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新敏
一、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根据初中生心理特征和其思维发展特点,教师可以将课本中一些抽象概念、复杂变化过程和形态各异的运动,通过多媒体以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的情境。因此,在数字教育资源设计制作过程中,我们利用文字、图形、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多种信息,使教学内容真实化、多样化和趣味化,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二、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实践能力是需要过程的。教师如果在学习过程设计中不给学生主动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空间,或者不给他们动手的机会,创新是无从谈起的。原因是学生创新素养的提高,不是完全靠课本上的间接经验或教师的讲解达到的,更多的是通过探究活动和亲身体验获得的。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活动中,学生能逐渐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与技能。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互相研究讨论解决方案;学生自己观察比较、抽象和概括;学生自己在信息技术终端上(如Pad、电子白板等)实现画、剪、摆、拼、割、补等操作;通过动手实践,学生自己或者与合作者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也培养了动手实践的能力。通过这种方式,真正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了学生,使他们多了一些思考机会、创造的信心和成功的体验体会,为他们创建了利于创新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对学生而言,既需要培养创新意识,又需要具有足够丰富的知识作为创新基础。要迅速掌握知识,必须学会如何学习。而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可以创设各类问题情境,提供更多的探究机会,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学会学习,为培养创新意识奠定基础。
三、培养学生能多种方式解决特定问题情境
数学的发展展示着数學的创新,数学的每一步发展都是数学创新的结果。数学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的循环往复,不断发展到更高层次。数学的创新源自于数学问题的提出,而数学问题的提出则成了数学发展之源头。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及“你要尽量让学生看到、感觉到和触摸到他们不认识的东西使他们出现疑问,如果教师能做到这一点事情也就成功了一半”。所以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过程做精心设计,创设各种教学情境用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动机,调动思维功能使他们“主动学”“乐于学”和“知道学”。信息技术为创设丰富多样的情境提供了可能,可以说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从多样的数学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不仅需要学生挖掘隐蔽在知识中的内在联系,还需要学生大胆猜想与质疑。数学教师要适应21世纪的社会与经济发展,就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并为他们提供好的学习环境,来营造好的氛围,培养其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的意识及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结语
在当前中学数学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坚持学生思考与尝试在先的原则,将动手操作、讨论、交流与教师的引导、评价相结合,利用信息技术媒体及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及探究与合作学习的欲望;结合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等,利用现代化信息化媒体和资源有效地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意识,并不断提升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只有这样,才会更好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也才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荣 芳,张贵仓,李永祥.现代信息技术支持的数学建模创新教育[J].颜电化教育研究,2009(3).
[2]杨燕翔.创新教育理念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探索[J].成才之路,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