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

2017-04-15 04:11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3期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老年人

(天津市武清区档案局 天津 301700)

新形势下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

梁倩

(天津市武清区档案局天津301700)

依据现代人口学理论,“我国早已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大约每7个人中就有1位老人”。在我国超过2亿的老龄人口中,约有80%生活在农村。因此,解决好我国农村超过1亿的老龄人口的养老问题,就意味着解决了全国大部分人口“老有所养”的问题。面对不断变化着的新形势,我们必须逐步建立完善的农村养老模式和制度,有效解决农村养老问题。

新形势;农村养老;现状问题;策略分析

依据现代人口学理论,“我国早已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大约每7个人中就有1位老人”。在我国超过2亿的老龄人口中,约有80%生活在农村。因此,解决好我国农村超过1亿的老龄人口的养老问题,就意味着解决了全国大部分人口“老有所养”的问题。面对不断变化着的新形势,我们必须逐步建立完善的农村养老模式和制度,有效解决农村养老问题。

一、农村养老面临的新形势

(一)农村老龄化形势较城市严峻

一是,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根据‘六普’数据,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为15.60%,比城镇高4.68个百分点;2050年农村老龄化水平将达到40%,届时将比城镇老龄化水平高7.8个百分点。二是,农村老龄化速度快于城镇。“21世纪中叶以前,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始终比城镇快,农村人口老龄化高峰将比全国平均状况至少提前10-15年到来,比城镇提前15-20年。”三是,农村老年人口赡养比增幅快于城镇。“1990-2010年的20年间,城镇老年赡养比只增加了2.74个比点,而农村增加了9.31个比点,农村增幅是城镇的3.4倍。”

(二)农村应对老龄化能力明显不足

当前,我国农村老年人生活水平普遍偏低,占有的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相对有限,农村在保障老年人生活质量、提高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等方面面临着压力和挑战。“伴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进程,农民的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人口高流动性成为趋势”,农村传统的养老观念等的改变也在逐地渐弱化着家庭养老保障的功能,甚至有些农村地区出现了土地收入难以保障基本生活的状况,土地作为农民养老的功能也在逐渐弱化。同时,除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外,其他向农村倾斜的保险项目基本上处于缺失的状态,农村大多数农民享受不到社会保障。

二、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农村养老制度不健全

1.财政激励不足,保障水平偏低。当前我国基本实现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但是,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仍存在缺陷和不足,在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时仍然受到诸多限制。

2.养老保险覆盖率不高,各地实施情况不均衡。目前,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村地区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仍相对滞后,覆盖率不高,且地区发展不均衡。

3.政策实施过程存在问题。国家制定和实施的任何一项利民政策,在制定之初都是从保障人民根本利益出发的。但是,地方政府在政策落实过程中,往往存在着程序复杂难办、管理界限不清晰、管理模式落后、基层办事人员服务意识差等问题,直接影响着政策的真正落实。

(二)农村养老模式单一

1.农村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当前,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约有80%以上的家庭选择着家庭养老,作为农村地区主要的养老方式,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式的变革,它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2.农村社区养老不完善。“农村社区养老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方式,主要是以村集体为单位,作为资源配置主体为村内老年人提供养老保障”。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社区服务养老建设起步晚、发展慢,基础薄弱,难以承担起农村养老的重任。

3.农村机构养老发展严重不足。首先,公办养老机构供不应求。其次,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很不规范。再次,专业护理人员十分短缺。同时,由于农村经济发展基础相对薄弱,职业环境相对较差,严重阻碍了养老机构的建设和发展。

(三)农村养老普遍缺乏情感关怀

随着老年人身体每况愈下,加上农村物质生活难以保障,农村老年人往往疾病缠身,甚至部分老年人失去了自理能力。这时,单单依靠养老金已经不能解决养老问题,老年人更需要的是子女或社会予以的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

三、农村养老问题出路研究

(一)加强制度建设与完善

1.调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首先,因地制宜。根据地区差异性,建立多层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分类推进,根据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制定政策,保障全体人民根本利益。其次,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保证资金来源,明确政府主体责任,保证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落实和完善,发挥非政府组织在资金筹措中的作用。

2.构建农村医疗保障体系。首先,完善新农合保障制度。继续扩大新农合报销范围,实现应保尽保。“新农合的发展趋势,即统筹大病医疗,兼顾门诊报销”;“将医疗保险和康复机构费用报销结合起来”。简化报销途径,将符合条件的村医疗卫生室纳入新农合报销范围。尝试农村高龄老人大病医疗免费制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其次,合理布局医疗服务中心和康复机构,提高乡镇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农村医疗服务层次,配置康复服务中心,逐渐建立起能提供预防保健、电话急救和上门服务等项目的农村医疗机制。

3.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农村老人作为一个日渐壮大的群体,包括五保户、独居老人、高龄老人、失能老人和残疾老人等,不同的群体有着不同的需求。基于这样的现实,救助政策的设计既要重点突破,又要整体协调,既要完善已有的救助政策,又要开发新的救助政策。调动其他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建立长期有效的社会救助制度。

(二)完善养老体系发展模式

1.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发展农村经济。加大财政投入,发展农村产业化经营建设,增加农民收入,降低青壮年外出打工比例。在一些有条件、有特色的农村,各级政府要重点扶持,予以政策倾斜,发展旅游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等,发展农村经济。年轻人不出家门便既可以保障经济收入,又可以照顾老人和孩子,让老人同时得到了物质赡养和精神赡养的双重保障。

2.完善社区养老,发挥社区作用。首先,引导社区养老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相结合,整合村街组织或社区中的各种力量,为农村老年人营造一个长期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使农村老人就近养老成为可能。其次,引导建立互助型社区养老。即让年龄比较低的老年人与年龄较大的老年人结成帮扶对子,予以日常照料,既解决了社区服务人员数量紧张的情况,又充实了老年人的生活。

(三)重视赡养文化建设

加大宣传力度,弘扬孝道文化正能量;提倡和鼓励构建和谐的农村家庭代际关系,提高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宣传科学的子女赡养常识,使家庭与家庭中的老人共同面对“老年生活”。定期组织开展与老年人相关的文娱活动,使老年人充分参与;创办适合老年人的兴趣爱好班,丰富其情感体验;鼓励年龄不太大的老年人适当参与农业生产生活,增强老年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意识;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普及老年人心理将康知识;鼓励农村老年人自发组织组织文娱活动,消除子女不在身边的孤独感和寂寞感。老人精神赡养的解决,不仅使老人的身心变得和谐,也推进了和谐村街、和谐社会的进程。

梁倩(1986-),女,汉族,河北肃宁,副主任科员,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天津市武清区档案局,政治与行政管理方向。

猜你喜欢
老龄化养老老年人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龄化研究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养生不是养老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