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奕汝
(舟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浙江舟山 316021)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工作,是丰富学校文化生活、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舟山市的一些大中小学校在抓好日常教学工作的同时,借助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优势,积极探索,扎实有效地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教学工作。
至今,全市有省级传承教学基地8个,市级传承教学基地27个,县区级传承教学基地37个。2008年,舟山市文化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荐第一批舟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和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当年命名传承教学基地5个。2010年5月,会同舟山市教育局开展了非遗传承教学基地的申报工作,命名第二批市级非遗传承教学基地8个。2015年5月,再次会同市教育局开展了全市第三批非遗传承教学基地的申报工作,命名第三批市级非遗传承教学基地14个。
舟山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工作,已经日趋成熟,显现出全新的姿态。
全市的各传承教学基地兼有大中小学校,在日常的工作中,它们有着一定的共性:
各县区对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工作的充分认识,定期和不定期地研究讨论非遗传承教学工作的发展规划,相继出台了切合实际的工作措施,早在2005年,定海区文化新闻出版局就率先在紫微中心小学(现已更名为双桥中心小学)设立了首个非遗传承教学基地,随后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目前,有区级非遗传承教学基地12个。为巩固非遗传承教学成果,定海区还出台奖励措施。普陀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与区教育局于2009年开展了舟山锣鼓、舟山渔民画等传承教学工作,区教育局还将非遗传承教学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考核,目前已经形成小学、初中、高中梯队衔接的传承布局。岱山县自2008年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工作开展以来,已经形成以学校为主、社会并举的格局,以及展示项目与展演项目并存,教学与实践、传承与创新并驾齐驱的模式。
定海区海山小学每年在制定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时,将舟山锣鼓、舟山渔民号子传承活动作为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制定一整套非遗教学工作的实施方案,做到场地、时间、师资三落实,安全性、时效性、参与率三保证。今年新申报市级传承教学基地的定海区大丰中心小学成立了“渔民画”非遗传承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教导主任任副组长,相关中层干部任组员,努力形成工作合力。领导小组经常组织专题会议,使传承工作研究日常化。同时制订详细的渔民画传承工作三年计划。
定海区城东小学、城西小学的台账有一定特色。档案中不但有教学计划、课程安排,还有学生体验日记、手抄报系列,内容丰富详实,记录了非遗活动在校园内开展的真实情况。
各传承教学基地积极开发相关教材及课程,并不断创新与完善,在学科教学中注意渗透非遗的相关文化理念。定海区干览中心小学继第一本剪纸教材之后,又编印了第二套剪纸教材《纸艺飞扬》,分一套三册,面向不同年级进行教学。定海区双桥中心小学加工制作了《紫微马灯舞表演教学光盘》。新城大成中学为开发符合校情的教材,邀请市、区教研室教研员,市美术家协会等专家,共同编撰了适合中小学学生学习的民间艺术教材。
如定海区双桥中心小学建立了普及型达标考评制和提高型定向类考评制两大考评机制。岱山县中小学校均制定了艺术教育三年发展规划,将非遗相关教学内容,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定海区城西小学专门设立了民间艺术教育研究基金。定海区海山小学经过不断摸索和实践,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艺术教育管理机制,并能高效运行。岱山实验小学在管理儿童游戏(歌谣)传承教育时,制订了“四方三级”的管理机制和“五有、四定、三落实”的常规工作管理制度。
海洋学院从2012年开始对跳蚤舞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完成了《舟山跳蚤舞艺术特色探析》的研究报告,2012年申报课题《原生态舟山锣鼓艺术本源探微》被舟山市社科联立项并结题。舟山市第一初级中学申报的《海岛中学生海洋工艺刻纸特色课程的实践》课题获省教科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定海区城东小学的《舟山民族传统体育的挖掘和整理——浙江舟山船拳文化的调查与研究》课题立项。
定海区海山小学舟山锣鼓表演队获得文化部蒲公英奖之后,频频在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亮相,还应邀到美国、香港等地参加文化交流活动,至今,共参加省内外大型演出100多场次。白泉新苗幼儿园的跳蚤舞表演队,应邀参加了省首届体育代表大会的开幕式演出。岱山县高亭中心小学的渔民号子在第五届全国海洋艺术节合唱比赛中获得金奖。2011年,浙江海洋学院的舟山锣鼓队参加浙江省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分别获二等奖和三等奖。2014年海洋学院非遗艺术团跳蚤舞队获得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称号。舟山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参加2014中国国际中学生灯谜邀请赛,获得优秀奖。定海双桥中心小学将木偶戏表演引进语文课堂,进行人物角色扮演教学,在家长开放日大受好评。
各传承教学基地均积极结合美丽校园建设,努力创建非遗校园文化环境,有计划地添置非遗传承项目所需的器具、道具等,不断完善硬件设施,并围绕非遗主题,举办相关活动。舟山第一初级中学的剪纸文化长廊,受到各级领导与学生、家长的好评。普陀区沈家门小学每年将民间游戏作为学校的一个特色项目,举办了全校性的海精灵游戏节。岱山县高亭中心小学年年举办“班班有渔歌”比赛,学生参加活动十分踊跃,参与率高达100%。嵊泗县青少年宫重视办好新春节庆活动,主题鲜明,海洋知识图片展览、海洋鱼类谜语、学打渔网结等民俗活动年年不断。
定海区大丰中心小学成立了“渔民画创作小能手社团”。浙江海洋学院自2005年起,依托校大学生艺术团,组建了浙江海洋学院非遗艺术团,打造了一支稳定的传承教学队伍,积极进行校内外的舟山锣鼓等非遗项目的教学实践演出。舟山市第一初级中学的“海岛刻纸社”被评为市首批中小学体艺精品社团。定海区白泉中心小学在以往花季少年锣鼓队的基础上,建立了“泉水叮咚”舟山锣鼓传承队。
各传承教学基地在进行教学时,都注重地域性,邀请所在区域内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来校授课。定海区城东小学邀请舟山船拳传承人孔建荣师傅到校训练指导。大丰中心小学邀请渔民画传承人徐重芳担任校非遗传承基地总顾问。舟山职业技术学校邀请舟山市职工灯谜协会副会长、浙江国际海运学院副教授孙峰为总指导,舟山市职工灯谜协会侯亚珠老师担任主讲老师。定海区双桥中心小学邀请省级非遗传承人侯雅飞为木偶戏指导老师、马灯舞传承人黄小勇为马灯舞指导老师,以及街道文化站干部为学生进行专项指导与培训。定海区白泉中心小学邀请国家级传承人高如丰等为技术指导。舟山市第一初级中学邀请市级传承人江小青、民间艺人施松舟来校授课。普陀区东港中学聘请国家级传承人岑国和来校传承授课。
定海区城西小学出资10万元,用于购买整套舟山锣鼓设备和锣鼓专业服装等。白泉镇政府向白泉中心小学捐赠舟山锣鼓一套,并补助学校4万元。学校也制定了一系列的奖励及教师培训的专项教育经费,用于舟山锣鼓社团的活动及外聘老师费用。
总体看来,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我市的校园内得到了很好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教学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市的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创建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总体来说,各地发展不够平衡,基地的创建工作还有许多需要探索的地方。
申报传承教学基地,对于各学校来说,是一场考试,也是一种促进。在实地走访中发现,部分传承教学基地比较重视台账工作,因此相对做得比较详实。定海区城西小学的档案丰富且全面。普陀区沈家门第一初级中学的台账资料分门别类,具有专业档案水平。相对中小学而言,大专院校如浙江海洋学院的非遗传承教学基地档案则明显薄弱。
传承人虽然有热情积极性高,但是也有阻碍。有的年事已高,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事务繁忙,辅导次数毕竟有限。而且并不是所有的传承人都善于向学生进行授课,更多的是需要在校老师对学生的长期指导培训。
舟山的市级非遗名录有72项,各传承教学基地的项目集中在舟山锣鼓、跳蚤舞、渔民画等几个项目。尤其是舟山锣鼓,作为全市的第一批国家级项目深入人心,热烈的舞台表演形式很有看点,所以省级的传承教学基地有3个,市级传承教学基地7个。渔民画有6个市级传承教学基地。剪纸有3个市级传承教学基地。而海洋民间文学、舟山灯谜、鱼绳结制作技艺等项目,相应地都只有一个传承教学基地。
对于中学来说,初三的学生因为学业压力大,基本不再参加非遗社团的活动。对于小学来说,六年级的学生也会因为毕业考而逐渐淡出非遗传承活动。而小学低段的学生因为接受欣赏能力的有限,尚不能完全领悟非遗之美、非遗之韵。
我市的其中两家民间剪纸的传承教学基地——舟山第一初级中学与干览中心学校,因教学方便及简单易学都不约而同地将重心放在了刻纸的教学上。虽然刻纸作品也有一定成绩,但是总体而言偏离了民间剪纸的总路线。
外来人口不利于非遗项目的传承与教学,如在外地生源较多的海洋学院就不适宜开展与方言有关的非遗项目的传承与教学。
“非遗进校园”是政府一直倡导的非遗传承保护要求。但当前我国还未将非遗正式列入国民教育体系。为更好地促进非遗传承教学的打造,还须我们进一步探索和实践。面对现行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以下对策:
各传承教学基地希望教育系统对评为传承教学基地的学校有专项补助经费,用于校园氛围打造,如建立相关的展示馆或陈列室、文化长廊等。
越来越多的学校认识到只有创建特色学校,才能提升学校品味,才能提升学生素养,所以开始积极申报传承教学基地。已申报、建立传承教学基地的学校,希望在教学考评时,将申报传承教学基地的校园适当加分,以提高各学校申报基地的积极性。
教学传承工作开展之后,需要一定的展示。建议文化部门多多举办宣传展示及各项赛事,让学生们的非遗学习成果得以展示,在比赛中提升水平,在交流中开阔视野。尤其在每个全国文化遗产日的时候,多给传承教学基地以展示的机会。各传承教学基地也要大胆地将自己的传承队伍,对外进行交流。
多年来各传承教学基地因地制宜地编印了各自的非遗校本教材,应将这些优秀教材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横向交流,更广泛地促进非遗在学校的影响。
多年来,各传承教学基地的艺术品位逐步建立。下一步应精深打磨各项工作,市级的基地为今后申报省级传承教学基地做准备。编纂校本教材应更加适宜教学,表演类项目的传承教学基地要将表演节目打磨得更加精致,静态展示类项目则要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准,还可在传承基础上大胆创新。如在实践中由剪纸走向刻纸方向的传承教学基地,应将重心回归剪纸。
因为教学需要,参与非遗课程建设和实践的老师,有时候比非遗传承人和民间艺人显得更为重要,因为他们与学生的接触更多。鉴于学校老师频繁调动的情况,市文化部门和市教育部门应不定期地联合举办各项培训班,加强对师资的培训,提高教师非遗艺术修养。
充分利用宣传窗、文化墙、黑板报、广播站、学校电视台等宣传平台,努力创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适应的传统文化氛围。同时,各级宣传媒体对外多渠道、多角度宣传学校创建工作的成果,使创建工作更上一个台阶。已经建立起非遗展示场馆的学校,要突出办馆特色,注重收藏馆藏珍贵实物,采取活态的展示方式。还未建立起展示场馆的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创建非遗展示场馆。
对非遗传承教学活动的开展应有摄像、图片、文字等记录,以便在交流中展示成果。无论是课程安排还是社团名单,各方面均应留底。建议各传承教学基地应在日常工作中,注重收集文字、图片、音响、实物等相关资料。
对于传承教学基地,文化部门应出台系统科学的考核管理办法,内容涉及补助资金、奖励办法、年度考核等,以促进各基地长期正常运作。
文化部门编撰的各类非遗成果书籍、光盘及其他资料汇编,应积极向各传承教学基地发放,为各基地编印校本教材提供必要资料,让这些研究成果真正发挥典籍作用。
每一年都会有部分优秀学生因毕业离开学校,学校需要重新招收学生加入非遗传承教学的团队。各传承教学基地应在传承队伍上下功夫,挑选优秀的学生,对新吸收的学生进行完整的培训,保证队伍的一定数量,并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提升。
学校教育在提高民族素质、塑造民族性格、推动民族传统文化向前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引入非遗传承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认识非遗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和认同,这是让非遗活在当下的最好的形式之一,管理好非遗传承教学基地的建设与发展,意在更好地延续我们的民族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