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鹏举
实行脱贫攻坚战区制,有利于集中优势力量啃“硬骨头”,有利于整合力量打“歼灭战”,战区制成为黔西南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最强有力的武器!
一大早,作为“脱贫攻坚突击连连长”的晴隆县沙子镇镇长杨素梅带领着“尖刀班”的“战士”一路步行几小时,翻山越岭来到了北部大山深处的野猪塘。此行,他们的任务只有一个:劝说居住在野猪塘的贫困群众“挪穷窝”。
进村后,“尖刀班”的“战士”挨家挨户做工作,宣传政策。然而,交通的滞后,恶劣的环境,封闭了村民们的思想,语言的障碍使利好的政策不能宣传到位,一轮工作结束后,竟没有一户同意搬迁。
村头大树下,杨素梅将“尖刀班”的“战士”聚到一起,汇总调查情況,分析问题原因,寻找解决办法。最后,大家商定,以亲情为突破口打开工作局面。之后“战士”们分头行动,联络从野猪塘走出去的村民,请他们回乡做乡亲们的工作。“尖刀班”发扬艰苦奋斗、坚持不懈,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反复进村入户,与村民谈心交心,打开群众心结,让利好政策惠实于民。在“尖刀班”的多方努力下,野猪塘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得以顺利推进,不到半月,40户人家的野猪塘有30户签订了搬迁协议,同意搬出交通闭塞、环境恶劣的大山。
五大战区领衔
打响“百日攻坚”
杨素梅率领的这个“尖刀班”,是活跃在黔西南脱贫攻坚五大战区战场中许许多多“尖刀班”中的一个。
黔西南州是全国最年轻的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有348万人。现行标准下,全州还有43万多贫困人口需在2018年底全部实现脱贫。为打赢脱贫攻坚这场输不起的硬仗,黔西南州以大党建为统领,以大扶贫、大山地旅游、大数据为战略行动,以大统战、大法治、大安全为保障的“1+3+3”发展体系,探索实施党建引领脱贫攻坚“战区制”,建立脱贫攻坚指挥部,各县市组建脱贫攻坚突击团,乡镇组建脱贫攻坚冲锋队,村级组建以“五人小组”为主的脱贫攻坚尖刀班。各团、连、小分队的“战士”们立下誓言,不打赢这场硬仗,誓不收兵!
根据脱贫攻坚难易程度,黔西南将全州8县(市)和义龙试验区划分为“五大战区”,分别由州委、州人大、州政府、州政协及兴义军分区负责包保。五大战区各级分管单位纷纷签下军令状,并且在自己的辖区规划出脱贫攻坚的时间表,制定作战图,实行挂图作战,挂牌督办,按图销号,强力攻坚。
2016年4月10日,黔西南州发布脱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战区第一号令,启动第一个脱贫攻坚百日攻坚战。从这天起,全州人不分男女,位不论高低,全社会全力以赴投入到了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的攻坚战中。
到7月19日,第一轮“百日攻坚战”倒计时归零。100天时间里,全州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内搬迁对象52415户222758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70543人)的精准识别工作;全州各级各部门干部、9000多名“五人小组”成员,深入基层与今年计划搬迁的7.8万群众共商易地扶贫搬迁,每户最少4次,多的20次以上;与44323人签订搬迁协议,占总数的85%。
第一轮“百日攻坚战”任务圆满完成,迈好了第一步,为第二步、为未来的脱贫攻坚打下坚实基础。
“一把手”领战
不脱贫不收兵
一个战役一个战役地打,一个堡垒一个堡垒地攻。围绕2016年度实现10.01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4.3%以上、200个贫困村出列、12个贫困乡(镇)“摘帽”、确保年底前完成第一批43351人搬迁入住的脱贫攻坚目标任务,7月25日,黔西南州委、州政府发布脱贫攻坚战区第二号令。
二号令明确要求,脱贫攻坚必须只争朝夕,拧紧螺丝,钉牢钉子,久久为功。对在脱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战场上有思路、有方法、干得好的,加快培养、提拔使用;对不履职、不作为、敷衍塞责的,年底完不成任务的,启动问责机制追究责任。
全州紧紧围绕脱贫攻坚战区二号令,把望谟、册亨、晴隆3个同步小康困难县作为重点战场,在一线重火力作战。
州委主要领导直接联系州委所负责战区的册亨县巧马镇、丫他镇和望谟县桑郎镇、麻山镇4个乡镇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所联系的巧马镇干部通过与群众开展19轮“共商”,激起2068户8404人的搬迁意愿。
黔西南州把脱贫攻坚任务作为“一把手”工程,建立州、县、乡、村四级主官领战脱贫攻坚制度,明确各战区包保州领导、州直单位党委(党组)、各县市(义龙试验区)、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主要负责人是包保脱贫攻坚第一责任人,对战区及所辖区域脱贫攻坚负总责,完善州领导联系战区乡镇和县领导包村、乡科级领导包组、党员及干部包户“三包”机制,层层签订责任状、立下军令状,身先士卒驻点拔寨,不脱贫不脱钩。
坚持选优配强镇村组织“一把手”和党建扶贫第一书记,加强乡镇党委书记、村支部书记和农村致富带头人“三支队伍”建设,大力实施脱贫致富“领头雁”工程。同时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季度为节点、落实主体责任为目的开展“党建约谈·行动培训”,实施 “一季一考评、一研判、一约谈、一督查、一召回、一推进”,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全州共约谈各级“一把手”5584人(次),帮助查摆突出问题2758个,提出意见建议、办法措施3512条。
从上热下冷到
群众积极参与
“我早就想搬离开麻山了,只是没有机会,这次国家这样照顾我们,我家决定搬出麻山了。”贵州省黔西南州望谟县麻山镇76岁的尤崇举老人看完兴义市、义龙试验区考察安置示范点后动情地说。
他们渴望搬出深山,他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憧憬。
脱贫攻坚是干出来的,靠的是干部群众齐心干。黔西南充分尊重群众脱贫攻坚的主体地位,运用共商、共识、共建、共享、共担“五共”流程工作法,激发了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
帮扶领导、帮扶单位、镇村工作组、“五人小组”与当地群众召开共商会,把脱贫攻坚的政策、想法、措施直接与群众商量,倾听他们的意愿,并将群众的现实渴望、担心忧虑和意见建议逐一收集梳理,找准进攻方向,聚焦攻坚目标,瞄准靶心,集中火力,逐点击破。截至目前,黔西南州召开扶贫搬迁共商会23.25万场(次),帮助群众理清发展思路88216条,提出发展建议83327条,解决群众发展困难24430个。
在共商的基础上,与群众达成一致意见,帮扶单位、五人小组成员、村组干部在兴仁县摸清了2082户9390农村户籍人口的生活状况和层次布局,按照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工则工、宜旅则旅的原则,形成帮扶措施1119条,通过发展猕猴桃种植加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脱贫致富。
实行包保责任制,建好责任链条,包保干部每周对所包贫困户进行一次记账,包保部门(单位)每月一次汇总,年底作为考核依据,确保人在岗、心在村、事在办,包保实行一定三年不变,不脱贫不脱钩。
在共建、共享过程中,为让群众消除疑虑,与群众相互担待、相互体谅、相互包容,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同群众一起分担。2016年上半年,全州实施产业扶贫项目24个,惠及贫困人口9.2万人;人均GDP实现14453元,排全省第四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618元,同比增长11.2%。
实践证明,实行脱贫攻坚战区制,有利于集中优势力量啃“硬骨头”,有利于整合力量打“歼灭战”,符合黔西南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贫困情况差异大的实际。战区制,成为黔西南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最强有力的武器!(责任编辑/张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