Vol.23, No.2, pp.177-186.

Benoit, W. L.2000.“Another visit to the theory of image restoration strategies”, Communications Quarterly, Vol.48, No.1, pp.40-43.

Benoit, W. L.2004.“Image restoration discourse and crisis communication”, in Millar, D. P. & Heath, R. L. (Eds.), Responding to Crisis: A Rhetorical Approach to Crisis Communicati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Mahwah, NJ.

Bullock, A.1991.. London: Fontana.

Coombs, W. T.2005. “Crisis and crisis management”, in Heath, R. L. (Ed.), Encyclopedia of Public Relations, Vol.1, pp.217-221, Sage, Thousand Oaks.

Coombs, T.2007.. 2nd edition. Sage Publications.

Coombs, W. T.2007.(2nd ed.). Los Angeles: Sage.

Coombs, W. T. 2014.

.(3rd ed). Thousand Oaks: Sage.

Drew, P. and Heritage, J. (eds) 1992.[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airclough, N.1992.. Cambridge: Polity.

Fink, S.1986.. New York: AMACOM.

Foucault, M.1980.. New York: Pantheon.

Hall, S.1975. Introduction. In A.C.H. Smith(Ed.),(pp.11–24). London: Chatto & Windus.

Halliday, M. A. K.1985.. London: Edward Arnold.

Hearit, K. M.2006.. Lond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Heath, R. L.2004.Telling a Story: A Narrative Approach to Communication During Crisis. In: Millar, D. and Heath, R. L.(eds):. Lawrence Erlbaum. 167-187.

Irwin,T.1999. Aristotle’s Nicomachean Ethics 2nd edition, tr. Terence Irwin. Indianapolis/Cambridge: 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Rosenthal U.et al.1989. (eds.). Springfield: Charles C. Thomas.

Tannen,D. 1993.The Relativity of Discourse Strategies. In D. Tannen(ed) Gender and Conversational Interac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lmer, R.S.2007.Thousand Oaks, CA: Sage.

The Features and Strategies of American Governmental Discourse in Major Emergencies

DAI Shu-lan

(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001, Jiangsu)

As a political discourse, governmental discourse in crisis is defined by its institutional features. Compared with the governmental discourse in China, audience-oriented strategies are prominent in American governmental discourse: combining the formal, procedural features of institutional discourse with everyday language to make it easier for the audience to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 as well as emergency measures and precautions taken to mitigate the crisis; choosing sympathetic, clear and warm words to highlight the attitudinal function of discourse, thus to pass on their care and concern about the audience’s safety, worries and emotions, to provide enough information to guide and encourage people to take concrete actions, and to convey national actions and strategies to be taken in order to ensure their safety and interests.

crisis discourse; emergencies; features and strategies

10.14096/j.cnki.cn34-1044/c.2017.03.07

H030

A

1004-4310(2017)03-0030-05

2017-02-05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重大突发事件中美官方话语对比研究”(15YYB00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零翻译及其话语研究”(15YJA740032)。

代树兰,教授,文学博士(博士后),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现代语言学理论(话语语言学,语用学,语言教学)。

猜你喜欢
突发事件危机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危机”中的自信
突发事件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你会如何应对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