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红梅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8-0036-02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育科研的重心在跟进下移。让教育科研的方法通俗化,内容短小化,承担个别化,是新时期教育科研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小课题”的提出和实施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小课题”研究,在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之余,更促进教师学习、促进教师思考、促进教师前进,引领广大教师专业成长。
一、“小课题”的问题来源
1.从课堂教学中寻找问题。中小学教师与专业研究者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一直生活在教育教学实际的现场——课堂,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随着学生个体和群体变化的加剧,课堂上教师时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疑难或困境。教师只有在这里才会真实感受到教育事实,生发教育理念,提升教育智慧。进入教育现场的教师对教育现场所作的任何真切而深入的分析,都可能滋生大量的有待研究的问题。
2.从理论学习中反思出问题。对一个教师来说,了解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研读、学习相关的理论专著,是很有必要的。教师在阅读这些研究成果时,最为关键的是要时时注意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要注意把理论的论述转化为对自己工作中相关问题的解读与说明,要注意将自身已有的经验与阅读材料中的分析相联系。问题有时也就是在这样的转化、联系、解读中逐渐呈现并变得清晰起来。
3.在切磋交流中发现问题。教师之间的切磋与交流是小课题来源之一,交流可以开阔视野,大家坐在一起,对一些教学经验或问题进行梳理和理性分析,能发现自己的亮点、成功之处;能更多的了解其他同伴的教学情况,反思自己的教学问题。这样,自己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可能被激发出来,促进了个性化发展,这些问题就会逐步形成研究课题。
4.從学校或学科发展中确定问题。教师个人的发展是与学校的发展密切相关的,个人的专业提升与学校的整体变革也常常结为一体。教师在把个人的成长发展与学校或学科的发展规划以及面临的问题结合在一起时,就会发现许许多多现有的经验或理论难以有效解释的,现在的工作模式难以恰当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个人或群体成为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就变得理所当然了。
二、“小课题”研究的意义
1.小课题研究有助于教师认真对待教学中的问题。通常情况下,教师日常教学中的问题,一定是一个“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如果能追根溯源、查阅资料、借鉴他人的经验,制定解决方案并在实践中加以解决,这样就把教师遇到的教学问题,转化为了教学研究的课题,可以称之为“问题课题化”。研究这样的问题,每位教师都要回顾反思,注重思考,让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贯穿课题研究的全过程。这种解决问题和课题研究的紧密结合,既能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也能提高教师的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小课题研究有助于教师进入研究状态。小课题研究是自主、自发的,它是研究教师尝试解决影响教学效率和质量的问题,因为是身边的真实问题,所以很容易使教师在不知不觉中进入研究状态。这种研究状态是一种直接指向课堂,追求更为合理的教育教学行为的状态。教师不再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解读、评价别人的教育教学活动,而是一个置身于教学与研究情境中的研究者和被研究的对象。在这种状态下,教师才有兴趣参加,才有研究课题的动力。
3.小课题研究有助于提升教师的科研素养。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研究如何引导学生不但求“知”,更要求“法”,不但要“学好”,还要“会学”。因此,研究也就成了当代教师职业的重要特点,在小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的实践、探究、总结、反思会逐渐形成特定的“个人知识”。这种“个人知识”会直接影响到教师对教与学关系的理解,以及对教育活动的意义、方式的构建。课题研究的过程,也是他自己反思教育行为、重建教育教学“个人哲学”的过程。这一过程帮助教师积累了生活经验,丰富和提升了教师的实践智慧,提升了教师的科研素养。
4.小课题研究有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小课题研究的问题都与教育教学相关,教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他们可以获得第一手鲜活的资料。为此,教师所进行的研究是在教学活动当中,不是另外的时间和空间做另外的事情。当老师从自己的研究中找到了有效的教学策略,就可能熟练地解决各种教学困惑,减少无效的重复劳动,在不增加工作时间的前提下提高教学效率。这种“教研相长”的结果可以使教师因此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
5.小课题研究有助于“科研兴校”氛围的形成。当教师通过课题研究转变了观念,并将研究的成果应用到自己的日常工作中去,变成自身的观念和行为,对周围的同事是个极大的促动,主动开展课题研究的教师会逐渐增多。这就解决了学校科研工作中的最大难题——教师不会甚至不想进行课题研究的尴尬。形成边教学,边研究,边总结的良好风气。改善了学校教育教学环境,有利于“科研兴校”氛围的形成。
(责任编辑 刘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