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瑞
在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淡出了学校、老师、家长的视线,脱离了实际生活。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虽然通过“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两部分使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但是有些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过程与方式、学生评价等都与生活脱离。这样的道德教育将是空洞无效的教育。只有将小学道德教育与实际生活有效密切融合才能帮助学生掌握、理解基本的道德知识,运用道德知识指导学生的日常生活,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制约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发展的因素
(1)学校为了自身的发展仍然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学校把学生的品德发展作为一项软指标,对思想品德教育没有硬性规定及评价标准,对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没有系统的评估方法,只是通过班主任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观察给予评价。
(2)在学校的影响下,各科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引导和渗透。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简单的教学方法将课本知识灌输给学生,并不在乎学生是否有兴趣,是否理解,是否能在生活中灵活运用。
(3)思想品德课内容枯燥无味,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简单的教学方法把课本内容灌输给学生,没有通过生活事例将道德理论与生活实际相联系,造成了思想品德学习和生活“两张皮”的现象。
二、思想品德教学与生活化融合的原因
(1)教学主体的原因。小学生认知能力低,难以理解理论性强、高度概括的知识概念。教师要把握学生实际,通过小学生日常熟悉的事例讲解道德理论,学生才能有深刻的印象和感受,才能更好地理解道德理论知识,才能形成自己的道德知识结构,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举止。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活动中,一定要借助社会生活中小学生感兴趣、熟悉、喜爱的事物进行讲解,才能更好地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品德认知和品德规范,以充分发挥思想品德教学对学生外化于行内化于心的作用。
(2)教学载体与主导的原因。小学思想品德教材从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在一年级和二年级设置了“品德与生活”,随着学生的成长以及知识结构体系的形成和学生成长环境的慢慢扩大,在三年级到六年级设置了“品德与社会”。这两部分都是以现实生活为背景,有效地将道德理论知识按照小学生的成长规律与思考能力融合到教材中。如何把教材中蕴含的道德理论知识和概念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行为和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抓住学生的心理,丰富生活素材,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理论与生活实际有效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形成优良的道德行为和习惯。
三、促进思想品德教学与生活化的融合策略
(1)课堂导入生活化。人们常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精彩的思想品德课先要有一个新奇、精彩的课堂导入。小学生认知水平低,理解能力有限,在课堂的开始给小学生讲述一堆大道理,小学生觉得难以理解、无聊乏味没有兴趣。假如在课堂导入时选用小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素材,自然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我爱我家”这节课时,教师可通过家长收集一些家庭的日常生活照片、家长在工作时的一小段视频,把这些做成课件先放给学生,让学生观看后自己讨论然后说说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这时教师引出新课“我爱我家”,这样学生就能切实感受到父母工作时的辛苦与不易,父母的辛苦换来了家庭的幸福和温暖。而自己作为家中的一员应该为家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懂得疼爱自己的父母,在家中帮助父母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一堂精彩的思想品德教学活动必须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
(2)教学内容生活化。小学品德教材的内容都来源于生活,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有些内容已经不再适合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及时选取学生当前最新的、最喜爱的生活素材,这样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才会有兴趣,乐于接受,容易理解,从而转化为自己内在的行为。例如,在进行“保护环境卫生”这一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将环境卫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学生自身的环境卫生,一部分是生活中的环境卫生。由于小学生年纪小不容易理解,教师就可以准备两件毛衣,一件干净的毛衣,一件脏毛衣,让学生自己选择,学生当然会选择干净的毛衣,教师在这时就可以对学生进行环境卫生的教育。人人都喜欢干净漂亮的衣服,教师要激发学生内心的想法,使学生明白这节课的教育意义,最终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优良品德行为。
(3)情境创设生活化。要想更好地实现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教师不但要注重在日常教学中的言传身教,同时还要注重在教学中生活情境的创设,把基本道德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在生活化的场景中积极思考学习,通过生动的情境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例如,在“我的校园”这节课中,教师带领学生大胆走出教室,为学生创设校园情景 。让学生自由地在校园里欣赏5分钟,欣赏完后在校园的读书长廊中集合进行讨论,说说校园的面貌给学生的感受,让他们提一些合理的建议。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对这节课会有深刻的感受,最后教师总结校园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地方,学生应该保护和爱惜校园中的一草一木,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便顺利地达到了。
(4)課外延伸生活化。教师在教学中,要懂得如何利用多种资源,将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社会中。例如,在上“节约用水”这节课时,我们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搜集我国淡水资源的现状、了解水资源浪费的现象和节约用水的办法。在课后将课内学到的知识延伸到课外的教学当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节水活动:第一组学生以 “节约用水”为主题设计海报,在班级、校园、小区进行宣传张贴,提醒学生、家长们时刻牢记节约用水的习惯和意识。第二组学生和家庭成员制订节约用水计划表,制作节约用水细则。第三组学生进行废水净化再利用科技创新活动,在班级中宣传使用创新办法。引导学生将课内学习到的知识和课外生活有效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渐渐地体会节约用水的重要性,时刻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综上所述,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利用丰富的生活材料,实现教学方法的生活化,将生活中的经验与教材内容相融合,让学生切实参与到生活中,感受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提升了教学效率,最终促进了学生道德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 虹.探析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J].西部素质教育,2016(14).
[2]杨继宇.小学品德教学与生活的有机整合[J].才智,2016(25).
[3]李化树.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德育课的生活化发展方向[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