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安徽 合肥 230601)
村镇银行发展的制度困境与路径选择研究的文献综述
鲁灵怡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已经设立十年的新型金融机构之一的村镇银行是我国进行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的重要部分,但是目前能够推动其快速发展的动力机制正在逐渐减弱。对于在村镇银行组建设立与经营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制度困境与路径选择的问题,本文系统的梳理了国内外既有的关于村镇银行制度安排方面的文献,总结分析了国内外现有的一些研究成果,可为村镇银行后续相关的研究提供参考。
村镇银行;制度困境;路径选择
自从2007年3月第一家村镇银行成立至今,中国村镇银行已经设立发展十年的时间,总体上无论是从机构数量方面还是资产规模方面都得到了很大提升。2016年底,在全国地区已经组建设立了的村镇银行总共有1519家,31个省份县市覆盖率达67%;村镇银行整体总资产目前已经达到1.24万亿元,整体总共发放了农户贷款与小微企业贷款大约6696亿元。但是近年来村镇银行的发起设立数量与银行贷款余额增速都呈现明显放缓与下降趋势,同时,很多地区的村镇银行经营所获得的效益也不佳,在2015年一年里共有31家村镇银行净亏损达1000万元以上,经营时间三年以上的村镇银行中,共有110家财务上出现净亏损,亏损金额合计高达8.5亿元,推动村镇银行高速发展的动力机制正在逐渐弱化。村镇银行在发起设立、经营发展、风险监管的制度框架之下演化出的三重内生性矛盾:自主决策独立性的矛盾、经营制度原则互不契合、风险监管标准上下两难。这一切的根源都来自于村镇银行外生性制度安排下的外界条件或影响力量与内部发生偏离、反向,进而演进出无可避免的内生性矛盾,究其原因,以“机构”路径为导向的变革思路对村镇银行制度困境的建构更为本质。
在新老制度经济学派的理论框架中,外生性制度和内生性制度的概念区别以一项制度是否由人为的精心设计为分水岭,如果是经由精心设计并实施的制度则称之为外生性制度,如果是未经筹划并在自生自发的过程中演化的制度则称之为内生性制度(黄玉捷,2004)。显然,中国村镇银行的各项制度安排属于外生性制度安排。并且这些外生性制度安排对中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非简单的约束或促进作用,其间存在着复杂的交互作用和共生效应(王曙光,2008;张迎春等,2012)。归纳而言,制度安排影响中国村镇银行的发展存在两种作用路径:一是外部效应,即通过制度变迁而生发的作用;二是内部效应,即通过限定制度约束的边界而产生的效应。从制度变迁的视角来看,村镇银行若想摆脱这些外生性和内生性制度,只有从村镇银行准入发起、业务产品创新和信息共享合作方面的制度入手,才能使得村镇银行更好的为农村、农民和农业生产服务(刘湘云等,2011)。内部效应强调的是外生性制度安排限定了村镇银行行为的边界,通过外生性内部化的研究,探讨在边界内的行为对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影响。在目前农村金融正在进行增量改革的大背景下,村镇银行的进一步经营发展将会面临着发起机构与基础系统等方面的制度约束(王修华等,2010),进而表现为村镇银行股权设置、治理结构、激励机制等问题的内部性特征(李明贤等,2016),王慧颖(2013)利用突变级数法进行实证分析证实了这些内部效应确实对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均有显著作用。可见,通过探析制度环境对村镇银行支农、经营方面的影响,并由此提出村镇银行相关制度变革的路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还有一些国内外学者基于金融机构发展的路径选择视角拓展了研究思路。在上个世纪90年代,Bodie和Merton就提出来一种不同于以往的进行金融分析的框架——金融功能观,他们强调以金融机构在市场中发挥的功能为基础来发展金融市场,而不是只看完成一些经济功能的部分特定金融机构的发展。罗来武等(2004)随后将这一金融分析应用的框架引入了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的分析研究中,认为中国农村要进行金融制度的创新,应该要选择一条全新的思路和路径,也就是从选择“机构”为路径转变到选择“功能”为路径,在对目前农村金融机构进行了重新定位之后,需要集中力量推进加快农村资本市场的建设,积极推动农村金融竞争机制的完善。但如果在二元目标约束的条件之下,假如农村金融机构仅选择以“功能”为路径作为指导思路,去进行农村金融的改革,仍然会面临与选择以“机构”为路径的同样的制度困境,因此,一些相关学者又提出农村金融机构应该把以“机构”路径和以“功能”路径结合起来,从政府和农村金融主体的现实根本性的需求出发,继而能将基础性和实体性的农村金融资源进行有效重组配置,这样便能首先提升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效率,继而可以最终达到实现农村金融市场的功能(杨德平等,2010;黄惠春,2012)。在此基础上,陆智强(2015)有一种新的思路,即把“机构观”和“功能观”相融合用于村镇银行的制度分析中,他指出在当前的村镇银行选择的发展路径下便会产生政府部门与村镇银行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并且从而就会派生出能够很大程度上限制村镇银行发展的“三个枷锁”,使得村镇银行的金融功能发挥与农村地区金融需求产生不匹配,继而影响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注意到,现有的文献对制度安排影响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村镇银行外生性制度生发的外部效应与内部效应特征与机理的刻画,忽视了这些外生性制度内部的各个环节之间隐藏着逻辑演进的联结,使得在探析村镇银行制度困境的动因时产生障碍,也因此使得村镇银行的制度设计陷入进退维谷之境。
鲁灵怡(1995-),女,安徽合肥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