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管理学院 安徽 合肥 230601)
加强产学研合作创新中的知识管理
刘越
(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知识管理是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中间环节。基于此,本文在简单介绍了产学研合作创新的背景上,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出发,对产学研合作创新过程中涉及到的有关知识管理的内容给予了简单分析。最后指出了产学研合作创新过程中影响知识管理实施的两个因素,并给出了一些解决建议。
产学研合作;知识管理;创新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科学技术事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产学研合作创新对于创建创新型国家尤为重要。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提出源于80年代后期引进的合作教育。随后,20世纪90年代初在上海成立了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教育部并与1997年10月发布了《关于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九·五”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了“九·五”期间在全国28所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试点工作。近年来,国家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的重视日益加强,如在2015年上半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布了关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公布2015年有关企业支持的产学合作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和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联合基金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并且日前,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在主持召开党组会,传达学习李克强总理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上重要讲话精神时也提出要“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加快制定校企合作实施办法,促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产学研合作创新在当今社会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并且在这日益被重视的产学研合作创新中知识管理在其中占据比较核心的地位。知识管理是对产学研中最重要的生产因素——“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通过知识管理能够实现对产学研合作创新各生产力进行融合,将研发能力、生产能力、市场能力相结合和管理,有效的实现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目标。因此产学研合作创新知识管理研究对于促进和发展产学研合作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1]。
产学研合作创新是我国科技与经济相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产学研合作是一个体系,包括三个主体,即企业、高校和研究所。在这三个主体之间知识是纽带,对知识进行管理是产学研合作创新中最重要的管理。本文中,笔者将产学研合作中的知识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管理,即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的萌芽阶段的知识管理和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成熟阶段的知识管理。
(一)产学研合作创新的萌芽阶段的知识管理
产学研合作创新的萌芽阶段是还没有正式的产学研合作,只是有了产学研合作的需求,即企业发现自身不足,提出对某一产品或技术的需求,开始积极寻找产学研合作伙伴。
在这一阶段中,涉及到知识管理如下的两个方面:
1.确定知识需求,企业发现自身的知识需求,以此来开展组织对自身知识资源的整合是十分必要的。并在此过程中要十分关注企业自身已有哪些知识资源,缺乏哪些知识资源。确定知识需求是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对于知识需求的确定可以指导整个产学研合作创新过程,是企业挑选合作院校、确定产品规划、技术创新的一个最主要的参照。
2.分析知识需求,确定自身的知识需求后,就需要将这些需求发布出去,届时高校或研究院就会通过相关途径收到企业发布的知识需求信息。收到这些信息后,高校或院所就要着重考虑企业所需这些知识的来源,即高校或院所内部有没有符合企业需要的知识,若是没有,他们能否找到企业需要的知识,而后又该如何分享。另外还必须考虑这些知识是隐形的还是显性的,获取是否困难,获取知识所付出的代价与合作创新后所获得的收益是否对等等。分析企业的知识需求是高校或院所决定是否竞标的关键一步,也是产学研合作创新中高校或院所进行知识管理的第一步。
(二)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成熟阶段的知识管理
该阶段是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成熟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企业、高校与院所达成共识,并开始进行创造研究。各个主体之间由于知识分工的不同、知识互补性的存在,产生了知识的需求与供给,导致知识在产学研各主体之间不断循环流动。一方面,由于知识存量存在势差,知识可从研究机构流向企业;另一方面,由于知识属性的差别,不同属性的知识可以形成互动,共同促进协同创新活动的展开。产学研各主体在创新系统中的功能决定了产学研之间的协同创新可以实现知识流动,即一般以企业为知识的需求方,以大学或科研院所为知识供给方,以技术契约为基础,形成知识持续而稳定的定向流动,并建立良好的反馈回路,最终形成优势互补、风险共担、互利共赢的协同创新局面[2]。
(三)影响产学研合作创新中进行知识管理的因素
1.原有知识结构的差异
知识管理是连接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中各主体之间的纽带。在进行产学研合作创新过程中,知识的交流和共享是不可避免的。但产学研合作体系中各主体之间的知识结构存在差异,这会使双方或多方在进行信息交流时可能会产生知识鸿沟,影响知识管理的效果[3]。此时,各主体在进行交流时就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如高校或研究院/所在与企业进行知识交流时,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或在专业术语后面进行注释等。各主体有意识的采取相关措施,将其影响结果减到最小,不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2.隐形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
隐形知识显性化是知识创新阶段的关键。隐形知识由于不容易用语言表达,不易衡量其价值和被他人所理解,是影响产学研合作创新成败的决定因素。在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知识管理中,如果没有及时正确的将合作创新体系内部的隐形知识显性化,就会给产学研合作体系带来极大的风险。为避免这一影响因素,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建立组织的激励机制,保证知识的转化和共享;建立人力资源知识库,形成组织知识地图;建立学习型组织,提高隐性知识价值;重组组织结构模式,构造动态团队等。
产学研合作就是将企业、高校和院所通过协同创新的方式将其独有的核心竞争力有机的结合起来,以知识共享为基础,构建联系紧密、目标统一、资源整合的优化组织结构。产学研合作创新中的知识管理是整个体系的重要支柱,也是实现合作创新目标的重要途径[4]。本文正是基于知识管理这一视角,论述了产学研合作创新中两个阶段所涉及到的有关知识管理的内容,并针对所涉及到的有关知识在产学研合作创新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简单分析。在简单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个影响产学研合作创新中知识管理的两个因素,即原有知识结构的差异和隐形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这两个影响因素,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建议,希望通过这些建议,在当前经济新常态的环境下,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中能够更好的进行知识管理,从而达到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目标。
[1]林轩.产学研合作创新知识管理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
[2]涂振洲,顾新.基于知识流动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3,09:1381-1390.
[3]黄威.产学研合作创新知识共享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
[4]Sayers H.M.Desktop virtual environments:a study of navigation and age[J].Interact Computer.2004,16(3):939-956.
刘越(1992-),女,汉族,安徽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生,信息检索系统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