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桂兰
(建瓯市建州小学,福建 建瓯 353199)
引“美文”活水,得“课堂”清涟
——以《乡下人家》教学为例
叶桂兰
(建瓯市建州小学,福建 建瓯 353199)
文章以人教版课标本中的一篇写景散文教学为例,通过图片激趣,概括画面,品词析句,有声朗读,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探讨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使学生得言、得意,受到美的熏陶。
美育;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应充满诗意和美感,引领学生在一篇篇引人入胜、文质兼美的课文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用语文美的因素唤醒学生对文字的痴迷热爱,从而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他们喜欢语文,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1]
写景的课文文美,文字描绘的图景也美。图文结合,品词析句,有声朗读,让美丽的文字与画面、声音进行碰撞,演奏出语文课堂的交响,往往会收到不同寻常的教学效果。笔者以人教版课标本第八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乡下人家》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思考。
上课伊始,学生是活跃的、躁动的。如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学生迅速进入课文的学习呢?用多媒体展示乡村生活画面,并配乐旁白:漫步在乡间小道上,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一户农家小院。学生在一幅幅清新自然的画面中,直观、生动地感受乡下美景,很快地把学生引入课文学习。学习写景的文章,直观的视觉感受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课文学习开始就给学生美的体验、美的氛围。美的创造从视觉冲击开始。
“概括画面”这个环节,笔者遵循“先扶后放”,和学生先一起归纳出第一自然段的内容:绿藤红瓜。然后采用启发式教学:你能不能像老师这样用四个字来概括乡下人家的其他自然段的画面?在学生热烈的讨论中,这样六个富有韵味、诗意的四字词语就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了:绿藤红瓜、鲜花春笋、鸡群觅食、众鸭戏水、庭院晚餐、月下虫鸣。这个环节的设计,既可以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美丽的文字在学生的头脑中转换成画面,又训练学生把画面转换成美丽的文字。学生就是在这样的实践中,体验了美,感受了美,生成了美,受到了美的熏陶。
在教学中让学生沉入文本,去感受文字的魅力。具体的做法是:让学生默读课文二至四自然段,找到最能表现乡下人家风景独特、迷人的句子,品读、感悟,适时让学生进行语言文字应用训练。这个环节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自读自悟。
(一)品读文字
以品读重点词句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1.品读花的句子:“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sháo)药、凤仙、鸡冠(guān)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为了让学生体会乡下人家门前鲜花的独特、迷人,抓住句中关键词“依着时令,顺序开放”和“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来帮助学生理解。首先采用了一组课件引导学生表达:“同学们,你们看,春天来了,粉红的芍药绽开了笑脸;春末夏初,凤仙花含羞绽放;夏天到了,鸡冠花戴上了美丽的皇冠;秋天来了,大丽菊在风中翩翩起舞。”这样一展示,学生就会明白:花儿们这样一个季节接着一个季节地开放,就叫“依着时令,顺序开放”。然后让学生用已学过的或积累过的词语来形容这些“依着时令,顺序开放”的花。这时候学生想到了“五彩缤纷、万紫千红”等词语,很容易地就理解了文中的“华丽”。此时再质疑:文中的朴素又是什么意思呢?是作者用错了词吗?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讨论,在学生的畅所欲言中,让他们明白这里的“朴素”就是乡下人家把这些鲜花种在门前的场地上,没有过多的装饰;鲜花依着时令,顺序开放,不与人争艳,就像这里的人一样,朴实无华,并且让他们知道:美是无处不在的,人不仅要会欣赏美,更重要的是要会发现美。[2]教师引导品读这样一组看似矛盾的词,让学生体会到了准确的文字描绘出来的独特风光。
2.品写竹笋的句子:“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为了引导学生体会这个拟人句的形象、生动,在教学中创设三个情境:(1)出示竹笋生长的画面;(2)在轻快的音乐中用富有激情的解说渲染一种春天万物生长的氛围;(3)让学生在这种美的视觉、听觉中表演春笋生长的情景。再引导学生用充满好奇、调皮等语气来读这个句子。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探”字的美妙。在这个基础上顺势引导学生说一句拟人句。这个环节的教学,电教媒体丰富的色彩和柔和的音乐感染着学生,使学生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身心愉悦地享受着学习。
(二)品读段落
第三四自然段写的是乡下人家的鸡、鸭,句子浅显易懂。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让他们模仿这个自然段的写法写乡下人家可能养的其他动物。如果能用上拟人的修辞手法,那就更好了。学生美丽的文字在笔尖静静地流淌。学生在轻快的音乐声中美美地朗读自己所写的片段。教师引导学生从修辞手法、词汇的运用等方面进行赏析。有的孩子这样写道:“鹅,乡下人家照例是要养几只的。雪白的羽毛,长长的脖子,像黑珍珠似的两颗眼睛机敏地眨着,在庭院里一摇一摆地散步。它们走起路来昂首挺胸,好有架势!”课堂上尽可能让孩子们尝到表达的甜头,促使他们乐于表达,学会表达。美的文字喷涌而出,美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着。
语文是一首诗,朗读是一首歌。[3]在教学中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课文五六自然段展现庭院晚餐、月下虫鸣祥和、静谧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在教学时,教师范读,用亲切的、带着温度的声音,把学生带进这和谐的画面中,激起学生读的欲望。特别是读到“‘织,织,织,织呀!织,织,织,织呀!’那歌声真好听……”学生不由自主地张开嘴,与教师,与文本一起唱响这自然之歌。教师的范读感染,让文本美丽的文字走进学生的心里,学生也声情并茂地朗读起来。整篇课文的教学,引导学生回读中心句。这样做让学生感受到《乡下人家》每一段都是围绕风景的独特、迷人而写的。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回读中,读出了美感,读出了体会,读出了层次。此时此刻,课文的作者、师、生三者的情感达到和谐共鸣,学生完成了与文本的相遇与对话。朗读激起了语文课堂的阵阵涟漪。
以下是板书设计:
乡下人家
绿藤红瓜 鲜花春笋
鸡群觅食 众鸭戏水
庭院晚餐 月下虫鸣
独特迷人
板书设计将整篇课文浓缩成了七个短语,它是文章的精华所在,就像一首奇丽的小诗。在总结全文时引导学生美读这一板书,在诗的意境中,学生积淀了语言,再一次受到了美的熏陶。
[1]张鸾.小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结合[J].中国校外教育,2016(9).
[2]张小敏.感受美发现美——谈小学语文教学听审美教育[J].学周刊,2016(7).
[3]王彬燕.让朗读教学重新回归语文课堂[J].学周刊,2011(1).
G420
A
1673-9884(2017)08-0043-02
2017-06-15
叶桂兰,女,建瓯市建州小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