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是最大的扶贫

2017-04-15 19:12谌贵璇邓万里
当代贵州 2016年49期
关键词:安顺市安顺全域

谌贵璇 邓万里

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安顺积极构建大扶贫格局,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顺势而为推进全域旅游建设,举全市之力决胜脱贫攻坚突围战。

走进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大坝村的金刺梨酒生产基地,一阵阵清纯的刺梨酒香迎风飘来……以种植金刺梨为主,大坝村果林面积达3000多亩,农民以土地入股,每亩可收入7500元。另外,村里建成金刺梨酒生产基地后,平均每天有50多位村民在基地打工,工资有2500多元。

大坝村的致富故事,是安顺坚持绿色发展、决战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

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安顺积极构建大扶贫格局,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顺势而为推进全域旅游建设,举全市之力决胜脱贫攻坚突围战。

政策兜底

构建大扶贫格局

在安顺市9267平方公里土地上,喀斯特地貌面积就占了71.52%,石漠化土地面积占32.04%。

条件恶劣,是客观存在。如何克服,关键是拿出决心和信心。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扶贫脱贫是硬任务,各级政府已经立下军令状,必须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这显示出的正是让民众共享发展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决心和信心。”安顺市委书记曾永涛说,扶贫就是最大的民生工程。

面对困难,安顺市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摆在重要的位置。

为此,安顺市相继出台了《安顺市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实施方案》《安顺市“32768”扶贫攻坚行动计划》《中共安顺市委安顺市人民政府关于落实大扶贫战略行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施意见》等脱贫攻坚“1+10”配套文件。

政策落实的第一步是精准,精准的第一步就是建档立卡。为积极开展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工作,今年初安顺市下发《关于明确2016年脱贫攻坚贫困退出目标任务及相关工作的通知》,明确各县区2016年贫困退出相关目标任务。

与此同时,为构建大扶贫格局,安顺全市各级党政一把手亲自抓扶贫开发,把扶贫开发的主要任务列为政府的重点民生工程,并签订目标,把责任落实到各级各部门,形成党委政府统领,各级各部门承担,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格局;深化青岛市对口帮扶工作,完善联络协调机制,突出抓好产业合作与园区共建、教育帮扶和人才培养、旅游业和现代农业等领域的帮扶与合作;率先在全省实施“双书记驻村”工作,从市、县区单位选派1007名“一把手”到村担任“帮村书记”,选派3748名干部组建1007个驻村工作组开展同步小康驻村工作,走出了一条“上有红云,下有基地,中间走进双书记”的党建扶贫新路……

广泛凝聚社会力量,大力实施开发式扶贫。安顺逐步构建起政府、社会共同参与扶贫的大格局,有效增强了贫困地区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数据显示,安顺全市农村扶贫对象从2011年的74.65万人减少到2015年的34.39万人。截至2016年9月,全市减少贫困人口6万人,预计到年底能够完成8.63万人减贫任务。

因地制宜

走产业致富之路

跳出扶贫抓扶贫,最大的扶贫是发展。

“安顺的资源在山,优势在山,发展也在山”是全市干部群众达成的集体共识。为此,安顺市按照“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无中生有,因势利导”的理念,积极培育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农业产业园区,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促进贫困人口增收致富。

“以前这12亩石漠化荒地种玉米,亩产最多1200元。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种火龙果,一亩地300元,12亩就是3600元,还可以在合作社务工,合作社的火龙果卖出后又能分红,比外出打工强多了。”关岭自治县花江镇莲花村村民黄信江感叹道。

近年来,关岭实施“生物治理﹢产业扶贫”,逐渐走出了一条既绿化山坡又鼓起村民钱袋的路子。目前,全县建成花椒基地2.7万亩,为项目区农户平均每户带来1.6万元以上收入;引种建成火龙果示范基地2.3万余亩,项目区农户1.2万人实现人均收入1000元以上。

而在紫云自治县火花乡,依托低热河谷早熟蔬菜产业示范园区建设,这里的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近8000元,“坡坡花果山、田田蔬菜园、户户农家乐”的規划蓝图正在一天天成为现实。

……

发展优势特色产业,让当地人民群众摆脱贫困,是安顺市走现代山地高效农业之路,推进产业扶贫的一个成功典范。

以创建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为载体,安顺市充分利用山地资源,紧紧围绕“一二四”攻坚战和加快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目标,扎实推进产业扶贫,加快特色优势扶贫产业体系建设。到今年9月,安顺市就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3355.17万元,实施核桃、蔬菜、精品水果、茶叶、中药材、构树等种植类和牛、羊、蛋鸡、灰鹅等养殖类产业化扶贫项目共336个。

顺势而为

推进全域旅游建设

黄果树大瀑布是许多人到贵州旅游的首选,景区名气蜚声国内外。可安顺盯上的可不只是这一“招牌”,而是如何让这一“招牌”变为口袋里的“真金白银”。

2016年1月,景区举行万亩黄果栽植启动仪式,三年内种植2万亩,辐射带动周边县区黄果产业发展,形成以黄果为主业的全域产业格局。“此举以多元业态打造为前提,引导形成集绿色种养、特色加工、体验服务为一体的‘旅游+融合产业链,将贫困户与业态产业链精准挂钩。”黄果树风景区旅游发展局局长赵倩宁表示。

不光盯着“明星景区”,安顺还把过去拥有好资源却一直“沉睡”的村寨盘活,将一个个“盆景”做成“公园”,发展全域旅游。

安顺市平坝区夏云镇小河湾村过去是鱼米之乡,虽然依靠种植农作物尚能解决温饱问题,但还是有很多人选择到外地务工。

在村民班兴林的记忆里,村里是泥泞难行的泥巴路,畜禽乱跑垃圾乱堆。但近年来,小河湾村依托美丽乡村建设,秉承道法自然的理念,不推山、不填河、不砍树,保留了小河湾村的传统民俗风情和田园风光,将河道、绿地、广场、木栈道、沿河观光石凳等有机衔接,充分发挥生态人文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建设乡村休闲旅游,使小山村实现了华丽蜕变。

随着旅游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村里90%的青壮年选择了返乡创业,人均收入超万元,实现了他们自己的小康梦。

而班兴林回乡后便开起了农家乐后,不仅收入有了明显改观,还带动了自己的亲戚、乡亲一起致富增收。看着村庄翻天覆地的变化,他说:“现在的日子是越过越红火了,但更重要的是不用与家人再分开,真正有了归属感。”

具备小河湾村这样自然条件的,安顺市还有很多。如何才能把一颗颗散落各地的“珍珠”串成“项链”,把一个个穷困乡村变成景点?

“安顺推动贫困户与特色路子、产业链条、政策投入精准挂钩,让贫困村产业发展有路径、贫困户产业发展有方向,把脱贫点变成风景点。”曾永涛表示,丰富多元的业态,实现贫困户与产业链条挂钩,是安顺旅游扶贫亮出的又一精准武器。

据了解,2016年2月,安顺被确定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8月,安顺市的黄果树风景名胜区石头寨景区入选全国“景区带村”旅游扶贫示范项目、西秀区大黑村大丰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入选全国“合作社+农户”旅游扶贫示范项目、普定县秀水旅游资源开发公司入选全国“公司+农户”旅游扶贫示范项目、西秀区云峰屯堡乡村旅游创客基地入选第二批“中共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10月,国家旅游局发布《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安顺市共有195个村列入其中……

抢抓这一个又一个机遇,安顺各地又挂上了一张张旅游扶贫精准挂钩贫困户“作战图”。各级各类项目都围绕旅游发力,聚焦支持村寨发展,形成对各个环节的强势带动,真正让村寨活起来、旅游火起来、群众富起来。(责任编辑/韦佳妤)

猜你喜欢
安顺市安顺全域
安顺市关工委到市民族中学看望赴京获金奖的民族合唱团同学们
安顺市第二十一届老年人运动会门球、乒乓球交流活动在普定县老年活动中心成功举办
安顺市 安顺市老年大学与市红十字会合作签约仪式举行
联合全域作战:美军军力新引擎
观安顺黄果树瀑布(新韵)
越不过的山丘
《2017全域旅游发展报告》发布
全域旅游嘉年华我在黔南等你!
安顺:荣升全国首个农村金融信用市
安顺的裤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