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道德需要的角度出发,探究道德需要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并从社会和个体道德需要的两个层次,分析了道德需要对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价值,以及如何处理好由二者带来的社会与个人利益满足的问题。
【关键词】道德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意义;功能
随着我国经济崛起,现代化进程集中于经济、效率方面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的道德需要的缺失,思政教育的某些意义和功能也在逐渐淡化,新时代树立核心价值观不能仅仅是流于表面,而是要深化到人的内心中去,当前的现状令人堪忧。所以,提倡和培养人的道德需要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道德需要的基本内涵
作为一种社会需求,道德人类社会所特殊具有的。从社会角度来看,道德是行为准则的总和,是一种超自然的伦理关系,是由特定意识形态的某种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而需要则是指主体缺乏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的内在感觉,自觉地指向形成人们行为活动的外在表现的一般意图,态度或欲望。因为道德需要是一种高层次的人类需求,人是社会的产物,当他们谈论道德需求时,他们被置于社会层面去分析。
不同的道德需要可以分为个人和社会道德需要。社会道德需求是相对一般的和抽象的。普遍的道德和抽象的社会道德需要只能通过个人的道德活动与具体的道德情况相结合,成为生动具体和现实的东西。因此,社会道德需要必须转化为个人的道德需求,从而构成个人需求的外在道德压力。个人道德需要的社会和道德需求也具有动态作用,本质上包含了发展社会和道德需求的趋势。总之,社会道德需要和个人道德需求是相互依存,互动和影响的,表现出这两种道德需要的特殊辩证性质的意识形态,对思想政治教育意义和功能有重大影响。
二、道德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目前,随着群众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逐步提高,中国正处于呼吁“道德”和价值观的时代,迫切需要促进和培养人们的道德需求,这将对于协调人们之间关系,促进和谐社会进程发挥积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群体用某种思想或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有目的性地产生影响,以满足某种意识形态和道德社会实践的社会要求活动,也就是说,其本质上是促进人的培养、加强人的塑造和加快人的发展的改善性社会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由开始到实施等各个步骤都与人的道德需要联系紧密,这种需要具有客观现实性,是人的一种独特需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有必要从道德需要,重视分析和研究道德需要的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解释体系可以帮助人实现道德理想和道德信念,以获得崇高的感觉和幸福,当满足最初的道德需求时,这种满足和幸福将驱使人们产生新的道德需求。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道德需要的存在和改变提高了社会成员思想政治素质的意识,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思想政治教育是道德需要的灵感和指导。道德需求是一种高层次的人类需求,这是人类所独有的自我实现,自我完善,价值观和某种方式的尊严的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实际上以受教育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进一步内化这种认识到他们内在的道德需要,进入这个实际行为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一步一步地将受教育者的伦理意识引导到内在的道德需要中。社会成员的道德需要将受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制约,这将显示社会现象的道德进步或道德滑坡。因为对社会成员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符合社会对社会成员的道德需要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某些社会要求,以此来判断善与恶,好与坏的基础上来衡量正确引导人们的道德需求的产生和发展。
三、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以培养道德需要
目前,学术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概念没有统一的定义,有功能理论,能力理论,结果理论,价值理论,功能理论和效用理论等。目前,政治教育功能的主要内容包括保障功能,指导功能,凝聚功能,刺激功能,调节功能,转换功能,教育功能,发展功能,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其中突出人们道德需求的主要功能是:引导功能,教育功能,协调功能,保障功能,激励功能五个功能。随着当代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日渐强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国民德育素质越来越受到国家和人民的重视,但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带来的两极分化严重,群体意识和自我意识不断强化,继续深化,一方面带来了私利私欲观念的膨胀,思想教育也因为私欲不断膨胀变得更加浮躁,日渐淡化了其部分功能;另一方面促进了个体自我尊重和自我实现意识的强化,正确引导和激发个体道德需要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尝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作为有效的“救赎”道德良心的重要手段。
第一,努力发挥思政教育的指导作用,带领群众的道德需要,把握主流思想。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社会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人们面临着各种文化和价值观念,出现了不同的意识形态问题。如:价值观混淆、信仰混乱、价值取向偏激、优良的民族精神淡化和诚信团结意识缺失等等,这些思想问题在社会交往中就导致了群体道德素质下降,道德需求减弱,即道德滑坡。從道德需要角度看,社会是由若干个体组成的生活共同体,个体实际情况的差异性必然会导致个体道德需要的不同,进而影响群体道德需要的产生。由于道德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依据和前提,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就是从整体上把握全体社会成员思想状况的走向,尤其是群体道德需要的走向。总体上,制定目标从社会道德需要出发,也要尽可能兼顾不同的个体道德需要,使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这是关键一步。同时也要考虑目标的可行性,思想政治教育所宣传的目标是经历人们的努力能够如期实现。如果目标导向能充分利用人的需要的自发性,并将其转化为其自觉醒性,特别是留意人们的对道德的自发追求,使组织目标的实现与社会群体利益的满足成为同一个过程。其次,正确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导向的一元性,这是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决定的。目前我们处于多元的现代化信息社会,个体道德需要千差万别,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从总体上把握社会主流思想,引导社会道德需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向发展,进而为个体道德需要提供一个衡量判断标准,以此引导社会道德继续前进。再次,重视个别社会成员的道德行为,从行为入手探求深层次的道德动机、道德需要,形成群体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榜样教育的本质是确立一种道德人格范式,不仅能提供人们可以效仿的行为,激励人行善,而且可以给人一种人格的影响,激励人守善。
第二,要努力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功能,激发个人道德自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里的教育功能是指促进人们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和人的个性的增强。人的人格发展包含需求系统的丰富内容,其中个人的道德需求是重要的一部分。要知道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我约束,因此道德需要自己在调节个人需要,从道德他律到实现道德自律不断发展,使得人成为社会实践中一种自我立法和自我克制的主体。虽然大多数当代人的思想道德性质本质上是好的,但有些人面临着这个复杂的社会的时候,往往不能正确分辨善恶,甚至腐败变性,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只有具备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才能不断改善个人的道德需要,使他们的道德水平能从他律发展到自律。再次,注意个人的道德需要的差异,尊重个性化发展,才能取得更优的效果。教育者应采取有效措施协调道德要求与个人道德需要之间的问题,不应该武断地以同一标准来实施。
第三,尝试发挥协调功能,考虑社会和个人的道德需求。有时候我们会过于强调符合社会需要和社会要求,维护集体利益,而使得个体满足自我需要和自我利益的欲望更加强烈,更加深化,必然会导致社会私欲盛行,人与人之间自私自利,缺乏行善与守善的意识。首先,协调好人们之间的利益矛盾。其中协调好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尤为重要,能够更好地满足个体与群体的道德需要。人往往忽视社会(群体)的需求和利益,甚至不顾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这就难免会产生认识偏差和心理偏差,思想政治教育应通过沟通、说服、宣传等方式,利用道德需要的超前性和非功利性的特点,使利益矛盾得到缓和和最终解决。其次,协调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人际关系。由于人是交往的存在,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从本性上说,我们都需要和谐的交往,都需要别人的安抚。道德需要是在人的交往活动中适应调整个人利益与社会共同利益的关系的客观要求而产生的,而且也只有在人的交往活动通过协调个人利益与社会共同利益的关系而得到实现和满足。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从个人利益出发,尽可能地满足个体利益需要,激发个人道德需要,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再次,协调好人们的心理状态。人是社会交往的存在,一般来说,人与人之间总是存在比较,产生一定的心理落差,继而导致心理失衡,道德意识也就会逐渐消解。还有,社会环境的氛围对个体道德需要的自觉性也起着重要作用,而群体的心理氛围可以随时随地为人们的行为提供道德上的支撑,迫使或自愿使得个体服从这种群体心理引起的道德压力。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意将改变外部环境和调整个体道德需求状态相结合,应特别着力于通过及时调整个体的道德需求及利益变化带来的主观感受而改变人们的状态。
第四,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保证功能,保障集体和个人利益,实现个人自我价值,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人的道德需要来自对社会道德现象的反思产生的一种心理倾向,那么自然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要保证个体的需求不偏离社会要求,调动个体道德需要的自觉性。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要维持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于一种合理的张力之中,引导社会成员自觉行善,自觉守善。再次,重视个体道德价值的实现,以道德自律引导社会良性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激发个体道德需要,有利于保证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和自我完善。
第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作用,满足人们的道德需要,提高道德需求的意识。在这个意义上,道德需要是道德热情的内在来源,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刺激功能一样。我们可以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功能是以各种手段充分刺激和动员人们的道德需要,为道德建设,道德意识,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等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励目标也必须满足人们的道德需要,这是实现道德激励功能的主要前提。其次,根据受过教育的人的特点,选择激励方式。在选择激励方法时,应避免纯粹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忽视精神需求,特别是道德需求,实施积极和消极激励相结合的方式使得个体自我形成道德自律,提高其对最终目标的意识形态意识。当然,也必須将道德需要与良好的道德行为,内化和外化相结合,改善全人类的道德。思想政治教育应以提高心理素质,指导道德需求的出现,鼓励人们自觉发展良好的道德习惯,形成崇高的道德品格和持久的道德刺激。
【参考文献】
[1] 陈万柏, 张耀灿. 思想政治教育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 居凯麟. 伦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3] 魏传光, 曹 琨. 道德需要:德育的前提性承诺[J]. 现代教育科学, 2004(1).
[4] 王 珺. 道德需要:对道德教育有效性的一种解读[J]. 理论月刊, 2003(11).
[5] 郑永廷.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作者简介】
史久男(1992—),女,江苏高邮人,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