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惠玉
(罗源第三中学,福建 罗源 350610)
鲁迅写作技巧对中学生的启示
卓惠玉
(罗源第三中学,福建 罗源 350610)
鲁迅的作品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文章尝试从写作角度对鲁迅的作品进行探讨,从“内容的富有情趣”“写人的精准”“锤炼语句的技巧”等三个角度挖掘其作品中的“作文因子”,力求对中学生写作有所借鉴。
鲁迅;阅读;作文;中学生
作文教学从何入手,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方法,笔者认为作文教学从阅读教学入手,不失为一条“捷径”。能入选教科书的文章,几乎每一篇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写作的范本,鲁迅的文章更是如此。鲁迅先生在回答“文章应该怎么写”的问题时,介绍了一位苏联文学评论家的主张:“应该这么写,必须从大作家的完成了的作品去领会……”他又说,“这确是极有益处的学习法”。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就有鲁迅这位大作家“完成了的作品”,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故乡》等。鲁迅的作品博大精深,信息量巨大。那么能从鲁迅的作品中学习到哪些适合初中学生“文章怎么写”的方法呢?
有人戏说:“中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王富仁先生则认为:“鲁迅作品恰恰是最好懂的,因为鲁迅的作品里,充满了人性的语言,是与人的最内在的感受结合在一起的。这样的内在感受与儿童的感受事物的方式,与一般人感受事物的方式最接近。”[1]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现时的“我”和童年的“我”自如地切换。在成年人的眼里,百草园似乎只有些野草,而在童年的“我”眼里却是个乐园:菜畦是碧绿的,桑葚是紫红的,皂荚树是高大的,经常爬上爬下的石井栏是光滑的,黄蜂是肥胖的。描写黄蜂时还用了动词“伏”,在孩子眼里,胖胖的黄蜂就是这等可爱的模样。这些富有人性的语言与人最内在的感受妥帖地对接,从而唤起初一新生对刚逝去的童年的美好记忆,内心切实感受到愉悦与审美的幸福。鲁迅的文章如此富有生活味,无论是百草园的乐事还是长妈妈摇动的手指、闰土的月下刺猹等等,读来都富有感情,饶有趣味。[2]
课毕布置一篇小练笔,题为“我的乐园”,要求当堂完成。在动笔之前,笔者又与学生分享了萧红的《祖父的后花园》(节选自 《呼兰河传》),“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像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把蚂蚱腿用线绑上,绑了一会儿,也许就把蚂蚱腿绑掉了,线头上只拴着一条腿,而不见蚂蚱了。”学生读后认为,在“祖父的后花园”中嗅出了与“百草园”相似的味道:一样的写童年,一样的天真无邪,一样的亲切有趣。鲁迅和萧红都用童心感受世界,笔下流淌出来的是触及到了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唤起了读者深深的共鸣。接着,学生练笔要求写得有真心,有童心,有情怀,有特色,表现手法可以模仿,看看是否有比鲁迅的学生萧红写得更有情趣。教育心理学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有一种自我表现的欲望。学生的表现欲望越强,可塑性就越大。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写作欲望,是语文老师的幸福使命。而能把作文写得富有情趣,也是学习鲁迅文章的一大收获。
写人记叙文的美学目标是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实现这个目标的前提就是要学会细心观察,抓住其最为独特的个性特征。胡适在《论短篇小说》中说:“用最经济的文学手段,描写事实中最精彩的一段。”在学《阿长与山海经》之前,布置了一篇题为“童年生活中印象深刻的普通人”的片段作文,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文章。 通读全文,找出描写人物的句子并分析,在品读中领会文章的魅力并学习写作方法。作者选择最能表现长妈妈外貌的四个字“黄胖而矮”,精准地把人物的轮廓描绘出来,又称呼其为“长妈妈”,强烈的对比使文章增添了些许喜剧色彩。动作描写时,作者选择最富有典型意义的人物的一两个动作和系列彼此相关的动作组成动作群,突出人物的个性,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站立起来。“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她又有所求似的,摇着我的肩。 ”“伸、按、看、摇”“ 惶急”“又有所求似的”这些动作和神态描写相结合,把一个不幸却热望一生平安的保姆形象活脱脱地呈现在了读者眼前。语言描写也非常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3]作者用了“霹雳”“震悚”两词写出长妈妈这句话对“我”所造成的强烈冲击。只有出身贫苦、大字不识一个的保姆才会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也只有心中有大爱的保姆才会为孩子的一句话去竭尽全力。行文至此达到高潮,也就是这句语言描写,为文末情感的爆发做了很好的铺垫……学生在边读边品的过程中,提高了文学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使写作有了借鉴和模仿的对象。单元教学结束后,将片段作文进行扩展,学习《阿长与山海经》典型事例的选取、详略的安排以及多种表现手段的运用,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如此,写作的要求逐步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会相应提升。
《故乡》塑造人物的手段更加丰富。杨二嫂的外貌是粗线条静态勾勒:“一个凸颧骨,薄嘴唇……张着两脚,正象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人物的外貌往往受身份、年龄、家庭状况等因素的影响。落至笔端,就要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集中笔墨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反映出人物的精神品质,写出人物的深度。鲁迅先生抓住了人物最突出的特征,“凸颧骨”“细脚伶仃”表现她瘦,“两手搭着”“张着两脚”又可见其泼辣张狂,嘴唇薄又可见其尖酸刻薄……人物的性格已初露端倪。从相貌见性格,需要更成熟的写作技巧。《故乡》还通过对比来刻画人物形象,年轻的杨二嫂是个“终日坐着的豆腐西施”,到五十岁时却成为了一个面目可憎的人。杨二嫂缘何“堕落”,作者在对比中表达了深刻主题。通过塑造人物来反映社会生活,对九年级学生写作的要求就更高了。结合本单元的写作要求,布置学生写故事,可写真人真事,也可虚构,同时在人物性格、情节设置、环境描写、主题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让学生在读中学,在读中写,读写结合,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一句:“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 ”[4]《鲁迅手稿选集》的原句则是:“但在那里也可以采腊梅花。”上课时呈现原句,让学生辨别两句话的优劣,学生会发现原句中的“采”显然平淡无奇,改句则用了两个连续动词,先“爬”再“折”,传神地描述了采腊梅的全过程,体现了孩子天真、顽皮的特点,富有童趣。再欣赏“雪中捕鸟”片段:“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原句则是:“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筛下时,将绳一拉,便罩住了。”改句把“筛下”改为“竹筛底下”,描写鸟入捕具后具体的位置,把“时”改为“时候”,“绳”改为“绳子”,把单音节改成了双音节,使得句子音节和缓,具有如叙家常般的亲切。在读鲁迅文章时,可以用这种比较法,让学生领会语言的美感,以及他对“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追求。学习鲁迅对文气的讲究、修改语句的技巧,了解美好语言的锤炼方法,并运用在写作实践中。
今天我们再读鲁迅,希望能从他作品中汲取宝贵的精神财富,借鉴高超的写作技巧。虽然“弱水三千”,学生“只取一瓢饮”,但也将受益无穷。
[1]钱理群.鲁迅作品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钱理群.如何读与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J].语文学习,2008(11).
[3]陈治勇.文本解读应有教师批评视角[J].初中语文教与学,2016(4).
[4]朱正.跟鲁迅学改文章[M].长沙:岳麓出版社,2005:125-128.
G424.1
A
1673-9884(2017)08-0018-02
2017-07-18
卓惠玉,女,罗源第三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