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翔+杨明凤+姜媛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阐述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内涵,强调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2016年12月7日至8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结合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依托新媒体大环境提供的优势平台,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两微一站”建设为抓手,以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为主线,以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为依托,多维度、全视野研究新媒体环境下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路径与方法,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优秀传统文化育人贯穿学生思想领域和教育全过程。探究“互联网+”模式下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内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具体需要分析新媒体时代微博、微信、网站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产生的各方面影响,同时大力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从而增强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
一、新媒体环境提供传统文化育人优势平台和渠道
新媒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与传统媒体相比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新媒体可以为传统文化育人打造“载体合力”,提供更加有优势的平台和渠道。
1.新媒体能够为传统文化育人提供更加便捷的共享平台,使内容传播更加灵活
新媒体工具的先进性、形式的多样性、渠道的宽广性、空间的无限性使它成为各类价值观都得以传播的平台,媒体工具转变为各种影响力量都可共享的信息平台,这为形成合力提供了信息资源和灵活便利的工具。
这样一来,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就可以有更多的平台接收信息,信息的形式也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在实际运用中,传统文化讲堂、思想政治理論学习、德育育人活动开展等,都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丰富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比如进行即时直播以吸引学生,在线上做推广和宣传,让活动的覆盖面增大,也可以链接网上资源,更可以在线发布信息,进行投票等,这些都能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方式,从而形成多元化的互动模式。德育教师和学生们都可以成为新媒体环境下的用户,主观能动性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无论是德育教师还是学生都能在这一平台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共享更多资源,由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也会增强。
2.新媒体能够吸引更多的受教育者,使受教育群体的参与度得以提升
使用新媒体,只需拥有一个客户端,就可以随时进行信息的发布和接收。一方面,在信息发布渠道上,无论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渠道的拓展,还是学生或者德育教师的个人行为,都能做到方便快捷、廉价实用;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在提出反馈意见或者表达个人观点时也更加开放、更加自由,因此享有更大的空间。从这点考虑,基于全体师生的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会变得越来越强势,传统文化育人的方式愈发多样,参与度得以提升。
3.新媒体能够加速信息的传播,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即时性得以实现
由于新媒体不仅兼具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功能,而且还具有强大的信息整合能力,能通过媒体联动或资源共享等方式来加快信息汇集,加速信息的传播和扩散。通过新媒体发布的信息可以即刻到达用户手中,这样信息传播的速度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高效,传统文化育人的效果也会更加显著。
比如,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工作创建和管理的官方微博和微信订阅号等,都可以成为传播信息的便捷平台,这样使得兼具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功能的新媒体特性得以充分利用和发挥,让传统文化育人通过新的渠道进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中来。
二、新媒体环境下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意义
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不断发掘和利用的资源宝库,特别是对于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教师而言,要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来规范学生的行为,用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来树立学生的远大理想和抱负,注重培养学生德才兼备的君子品格,使之成为有道德、有理想的当代大学生,真正做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期被赋予的新内涵
在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这是当代大学生应有的基本品质,只有不断树立对传统文化的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才能让大学生更加真切地体会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各高校可以着重整理传统文化中的教育内容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如“六艺”,即古代读书人要求的六种技艺:礼、乐、射、御、书、数。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可以扩展成为“新六艺”,形成要求学生具备的六种基本能力,即礼仪修养、音乐鉴赏能力、体育活动能力、驾驶能力、学习能力、数学能力。如“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新时代的“新三纲”可以定义为热爱祖国、孝顺父母、尊重爱情;如“五常”:指仁、义、礼、智、信,“新五常”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具体体现。这些都应该是传递给学生的正确价值观,让学生自觉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全面发展的综合能力。
2.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期被扩展的新外延
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大学生会开拓思路,不囿于自己狭窄的个人世界,而是以历史和时代的眼光去看问题,借古思今、立足现实、不断创新。优秀的传统文化最主要的特点是其鲜明的人文精神,注重人伦思想,《中国文化概论》中谈到传统文化“表现在哲学、史学、教育、文学、科学、艺术等各个领域,乐以成道,追求人的完善,追求人的理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表现了鲜明的重人文、重人伦的特色”。这其中确立和倡导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仁者爱人”的博爱之道,“见贤思齐”“自强不息”的刚强进取精神,“见利思义”“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夙夜在公”“公而忘私”的集体主义精神,“天人合一”的和谐统一思想等价值观以及“榜样示范”“因材施教”“学思并重”“循序渐进”“同伴学习”等教学方法,都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三、新媒体环境下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方式
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到作用,如何能让大学生入脑入心,得到大学生的认可和认同是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具体的融入路径上,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阵地;在教育路径上,我们应该考虑开展什么样的传统文化活动;在教育队伍的建设上,我们应该把德育教师作为传统文化育人的先锋队,让德育教师真正做到自己先对传统文化精髓了然于心,从而更好地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
1.加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力
为了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感知大学生,我们可以弘扬传统文化,提倡孝道,开展家训微书写活动;举办棋艺比赛、书法大赛、“弘扬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传统文化体验集市、传统文化讲堂活动;举办“汉服承华韵,国学筑英才”励志东大系列访谈活动;为更好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积极开展“龙图腾”系列教育活动。同时,结合沈阳周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传统文化体验周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剪纸、泥人、吹糖人、传统地仗彩画技艺、东北大鼓等身边鲜活的传统文化民俗;开展知识竞赛、棋艺比赛、书法大赛、文化集市、文化讲座、传统文化讲堂等活动。这些活动都能加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力,从感性层面着手,在鲜明感知力的带动下,真正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2.阅读传统经典,实现传统文化入脑入心
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孔子研究院,儒学研究在高校中再次得到重视。儒家经典“十三经”的内容极为宽博,其中《周易》《尚书》《诗经》《论语》等都应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手边书。为了将这些书籍推荐给学生,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举办了“书香材料”系列读书活动,通过“真人图书馆”“光影品书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让老师引领学生阅读傳统经典。通过诵读会、读书座谈会等活动,使学生从词章考据、人道教化的角度更加深入地学习经典,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凭借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文化基因,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实现人生梦想。
3.以新媒体渠道为传统文化育人注入活力
实践过程中,要以东北大学材料科学工程学院公共订阅号、官方微博为依托,发布优秀传统文化等相关教育内容,致力于打造伴随学生成长成才的手边电子微杂志,于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教育。
结合官方网站建设,拓展网络文化育人模块,凸显东北大学材料科学工程学院官方网站的文化育人功能。东北大学材料科学工程学院官网要重点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板块,建立特色学生工作育人模式,通过“龙图腾”传统文化教育系列活动,发挥网站建设宣传的主渠道作用,强化官网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大力营造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舆论环境,多措并举、营造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增强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发挥新媒体模式下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两微一站”建设为抓手,在“互联网+”传统文化育人的探索与实践中,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深度作为切入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提升多种新媒体载体的合力,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研究工作;另一方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利用新媒体平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理念创新,完善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机制,形成“互联网+”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体系。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财富,从中汲取力量是各行各业尤其是教育行业应该不断探索、创新和思考的工作途径,德育育人的根本是助力学生成长成才,那么,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就成为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坚持探索的一个宏大课题。
在新媒体环境对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机遇和挑战的今天,要抢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要在阵地上立住脚、聚好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必须创新工作方法,融入更多传统文化的精髓,让传统文化育人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抓手,牢牢把握“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3]陈继红,王 易.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论域、问题与趋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1).
[4]刘 峥.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2.
[5]汪 頔.新媒体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J].思想教育研究,2010(1).
[6]聂远鹤,杨丽萍,范功利.基于传统文化育人优势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5).
[7]方 瑞.高校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的思考[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6(1).
[8]钟来全.传统文化育人途径实现的几点思考[J].贺州学院学报,2011(4).
[9]李鑫纳,梁 莎.论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J].河北企业,2010(8).
[10]李素梅.传统文化对当代育人的借鉴意义[J].潍坊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3).
[11]宋向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创新人才的育人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4.
[12]耿加进.传统文化:高校文化育人功能及其路径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5).
[13]汪吾金.以传统文化精华创高职文化育人特色[J].职教论坛,2011(2).
[14]张利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的精神滋养[J].社会科学战线,2016(6).
[15]黄 翠,郭 峰.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及其实现路径探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5(2).
[16]张君平.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及其当代“育人”价值[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
[17]苏寄宛,王 红.对大学生进行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中国 高教研究,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