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农谚大全》序

2017-04-15 06:21:48刘魁立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 2017年0期
关键词:农谚物候谚语

刘魁立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北京 100732)

湖南的农谚说,“节分二十四,候有七十二”。

呈现在各位读者面前的这部书,就是解说二十四节气及七十二候同农业生产活动的关联的。这些关联最集中的体现在农谚当中。本书不仅有对二十四节气的简约精要的解说,更在二十四节气的框架下收罗和编排了几乎全部和节气相关的农谚。关于二十四节气各个节气的解释说明,以及关于难解谚语所做的注释,会把我们带进谚语流传的相应时间和相应地域,让我们同这些谚语的创造者和传承者感同身受,油然生出亲切之情。选材的宏阔和全面让我们由衷地赞叹:这的确是一部农谚全书。

每个人和整个人类社会,都始终生活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空间是固定的和具体的,而时间则需要通过某种办法加以测定和标识。人们测定和标识时间的参照物最初是自己感知到和观察到的气候和物候的变化。什么时间冰化了、河开了、风来了、雨来了;什么时候大地苏醒可以耕种了,气候转暖了,冬蛰的昆虫苏醒了;什么时候候鸟飞来了、飞走了……这些气候和物候的变化,就被我们的先人用来作为早期测定时间的依据。

时间是世间一切物质存在的重要方式,时间概念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过程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人们更准确地衡量时间、计算时间、记录时间,就要进一步选择具有普适性、恒久性和周期循环性的参照物。于是,太阳、月亮、谷物的成熟期等等,就成了优选的参照系。人类很早就学会观察日月星辰,用以测量时间。大约在纪元前五千年,人们利用指时杆观察日影。纪元前十一世纪,已经有了关于日晷和漏壶的记载。详细记录时间的钟表的发明,大约已经是十三世纪下半期的事情了。

协调和规范各民族或国家群体内部公共时间制度的,是各国实行的特定历法。世界现行的几种历法最为普遍的有: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作为参照物的太阳历,或称阳历,我国当今使用的公历就是这一历法;还有以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周期为参照物的太阴历,或称阴历;再有我国自夏代开始就使用,后经汉武帝太初元年加以修订的兼顾太阳历和太阴历确定的历法——阴阳合历,即我们所称的夏历、农历,或俗称的阴历、旧历。

我们的民间传统节日体系,例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以及清明和冬至等,都是依据过去通行的阴阳合历而确立的。这种历法在我们的心目中和在我们的实践活动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正像我们对光华照人的月亮和太阳倍感亲切和极尽赞颂之情一样(人们把月亮和太阳神格化,编创出大量的神话传说就是最好的说明),我们对使用了几千年的阴阳合历同样有着深深的钟情和依恋。

说到二十四节气体系的创立,春秋时代,我们的先祖就曾用土晷测量日影的方法,确定了白昼最短、最长和长短相等的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时间节点。秦代又确定了四季开始的四个时间节点: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到了汉代,二十四节气的完整体系便彻底确立下来。从地球的视角观察,太阳按黄经运行的轨迹划分为三百六十度,每运行十五度所经历的时日即为一个“节气”。运行三百六十度,共经二十四个节气,即每月两个节气。在每一个节气下,更细分为三候:初候、二候、三候,每五日一候。例如,本书在立春的题解中所引用的,立春三候的表征是:“初候东风解,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既是气候变化的一个时段的标志,其开始的日期和时分同时也是气候物候变化的精确的时间节点。

人们为了便于记忆,还编成了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作为二十四节气保护和传承单位的中国农业博物馆,协同其他相关单位,已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二十四节气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的候选项目,这一申请正待批准公布。正式公布的时节将奏响我们中国人的二十四节气在新时代的响亮的赞歌。中国人关于时间制度的这一发明,将成为受到普遍关注的整个人类知识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它将作为人类认知自然,顺应自然和利用自然的一个历史性高度,被世界各国民众所关爱、所保护、所传承。

中国农业博物馆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申报书所给出的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简要说明是:“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二十四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制度,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各农业社区依据节气安排农业劳动,进行节令仪式和民俗活动,安排家庭和个人的衣食住行等各项活动。

二十四节气的发祥地是黄河流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由于中国地域的广袤,南北东西气候、物候的变化有显著的差异,二十四节气交节的时间并不一致。所以,涉及二十四节气的农谚便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人们会根据所在地域的特点,总结出关于自然变化的认知并具体规划劳作的进程。例如,东北的谚语说“清明蛾子谷雨蚕”或“大暑蛾子立秋蚕”;而在浙江则说“清明孵蛾子,立夏见新丝”;在种大田的甘肃张掖说“彭祖活了八百年,田要种在春分前”;而在种水田的长江流域则说“不到清明人不忙,立夏点火夜插秧”。我们看到,在谚语中,广大农民对节令和地域的把握是具体而精准的,并没有把一个地区的经验看成是不变的刻板教条套用在另一个地区,而是因地制宜地总结出适宜于地方特点的自己的谚语。

说到谚语,作为人类智慧高度概括并以口头形式广泛流传的、短小而精准的语言形式,虽说世界各个民族都有丰富的创造和积累,但是,居住在广阔地域上的、历史悠久和文化积淀深厚的中国人则创造了极为丰富的各类谚语。有涉及生活知识的谚语,有讲求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的谚语,有寓教于乐的谚语……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反映了中国人生活的全部侧面。其中,尤以反映中国人祖祖辈辈农业生产活动的农谚最为珍贵。农谚鲜明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人对于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利用,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同时,农谚又把人的劳动和生活有序地安排在时间的进程中。这是我们中国人祖祖辈辈创造和传承的宝贵的口头传统,这种升华为精准短语的农业生活经验,是规律的总结,也是劳动生活的指导,最鲜明可感地刻画出中国人的勤劳、智慧的形像。

中国农业博物馆以二十四节气为纲,把中国农民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过程中积累下的关于对自然的感知以及关于自己生活实践经验的大量的谚语编纂成书。按照现有体例编纂的这部农谚大全,选材全面,条例清晰,鲜明地描绘出在中国大地上的农业劳动生活的全部场景。同时,也是我们今天认识相当长一段时期农业生产活动的宝贵历史资料。非但如此,对于今天的农业生产活动仍然可以具有参考借鉴的裨益。

手捧这部书,读者会不断地赞叹作为社会生活脊梁的中国广大农民的高大伟岸,以及他们的智慧的闪光。同时读者也会感激农业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将这些珍珠般的精言妙语编织在一起。经过工作人员的编织,他们奉献给读者的不再是散金碎玉,而是一座关于农业生产的历史实践和宝贵经验的巨大而丰富的宝库。

印行此书,善莫大焉!

猜你喜欢
农谚物候谚语
海南橡胶林生态系统净碳交换物候特征
蝗虫农谚试析
古今农业(2022年1期)2022-05-05 06:58:58
养生谚语也要“更新升级”(上)
说说谚语
‘灰枣’及其芽变品系的物候和生育特性研究
秋日,跑在农谚里的父亲
农谚
5种忍冬科植物物候期观察和比较
约旦野生二棱大麦在川西高原的物候期和农艺性状分析
20世纪以来中国农谚研究概评
山西农经(2016年5期)2016-02-28 14:2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