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在脚下 再出发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部编本教材使用建议

2017-04-15 05:47:13林梅珊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10期
关键词:部编本新教材道德与法治

林梅珊

(莆田市荔城区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莆田 351100)

路在脚下 再出发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部编本教材使用建议

林梅珊

(莆田市荔城区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莆田 351100)

初中《道德与法治》部编本教材于2017年秋季学期统一在全国七年级首先使用,2018年延伸至八年级,2019年实现义务教育学校的全覆盖。这门学科是国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的课程,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和教研工作,对新教材的使用建议提出一些看法,希望对正在使用新教材的七年级教师有所启发与帮助。

《道德与法治》;部编本教材;教材使用建议

初中《道德与法治》部编本教材于2017年秋季学期统一在全国七年级首先使用,陌生的教材对一线教师来讲是个挑战。教师只有直面挑战,才能促进自身专业的成长。2016年莆田地区就已经使用这本教材,在使用教材中也遇到了很多的困惑,比如:知识点的联系不够紧密,同一框题的知识点比较分散,甚至很难把握和归纳知识点;课文的正文语言很优美,但知识点脉络不够清晰,需要教师花较多时间梳理,而且有些明显的重要知识是放在小字的相关链接上,不给学生强调,就容易被忽视,要如何处理呢?新教材中的材料,案例过多,拓展耗时应如何处理?新教材要以活动、情感体验为主,但是最终评价方式是课本知识的落实,怎么解决教学与评价的矛盾?新教材有大量的问题与情境,假如一节课面面俱到,大多时候时间是不够的,那么教师应怎样布置个性化作业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不忘本来,恰用教材

1.立足课标,读懂教材

立足课程标准,读懂教材,是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前提。课程标准是课堂教育教学的依据,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所以这是教师备课时首先要阅读的文本。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三课《发现自己》,这一课的重点在于为什么要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重要性)?如何认识自己?如何悦纳自己?从而如何做更好的自己?这些问题要讲清讲透。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实施文本,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最主要课程资源,新教材突出生活逻辑主线,注重学生的感悟、体验和探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对于教材,教师首先要多读,理清逻辑脉络,读懂、读通、读透。多读几遍,列出教学提纲,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找出重难点。

2.立足框架,活用栏目

部编本教材的编写有一个明显的新意在于:为了便于教学,构建了思维脚手架,主要栏目有“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拓展空间”,辅助栏目有“相关链接”“阅读与感悟”“方法与技能”。对于这些栏目的使用建议:“运用你的经验”通过材料或活动,提出问题,作为教学导入;“探究与分享”作为学生活动使用,学生在活动后,归纳出正文观点;“拓展空间”可在结课时拓展延伸使用;“相关链接”和“阅读感悟”“方法与技能”可让学生自主阅读,也可集体阅读后教师补充问题,变成活动探究。

3.立足学情,注重取舍

教材是统一的,但学生是不同的,并不是所有教材的内容都适用于每个教师所面对的学生,比如教材中的“栏目”很多,如果要全部运用,一节课无法上完,那教师就要注意取舍,符合学情的栏目就用上,不符合的教师可舍去;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一课“少年有梦”中的“探究与分享”:关于“梦想与现实”有几种观点,请你辨析与澄清。笔者认为这一活动,城里的学生可能会说出一二来,一些基础薄弱的农村校学生就会说不出来,所以栏目的应用要根据学生的学情来取舍。还有在微信群里教师也有一些讨论,如有些内容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太难理解了,笔者的建议是难理解的词可以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去解释,难理解的内容,一带而过,关键是课堂要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二、吸收外来,把握得当

1.拓展教学资源,提高兴趣

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一般是跟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或人物,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或国内外时政热点等。[1]而教材的一些材料再怎么新,经过编写、审核、发行等程序下来,新的也变成旧的;尤其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教材中的有些素材是滞后的,无法反映和体现当前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最新变化情况或本地区的生活实际,会影响学生的兴趣,影响到课程教育的实效性。比如:讲到父母之爱,汶川地震的例子就有点久远了,教师可以举2017年8月8日发生在九寨沟地震中被困武汉小学生父母遇难前砸车窗将她推出的例子;教师所用的材料还要避免集中在伟人大家、英模人物、帝王将相、名人志士等大众人物的身上,只列举这些“高大”事例,会让学生产生那都是伟大人物、非凡人所能做的事,而普通学生反正做不到、达不到也学不了的认识和想法,所以要尽量挖掘学生身边的例子,如讲到文明礼仪时,可以利用前段时间莆田发生的“老人过斑马线遇车主停车礼让、脱帽致敬”的例子,这是发生在身边的例子,新鲜而感动。总之,教师要对材料有一定的敏感性,有意识地去搜集关注学生的生活和国内外大事,以此来拓展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师生互动,课堂生成

教师要注重教学的生成性,教学过程不仅是备课的执行过程,更是与学生互动的过程。[2]要注意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利用有价值的问题与学生对话,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这种源于生活的情境,不仅让学生乐在其中,更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改变学生的观念,拓宽人生的宽度。

3.吸取百家之长,为我所用

教师要善于学习,个人的思维是有限的,要多吸收他人的想法,为教学服务。吸取他人之长有几种途径,一是多做练习,在练习中整理知识脉络;二是看参考书,现在市场上有很多参考书,不能全盘接收,要自我内化;三是要与同行多交流,多外出听课,多参加教研活动,拓展视野,避免闭门造车。

三、面向未来,焕发力量

1.教学中贯彻新的教学理念

在使用部编本教材中,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应贯彻以下新理念:①秉持“回归生活”的德育理念,把道德价值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处理好生活、知识、价值引领三者之间的关系。[3]②注重品德思维能力与行为能力培养,着力引导教学过程的变革,更好地体现课程的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参与性。③高扬青春文化,陶冶道德情操,更好地使用优秀的文化素材,提升德育课程和教材的人文品质。④凸显生命教育,将生命教育作为初中课程的重要底色,把自然生命、伦理生命、精神生命渗透于课堂教学中。

2.开启智慧,润泽生命

服务学生的人生,这才是教育的核心。陶行知曾精辟地指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中人,而不是人上人,人下人,更不是人外人。对于学生,教师要有一种心态:静待花开,潜移默化,开启智慧,润泽生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是一辈子的事,要作长远打算,教育是一项慢工细活,不是一项立竿见影的工程,静而能后安,安而能后定,定而能后悟,悟而能后得。课堂要做到学生学有所获,学有乐,学有所用;教师教有所思,教有所悦,教有所成。

[1]高维.我国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变迁(1959—2011)[J].教育科学研究,2014(10).

[2]郭炳山.思想品德课教师备课有效性的思考与实践[J].中小学德育,2013(12).

[3]王定功.英国青少年生命教育探析及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13(9).

莆田市教育科学2016年度课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JYKT16091)。

(责任编辑:黄丽萍)

猜你喜欢
部编本新教材道德与法治
你了解睡觉这件事吗?
运动最快乐!
冬天好美呀!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地理教育(2022年10期)2022-09-29 09:23:56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师道·教研(2021年2期)2021-03-28 02:20:53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教书育人(2020年11期)2020-11-26 06:00:34
妙笔生花,写出传统节日的味道来——“部编本”语文教材三下习作3作文指导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德育(2017年1期)2017-02-09 13:59:41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