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高中抗战史教学充满家国情怀
——以高中主题教学课《松花江上我的家》为例

2017-04-15 05:47林德田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10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日本

林德田

(晋江市平山中学,福建 晋江 362200)

让高中抗战史教学充满家国情怀
——以高中主题教学课《松花江上我的家》为例

林德田

(晋江市平山中学,福建 晋江 362200)

新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提出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其中“家国情怀”是建立在前四个方面核心素养之上的终极培养目标,更加聚焦于“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旨在通过高中历史教育,引导学生探究历史并形成具有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的精神品质。近几年历史高考全国卷素养立意的导向和教育部发出贯彻落实14年抗战史观念的要求,都使得充分挖掘高中抗战史部分“家国情怀”的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

高中;抗战史;家国情怀

自2014年教育部启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以来,高中历史课程目标数易其稿,最新版本表述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这五大核心素养。其中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因此,“家国情怀”是建立在前四个方面核心素养之上的终极培养目标,高中历史教育归根到底要让学生“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家国情怀”的内涵与中华民族的乡土观念、家国一体、民族自强、精忠报国、和谐共存、天下为公等传统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是相互契合的,更加聚焦于“立德树人”的教育本意。

近几年,全国高考历史卷风向标逐渐转向素养立意,对学生家国情怀的考查趋势也日渐明显。比如:2015年全国乙卷第30题关于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为了对日持久防御作战而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工事题;2016年全国乙卷第30题关于陕甘宁边区为适应抗日战争新形势的需要调和统一战线内各阶级利益题;2016年全国丙卷第30题关于1932年出产的一款“抗敌牌火柴”上的图案表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题。这些题目从国民政府、中国共产党、民族资本家等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入题,很好地从家国情怀素养方面对学生进行了考查。因此,充分挖掘高中历史教学资源中的“家国情怀”的教育内涵显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抗日战争史部分,因其具有历史的特殊性,更能激发和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家国情怀。值得关注的是,2017年初,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将大中小学相关教材中的8年抗战一律修改为14年抗战,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强调“九一八”事变后的14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应在课程教材中予以系统、准确体现。[2]这一要求体现了国家对抗日战争历史的重视,体现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观的具体落实。为此,笔者设计并执教了一节主题教学课《松花江上我的家》,以抗日战争前期的三大事变(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西安事变)为主线,扣紧充满家国情怀的三个主题(家园被占、抗日救亡、打回老家去)进行教学。

一、情境导入,家国情怀油然而生

课堂教学的开始,以深情、凄婉、悲愤、激昂的小合唱《松花江上》导入新课:“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小组合唱学生的深情演绎,仿佛让人觉得当年东北人民家园被占、颠沛流离,日本强盗烧杀劫掠、横行霸道的场景历历在目;唱到最后,有几位学生眼眶里已泛起了点点泪花,歌声逐渐激扬澎湃高吭,表达出了要赶走强盗、夺回家园的坚定决心,深深打动了其他同学和现场听课的教师,3分钟时间的新课导入,营造了一个浓浓的家国情怀氛围。

二、史料实证,揭露日本狼子野心

新课开始后,本班历史社团“轩华史社”成员,通过“轩华讲坛”的形式,讲述“狼子野心——东方会议和《田中奏折》”,用翔实的史料,配合多媒体演示,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狼子野心:

1927年6月,日本田中内阁在东京召开了“东方会议”,最后形成了一个会议文件——《对华政策纲领》,强调中国东北对日本“在国防和国民的生存上有着重大的利害关系”,“把满洲从中国本土分裂出来,自成一区,置日本势力之下”。会后,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向日本天皇奏呈一个秘密文件,标题为《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指出:“欲征服支那(对中国的蔑称),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倘支那完全被我国征服,其它如中亚细亚、小亚细亚、印度及南洋等地之民族,必畏我、敬我而降服于我……”[3]

一个会议、一份奏折透露出日本早已垂涎于中国东北,充分暴露了日本蓄谋已久的侵华野心,也揭露了日本法西斯对整个世界安全的威胁。“轩华史社”成员慷慨激昂的演讲,激起了师生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愤慨之情,同时也感悟到,不管是过去还是当下,都要提高警惕,防止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保卫美好家园责无旁贷。

三、时空回溯,家国磨难激起抗争

紧接着,教师配合时空轴示意图(如下图),与学生一起回顾1927-1937年之间国内外的重大事件:西方有德意法西斯在欧洲肆虐,东方有日本战争狂魔在亚太横行;号称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联盟却形同虚设,对法西斯的侵略行径采取绥靖政策,置世界人民的苦难于不顾,甚至出卖受害国的利益。在没有世界公理可言的年代,唯有奋起抗争方能保家卫国;共产国际七大提出了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主张,中国共产党先后发表《八一宣言》和召开瓦窑堡会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国民党内爱国官兵极力抵制“不抵抗”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东北抗日义勇军、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的英勇斗争是那么的可歌可泣,福建事变、长城抗战、察哈尔抗战、绥远抗战是何等的气壮山河……家园破碎、国难当头,中国人民已忍无可忍。1935年的华北事变进一步暴露了日本妄图侵占整个中国的企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席卷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迅速高涨。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国共两党开始停止内战,并走向合作抗日;“七七事变”后不久,以国共合作为核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全中国人民拧成了一股绳、汇成一股劲,誓将侵略者赶出家园!一个个历史片段如同放电影一样在学生们脑海里呈现,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历史情境之中,与当时的中国以及世界人民同呼吸、共患难,同仇敌忾!

四、历史解释,理性评判家国人事

当然,作为一节高中历史课,不能止于煽情,对历史纷纷扰扰的过往人事作出正确的理解和判断更为重要。本节课围绕史学界存有争议的观点,充分挖掘史料,让学生根据史料和所学过的知识,对重要的历史问题进行合理解释和客观评价。

第一,不抵抗政策——谁是真正罪魁?

材料一“九一八事变”发生时,张学良正在北京治病,东北守军中将荣臻奉张学良之命“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到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4]

材料二“九一八事变”发生当夜,蒋介石正在去江西南昌的船上,第二日才获知此事,遂致电张学良:“接沪电知日兵攻沈阳,据东京消息,日以我军拆毁铁路之计划,其借口如此,请向外宣传时,对此应辟之,近情盼时刻电告。”[5]

材料三 1931年9月19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正廷向日本提出严重抗议;9月21日中国驻国联代表施肇基正式向国联提出申诉;9月23日,中国照会美国政府,希望美方“深切关怀”。[5]

问题: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谁最应该为不抵抗政策负责?

(答案参考:蒋介石、张学良、国民政府、国际联盟,言之有理均可)

第二,中共宣言——发出了怎样的声音?

材料 1931年9月20日,《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认为: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在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得到空前的胜利,这对于帝国主义非常不利……日本占领中国东三省是帝国主义进攻苏联计划之更进一步……外国帝国主义看着中国国民党军阀已经不能消灭革命,已经不能替它保护并扩张对华掠夺的利益,因此便直接占领满洲中国领土。[6]

问题:当时中共认为“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为此最有可能提出怎样的应对策略?

(答案参考:1.原因:帝国主义担心苏联的强大;日本计划占领我国东北,进而进攻苏联;帝国主义为保护在华利益,想变中国为殖民地。2.策略:反蒋抗日,保卫苏联。)

以上两个问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各抒己见,莫衷一是,表达了各自的看法。一方面,学生普遍认为: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张学良、国民政府、国际联盟置中华民族的利益和东北人民生死于不顾,无论表面上说得如何冠冕堂皇都是虚伪的,他们或多或少都应该为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河山步步沦陷负责;另一方面,有学生指出:中共在九一八事变后立即发表声明,虽然认识上不是非常准确,但提出反蒋抗日的态度十分坚决,保卫苏联的策略也发扬了国际主义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国家和世界人民利益为重的精神,也是共产党人家国情怀的真实体现。

五、互动探究,升华师生家国情怀

本节课是市级公开课,有30多位教师在现场听课,这为本节课的师生互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可以让所有听课教师参与课堂师生互动。为此,在上课之前,本节课允许学生带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来上课,并且让所有学生和听课教师通过面对面建群的方式,建立师生微信群作为互动平台。并设计了如下两个共同探究的主题:

探究主题1:抗日救亡——誓死不做亡国奴!

设计思路:根据一则材料,请在座听课的教师设计问题,并发送到微信群;各小组学生可以选择教师的任一问题进行作答,再由小组长汇总发布到微信群共享,教师选择其中的典型问题和作答进行点评。

材料“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先后发表两次《宣言》,“一·二八”事变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发表《对日战争宣言》;东北人民和部分东北军组成抗日义勇军,1931年11月,马占山的义勇军组织了江桥抗战,其他义勇军也给日寇沉重打击,1936年,在中共领导下组成以杨靖宇、周保中为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在白山黑水间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此外,还有国民党爱国官兵进行的淞沪抗战、长城抗战、察哈尔抗战和绥远抗战等,以及普通民众自发进行的抗战等。1935年“华北事变”后,北平学生掀起“一二·九”运动,并在中共领导下形成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摘编自龚书铎主编《中国近代史·1919-1949》

探究主题2:西安事变——扭转时局的关键!

设计思路:各小组根据所提供的材料讨论并设计一个问题,发送到微信群;请在座的教师对学生设计的问题进行评价或解答,并发布到微信群共享,教师选择其中的典型问题进行现场评价或解答。

材料一 《打回老家去》歌词:打回老家去/打走日本帝国主义/东北地方是我们的/他杀死我们同胞/他强占我们土地/东北同胞快起来/我们不做亡国奴隶……打回老家去!

材料二 1935年,蒋介石在西安设立西北剿匪总司令部,调张学良领导的东北军入陕甘剿共,但东北军处处失利,损失惨重,而《打回老家去》也成为东北军内常常传唱的歌曲。1936年4月,东北军与中共正式签订了《抗日救国协定》。1936年12月蒋介石亲赴西安督战“剿共”,张学良多次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要求,均遭蒋拒绝。最后只好实行“兵谏”,活捉了蒋介石。在各方努力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主张。——摘编自申伯纯《西安事变纪实》

通过以上两个主题的探究,师生间的互问互答,听课教师不再是普通“看客”,而是融入了探究学习的共同体;学生也不再是传统的“听众”或被提问者,而是可以向教师提出问题、发出挑战的主动者。

在完成以上两个主题探究后,进入本节课的最后环节——“七嘴八舌”。教师抛出开放性问题:“通过本课学习,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张学良是否尽到了保家卫国的责任?请简要说明理由。”问题一出,学生纷纷围绕本节课的主角——张学良,从被迫离开东北家园到后来又想打回老家去,其间的种种表现,表达了各自的看法。有的学生认为张学良起初实行的不抵抗政策退守关内,是为了保全东北生灵不受涂炭而采取的一时隐忍策略,是一种小家国情怀;但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步步加深,中日矛盾日渐激化,在“打回老家去”思想的感召下,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是维护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大家国情怀,张学良尽到了保家卫国的责任。无论是非曲直,经过一番唇枪舌战,学生一致认识到:人民利益至上、民族利益至上、国家利益至上,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家国情怀。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Z].2016.

[2]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Z].教基二司[2017]1号.2017-01-03.

[3]张万鹏.论日本大陆政策的形成过程[J].大江周刊(论坛),2010(7).

[4]姜念东.历史教训——“九·一八”纪实[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

[5]秦孝仪.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论(一)[M].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

[6]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7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项目编号:JZ160529,福建教育学院资助)。

(责任编辑:赖一郎)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家国两相依
《黄金时代》日本版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略谈“家国情怀”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