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娟
一、引言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要在团结各族群众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和谐、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作为祖国重要的安全稳定屏障和人才培养基地,我们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立足边疆与民族特点,克服各种特殊困难,加强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党组织建设与管理,为稳边固边、繁荣边疆经济保驾护航。
二、加强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党建工作中面临的严峻挑战
(1)各民族不同的语言给党性的普及带来了挑战,制约着党员的发展。在边疆民族地区,大多数大学生都来自少数民族聚居地,很少接触汉语。经过汉语预科学习后,因为汉语基础的不同,使得他们对党的各项理论、方针、政策理解程度不一,觉悟有高有低,思想进步起点不一,进而影响其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社会主义信念、共产主义理想的确立和巩固, 妨碍着各民族共产党员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和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
(2)意识形态的多样性、反复性加大了教育的难度,阻碍了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入党的步伐。边疆世代聚居的民族,其风俗习惯和心理认同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地域性和传承性,部分人有自我封闭、排斥其他文化的心理,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党组织针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另外,校园文化大融合环境和学生家乡的单一文化差距较大,使得学生在假期返校后,其语言、思想等呈现不同程度的反复性,也加大了党组织对他们进行思想引领的难度。同时,边疆民族地区宗教意识普遍存在,大学生的宗教信仰主要来自家庭宗教信仰的影响,很多人对党的宗教政策、法律法规和民族理论不甚了解,加之近年来境外势力的煽动,阻碍了其向党组织靠拢的步伐。
(3)选拔指标制约着大学生党组织的建设发展。为了保证大学生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很多学校都制订了各项选拔条件,力争吸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五好标兵”;但由于在这些指标中,只有智——学习为可量化考核指标,所以也成为很多学生特别是民族学生的“死穴”。这也是目前民族大学生党员比例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很多各方面优秀的大学生因为没有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和汉语水平考试或学业成绩没有排名靠前而被拒之门外。
(4)部分党员因干部作风问题而影响了党对学生的吸引力。近年来,媒体报道了很多在物质利益的诱惑下迷失自我、丧失党性的干部,他们中有的贪污受贿,有的滥用职权,有的以公谋私……这些都冲击着广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对党的信任及期望,继而影响党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吸引力。
三、加强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党建工作的路径
(1)深化党建带团建,巩固后备军。团是党的后备军,共青团组织中的先进团员青年经过推优进入党组织,因此,必须深化党建带团建工作,让更多优秀青年进入党组织的视线,既可加深其对党组织的了解,又可加深团员青年和党组织的联系。同时,党组织还应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带领和帮助团组织开展好教育、引导、服务团员青年的工作,以增强党组织对团员青年的吸引力,巩固党建工作后备军。
(2)强化党建和教学、科研渗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员性和理论性。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应该做到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工作的相互渗透,实现“围绕教学科研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进教学科研”的工作目标。党建工作者要积极参与学科重大问题决策,把党建工作渗透到教书育人的环节中,力求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全校教师教书育人的一个环节,努力做到在学科中构建一支思想政治素质稳定、积极关心党政时事的师资队伍;同时注重和科研相结合,一方面多联系党建理论专家增强自身工作的理论性,另一方面多设立专项研究课题,增强党建工作凝聚力。
(3)创新组织设置,实现全方位覆盖。边疆高校应该立足区域实情,创新组织设置,依托公寓建组织,依托专业建组织,依托年级建组织,充分利用党建带团建优势对接专业、年级团总支,实现党员、积极分子和团员等不同身份青年的管理全覆盖及公寓生活、专业学习的全覆盖。
(4)树立“微”观念,提高党建工作时代性。当下以手机移动终端为载体的微信,由于其便捷、快速和强大的传播功能而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及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边疆地区党建工作者要主动抓住这一机遇,树立“微”观念,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发声方式开展党建工作,提高党建工作的时代性。
四、加强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措施
(1)“党团1+1”,提高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汉语水平,并多渠道拓展民族文字党性教育材料。边疆民族地区党建工作者首先一定要帮助各民族大学生提高汉语水平。通过党建带团建,基层学生党组织可以用一个党员联系一个民族团员的形式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提高汉语水平,同时设立党员下支部机制,让一个党员对接一个团支部,带动团支部开展如汉语角、汉语一帮一等各类教育活动。同时,还要积极和边疆民族地区的党组织部门、宣传部门联系,从地方政府获得更多有关民族文字的党性教育材料,使汉语基础差的学生也能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理论,培养和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社会主义信念及共产主义理想。
(2)党性教育要做早、做勤、做主动。针对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意识形态多样且易反复的特点,党组织一定要“早启发、早引导、勤教育”,同时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对其进行党史、党情、党政知识的灌输。利用党建和科研教学的相互渗透,在开学时遴选一部分该领域的专家、教师和表现优秀、双语能力强的学生党员组成宣讲团,激发学生的爱国、爱党热情。同时,基层党组织应注意对已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学生加强培养,组建知党社团,以优秀党员为团长,引导他们学习党的性质、宗旨和党员的权利、义务及马克思列宁主义等知识,发挥学生党员的主动性,帮助广大学生端正入黨动机,了解党的知识。
(3)帮助民族学生认清宗教信仰与民族风俗和文化传统的界限,消除思想顾虑。受家庭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传统宗教信仰不同程度地左右着他们的思想,使其在信仰共产主义和宗教之间反复徘徊,一些民族大学生因为分不清宗教信仰和民族风俗而不愿意入党。因此,边疆地区大学生党建工作者应有针对性地对他们加强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教育,进行正面引导,帮助他们纠正错误认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认清宗教信仰与民族风俗和文化传统的界限,消除他们的思想顾虑,从而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4)合理设置选拔标准,扩大民族学生党员比例。立足边疆实际,考虑民族因素,对那些思想积极、动机端正、政治立场坚定、主动向党组织靠拢、在校园各类文化实践生活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党组织应适当放宽学习成绩标准;同时利用公寓建党、年级建党和专业建党的全覆盖优势,进一步完善团内推优和积极分子考察机制,不搞形式主义,将学生党员的发展和管理工作落实到大学生集体生活、学习和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以提高后备党员的整体综合素质。
(5)排难解困,正确引导,巩固并增强党在大学生心中的地位与吸引力。针对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学习、生活以及心理上出现的诸如上学贵、自卑等各类问题,党建工作者应采用好的办法和制度,以帮助他们排难解困,这是体现党的先进性、增强党对大学生吸引力的有效途径。针对当前党内出现的腐败等领导干部作风问题和境外势力的反动颠覆,边疆民族地区党组织应该及时正确引导,定期举办时事讲座、党校论坛、社会考察调研等,积极宣传民族团结标兵和党内先进人物典型事迹,带领大学生亲历党的民族政策给家乡带来的明显变化,巩固党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6)整合资源,加强“微”行动,增强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活力。党建工作者首先应通过各种有效渠道整合教育资源,充分调动各个部门的力量,形成教师与学生互动、党建与团建互动的全员育人工作格局。其次,还应发挥党建理论研究优势,研究如何将党的各项理论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各族学生;如何以边疆和民族文化为背景,创新党建工作内容。最后,还应该加强以微信为平台的教育活动,开创“微信党校”“微信党史”“微信课堂”等“微”行动, 定期向学生党员、积极分子、团员推送图文、视频等信息并设立线上互动,以增强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活力,让广大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接受党的教育。
五、结语
加强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党建工作,既是新时期国内外政治形势的需要,也是实现边疆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广大党建工作者必须将普遍与特殊相结合,立足实情,重视并加强该项工作,才能真正保证在边疆民族地区形成大学生党员“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发展一个,带动一片”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李瑞民,张有福.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党的先进性建设探索[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6(6):70-71.
[2]张 铮.基于“微时代”话语权的高校党建路径创新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14):51-52.
[3]周 平.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文明建设[J].思想战线,2003,29(3): 12-17.
[4]刘 荣.边疆多民族地区政治建设的现状分析[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1).
[5]楊 垚.西部边疆多民族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学思考[J].新疆社会科学,2006(1).
[6]赵世林,陈为智.文化认同与边疆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