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瑞杰
第斯多惠曾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与鼓舞。”学生需要激励,但是如何激励是一门艺术。正确的激励是一种唤醒和鼓舞,能使学生茅塞顿开,并成为鞭策他们的力量。如今的教师都能意识到赏识和赞扬对学生的作用,但仅局限于“你真棒”“你真行”等贫乏的语言表达,无法对学生起到长期激励的效果。在此背景下,丰富而恰当的课堂激励语言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课堂激励性语言运用的重要性
脑科学研究的成果表明:语言在改变大脑化学物质方面有巨大的影响,而且是非常个性化的影响。积极、肯定的语言能产生帮助脑细胞生长和加强左右半脑交流的化学物质,这些物质能让大脑做好准备,更有效地处理信息。
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多数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生活热情,甚至有一部分学生思想懈怠、懒散。面对“这一壶很难烧开的温水”,教师如果始终采用严谨、朴实的教学语言,难以使教学活动达到预期效果。要想使学生积极主动,使课堂“沸腾”起来,除了用纪律和制度提出要求,还需要教师课堂内外的语言激励。
二、课堂激励性语言运用的形式
笔者经过多次调研本校和外校教师的课堂,总结出了如下几种激励性语言运用的形式。
1.口头语言激励
在学生完成任务之前的鼓励、完成过程中的引导和完成任务后的评价,都可以使用口头语言激励。笔者在课堂上,一般都会用比较夸张的口头表扬对学生进行激励。
比如,笔者班上的学生A,他经常与母亲吵架,但是与笔者的关系非常好。在“五四”青年节班级筹备节目时,笔者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对他说:“大才子呀,班里需要你的时候到了。我们都期待你这个大导演排出一个精彩的小品呢,男女主角由你定。”笔者此前私下里和他讨论这件事情时,他还有点犹豫,但笔者在全班学生面前夸奖他,他竟爽快地答应了。他的母亲向笔者请教与他沟通的方法,笔者总结道:孩子需要肯定,需要表扬,需要成年人的激励。
哈佛女孩刘亦婷的父亲说过,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教师千万不要吝啬口头激励,学生都有一颗敏感的心,不论激励语言的长短,他们都能迅速并准确地感受到。
2.书面语言激励
这是口头激励必不可少的补充。在学生的作业后面,一个笑脸或者几行发自内心的赞扬与鼓励的话,都能传递出教师对学生的肯定。
比如,笔者班上有一位数学成绩优异,语文成绩却不尽如人意的学生B,在一次语文考试中,作文写得很出彩。笔者为了鼓励不同语文水平的学生都能积极学写作文,于是就在B的作文后面批上了几行字:“伟大的数学家头脑中肯定有很多浪漫和诗意的细胞,否则怎能诞生出如此思路清晰、层次分明、观点深刻的好文章呢?你这个人才我发现的太晚了,对不起!”笔者将作文和批语一同展示后,B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上课积极发言,还能认真完成各种形式的作业。
笔者的批语从各个方面赞扬学生的亮点,比如“卷面太漂亮了”“深刻”“人美,文更美”“有此见解,令人羡慕”“妙语天成”“佩服”“认真第一”“善良让你更可爱”“解人意,善感恩”“感动”,等等。学生收到评语后都特别激动,课堂效果也非常好。
3.肢体语言激励
教师很多时候会忽视肢体激励的方法及作用。可能有些教师认为,对中学阶段的学生采取肢体动作的激励容易产生误解。其实,学生在教师面前仍然会有孩子的心态,同样也会因为教师得体的肢体激励而受到鼓舞。
如竖起大拇指,鼓两下掌;向学生点点头,笑一笑;挤在一条长凳上为学生讲题;拍拍肩、握握手,等等。学生对教师的这些动作都能心领神会,默契地接收到表扬的信号,而且这些充满信任与关爱的肢体语言会让学生倍感荣耀。
比如,笔者班上有一位文学功底不错但是不爱学习的学生C,只要他上课时不开小差,每次回答问题都能引起满堂喝彩。有一次C将历史和文学结合,精彩地向同学们解释了一个历史典故,笔者带领全班同学高举大拇指对C表示佩服。之后,C完全变了个样,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要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配合适当肢体动作的激励也具有加强效果。
三、使用激励性语言的注意事项
1.激励要以关爱、尊重、理解、寬容为基础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不犯错的孩子,孩子不犯错是长不大的。”学生犯错后如果一直生活在批评声中,是很难健康成长的。尤其对于“问题”学生,教师给他们比其他学生多一点的关爱、尊重、理解和宽容,会更有利于帮助他们反省和成长。
2.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
对学生采用的激励方式和方法,应视其性别、性格、年龄等的不同而具体化、细致化,千万不能千篇一律,否则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比如对学习成绩不好但是品格优良的学生,教师应该从人品和人格入手进行激励;对于在体育、播音、绘画方面有特长的学生,教师要从他们的优势开始调动;性格内向的学生不习惯激将法,教师就需要循循善诱。只要教师善于鉴别,灵活运用,就会使激励的效果事半功倍。
3.激励要友善、及时而不做作
没有感情的、不友善的表扬是苍白无力的,因此教师千万不要为了赞美而赞美。不切合实际或不得体的激励往往会让学生倍觉尴尬,并认为教师的激励很虚伪、不真诚,所以教师应该尽量做到顺时而“激”,使激励自然而不着痕迹。
四、总结与反思
通过一年来对激励性语言运用的探究,笔者不断根据具体情况适时调整,慢慢地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成绩提升了,更重要的是自己成为了很多学生的朋友。当然,还有一些学生的改变并不是很明显,激励性语言对“顽症”学生的改变效果在短期内不会很显著,还必须借助更多的教育手段进行综合干预。
激励性语言的使用也悄悄地改变了笔者的教育思维习惯,把学生作为一个能动发展的主体来看待,点燃他们的求知、进取、发展的火花,从而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尽管仍然存在挑战,但是对于课堂激励性语言的运用,值得继续深入研究和积极探索。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