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弢
(诏安县霞葛中心小学,福建 诏安 363500)
主体性·丰富性·多样性·从属性
——谈小学语文活动课有效策略研究
张伟弢
(诏安县霞葛中心小学,福建 诏安 363500)
小学语文活动课是以《义务课程标准(2011版)》为指导,以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发展需要为依据,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通过他们自身主体活动,去“亲历”“亲为”、观察、体验、感悟、尝试、发现与创新等,从而获得直接经验、训练实践能力、提升思维品质的一种新型课程学习平台。为了确保语文活动课扎实、有效开展,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改进策略,确保做到“四性”:活动过程的主体性;活动内容的丰富性;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活动主题的从属性。
小学语文;活动课;实施策略;研究
大量的实践证明,小学语文活动课的实施,对引领学生发挥主体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去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方面,具有积极而且多元的实践意义。
(一)有利于培育“主体”意识
好奇、好动是每一位孩子的天性。小学语文活动课以自主活动、亲身实践、主体体验的形式开展,它将小学语文学习资料融入活动课之中,化抽象、枯燥的文本信息为具体、形象的活动内容,极大地提升了语文的情景性、开放性和趣味性,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小学生的心理需求,有利于诱发他们自觉集中注意力、思维力,主动、热情地投入活动过程,运用已有知识去探索、解决问题,在获得对“真理”发现与把握的同时,放飞思路,张扬个性,培育主体学习责任心与热情。
(二)有利于激发创造潜能
时下,由于相对较大的班级规模,以及识字、阅读或写作诸教学任务的“刚性”要求,一般的课堂教学无论教学目标设定、教学措施的采取、训练要求的安排、评价标准的划定,在客观上都难免存在着“一刀切”的倾向,不利于学生的特色教育。而与此不同,语文活动课如“社会调查”“编演课本剧”或“实验研究”等,由于其内容、形式、时间、场景、过程等的开放性,给学生提供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广阔天地,有利于他们展现自身特长与优势,有效训练与促进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与独立性。
(三)有利于发展交际、协作能力
从现实情况看,“社会调查”“编演课本剧”“制作演练”或“实验研究”等自主性活动,是语文活动课常见模式。在这一系列活动中,离不开交际、协作行动。因而它需要学生能够合理、科学地做好计划、组织、沟通、协调。而在这样的过程中,面对各种人际关系问题,为了能够及时有效提升效率、效益,学生需要对自己进行的活动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并对活动课过程中的“活动目标”“具体任务”“角色安排”“分工与合作”等做出预设与分配。真实的实践经历,毫无疑问将极大地发展学生的社会交际、团结协作的能力。
(四)有利于提升社会责任感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语文活动课内容涉及文学艺术常识、日常生活经验和自然、社会科学知识,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由于活动课的开放性,学生可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去关注社会热点,关心时事问题,广泛观察、分析、收集与活动课主题相关联的信息资料,从中很好地积累知识经验,拓宽视野,开阔胸襟,进而形成社会责任感。
心理学研究指出:“教学内容的生动有趣,丰富多彩以及教学方法的多样、新颖、富于启发,都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使他们通过学习而感受到精神上的满足。”语文活动课作为课堂教学的合理延伸与有益补充,为增强其效果,必须注意活动过程的主体性、活动内容的丰富性、活动形式的生动性、活动主题的从属性。
(一)活动过程的主体性
作为学习新平台,小学语文活动课就是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技能运用到生产、生活实践中去,借助已知,探索未知,发现新知,提升能力,发展智力,并反过来深化、活化对文本知识的理解、掌握,构建起灵动的知识结构。而这样的过程,关键在于学生主体作为,在广泛与社会、与自然的接触中,让他们观察生活、了解社会、探索自然,丰富生活经验,促进感性认知,盘活知识积累,开阔视野,培育独立性与主动性的思维品质与实践能力,发展特长,陶冶情操。
如一位教师教完《巨人的花园》,指导学生把故事编演成课本剧。学生欢欣鼓舞地深入研读课文的每一句话,理解“巨人”“小男孩”和“孩子们”的一言一行,然后自主编演课本剧,自主设计服装、制作道具,自主布置场景,自主导演,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他们把“巨人”原先的孤僻性格、火爆脾气,以及后来的温和、慈祥,“孩子们”的天真烂漫,“小男孩”的充满智慧等,表演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这样的自编自演,既深化了对文本的解读,又锻炼了他们自主思维与表达能力,提升了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活动内容的丰富性
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小学语文学习内容涉及到自然界、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实践证明,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与课外阅读过程中,极大地开阔了见识面,形成并发展了观察、体验自然现象、观察社会生活的能力。所以,语文活动课的设计与实施,要立足课堂,面向生活,力求使得内容多姿多彩。
如一位教师设计的四年级“社会信息交流”活动课,要求学生将近半个月来“在课外读物或影视世界中所了解到的最能鼓舞人心的消息”改编成“讲演资料”,在班级里口头宣读和黑板报书面交流。由于其内容源自他们的生活实际,学生兴致勃勃,以4人小组为单位,开展信息搜集活动,而且很快就整理成了“讲演资料”。在随后活动课交流中,学生们如数家珍,个个倒背如流。其内容有天文的、地理的、自然科技的、社会历史的……可以说是应有尽有。而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扩大了阅读面,丰富了见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发展了语言能力,锻炼了思维,激发了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兴趣。
(三)活动形式的多样性
心理学研究指出: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随着年龄的增长,才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因此,在组织语文活动中,要积极采用直观形象的活动形式,如“编演课本剧”“举办故事会”“朗读比赛”“知识竞赛、游戏”等,使活动课形式多样,富于形象性、生动性,力求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热情,促使他们将活动可学习行为转化为自觉行动。
(四)活动主题的从属性
追求语文活动课丰富性、生动性,并非说语文活动可以脱离与课堂教学的内在逻辑联系,“自行其是”,而是要保持活动主题从属于课堂学习,要“立足文本,四面开花”,在广泛的纵横联系中,服务于课堂学习目标的更好达成。如前述“社会信息交流”活动课,在布置活动任务时,教师严格以课本单元习作训练项目的为依据,提出训练要求,启发学生开展信息搜集、整理的方法、路径。随后,在作文训练课中,教师又要求大家“以自己讲演的信息材料为写作素材”。这样的“社会信息交流”活动,不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而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他们作文训练的前奏与铺垫,真正让学生体验了生活,锻炼了思维,发展了信息处理能力,更为他们的作文训练提供了丰富、鲜活的“第一手资料”。
[1]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B.A 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步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G623.24
A
1673-9884(2017)08-0033-02
2017-06-24
张伟弢,男,诏安县霞葛中心小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