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来富
陆军部队军民融合发展对策研究
丁来富
推进陆军部队军民融合发展,是建设强大现代化陆军的必然要求。必须深刻领会习近平主席军民融合重大战略思想,紧贴陆军发展建设需要,加强与地方的专业技术融合、建设资源融合、人才培养融合、装备保障融合,深入推进陆军部队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
军民融合 对策研究 陆军部队
作者:丁来富,陆军第16集团军参谋长,大校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思想,是习近平主席着眼全面增强国家战略能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推进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军队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必由之路。陆军部队在军民融合发展中要有所作为,就要深刻认识其重大意义,准确把握其本质内容,采取有力措施,积极主动作为,努力在军民融合发展实践中探索方法路子。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民用高新技术的军事化运用已越来越被各国军队重视。依托国民产业体系的强大技术支撑,建立和完善军民融合的技术体系,是实现我国军事技术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一是统好通信保障技术融合。目前,军用CDMA手机网络、有线电话、无线电台等通信网络,都不同程度存在着稳定性、安全性、兼容性和智能化水平差等现象。操作使用不便、作战效能不高、指挥通联不畅等问题,一直困扰着部队通信保障能力的发展。“大胆走出去,引进来”,依托地方新兴移动通信和技术资源,建立由智能手机组成的军用加密通信网络是未来通信保障技术发展趋势。其原理是,利用信道加密技术实现信号在各通信基站的保密传输,在配套的手机中预装保密模块,内置国产北斗导航系统,手机软件上加载特定的军事应用程序,通过这种新型设备,可方便快捷地从战场向指挥控制中心安全发送文本消息、数字媒体和加密电子邮件等。同时,军事通信的高精尖需求,也可有效带动民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是统好工程保障技术融合。工程兵部队是承担抢险救灾任务的主力军,同时也是军队实施工程保障的骨干力量。当前,我军现有装备器材虽已形成系列,技术水平也大幅提高,但与未来战斗保障要求、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利用地方工程作业保障技术提升部队保障能力,已成为陆军部队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比如,地方的矿山爆破队人员经验丰富,可为地爆专业人员进行现地教学;地方的道路修建虽与军用应急道路建设有较大区别,但在道路维修养护方面仍有不少技术可为部队借鉴学习;地方的工程装备生产厂家和相关科研院所技术力量雄厚,可为部队提供最新技术,并为部队尽快形成工程保障能力发挥重要作用。
三是统好气象预报技术融合。当前,陆军部队气象保障能力手段单一,技术水平落后,除室外的观测场地外,室内接收的云图资料较为有限。在这方面,地方有比较成熟的技术装备和手段,陆军部队可充分借鉴地方气象科技发展成果,建立军地气象技术融合发展机制,采取现地观摩、学习讲座等形式,学习地方先进的前沿技术;建立军地气象联合保障机制,通过会商交流、成果共享等形式,与地方省市气象单位建立起合作关系;建立军地气象联合科研攻关机制,利用参与完成地方单位科研任务等时机,不断提升自身业务保障能力。
充分发挥军地双方优势,最大限度整合军地资源,实现资源配置的合理化,推开训战保障集约化是陆军部队军民融合发展必须关注的重点问题。当前,可着力在训练场地资源、军事交通资源和测绘导航资源方面进行大胆有益尝试。
一是整合训练场地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越来越宝贵,使用限制也越来越多,就近展开部队训练演练越来越难,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部队战斗力的生成。在现有军事训练场地资源短缺的情况下,积极探索将民用场地转变为军民两用场地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例如,利用地方管辖山林地等较为复杂地形,开展侦察、特战等专业技能训练;利用地方公安部门反恐防暴训练场地对警卫分队进行处突训练等。部队使用地方场地资源,应兼顾军地双方利益诉求,兼顾环境保护,且有自上而下的法律法规作支撑,同时还应给予地方一定的经济补偿,切实为军地双方的良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整合军交运输资源。我军的军交运输起初走的就是一条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路子,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大背景下,军交运输资源的整合必将对军事训练和未来作战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应探索更加合理的军代表机构派驻模式,推动军代表机构由单一行业型向综合区域型转变;探索建立更加高效快捷的民用运输保障军事运输的协调运行机制,使组织机构更科学,指挥协调更顺畅;加大民用运输工具服务军事需求的力度,研究改装适合军事运输的大型飞机、船舶,加快现代新型民用运载工具的军事应用步伐;筹划组建战略投送空中、水上、陆上机动力量,为实施战略投送奠定基础。
三是整合测绘导航资源。地方测绘单位资源雄厚,相关数据丰富,以往军队测绘部门寻求地方单位技术支持,往往要“靠面子、找门子、碰杯子”,业务合作仅限于资料引用和小范围数据共享等浅层次上,既浪费了资源,又制约了军事测绘保障的良性发展。建立军民融合式测绘资源共享机制,将有效推动军事测绘保障事业发展,大幅提升部队测绘保障层次和能力。可探索与各省、市级测绘部门签署资源成果共享协议,使军队测绘部门得以及时吸纳地方测绘部门的最新科研成果、前沿信息,获得军事训练所需要的测绘基准数据、影像图、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等相关成果,为部队作战训练提供有力支持。
加强军民融合式军队人才培养是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应放在建设强大新型陆军部队的战略高度,健全完善军民融合人才培养体系,提升陆军部队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通信保障人才融合培养。目前,通信兵训练还存在着观念更新不及时、技术应用不灵活、方法手段不求新等问题。提高军事通信能力和通信官兵技术水平,应积极探索军事通信军民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比如,根据专业特点,由部队与地方电信行业系统协商,共同研究制定中短期培训计划,定期输送专业技术骨干到通信公司学习机线设备技术和先进的操作应用技能。同时,也可邀请地方技术人员来部队为官兵讲授专业知识,特别是依靠地方技术优势加大对新兵专业理论教育力度,能够使新兵在短期内掌握本专业的理论和初步应用知识,确保部队专业技术骨干人才培养高起点、高质量。
二是卫生医疗人才融合培养。卫生医疗队伍是确保打赢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陆军部队基层医疗人才现状不容乐观,综合素质高的医疗人才和有专长的医疗骨干极度短缺,这一状况严重制约着部队医护保障能力的生成。部队驻地地方医院临床教学资源丰富,既可以为军队培养进修生和实习生,又可将优势医疗教育辐射到军队,借助地方专科特色优势,培养军队基层医疗骨干人才。同时,经过多年的发展积淀,不少地方医院拥有国家重点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和相关医学专科中心研究所,依托地方优势学科,开展军地医务人员互动交流学习,是推进军地融合、助推军队基层医疗水平提升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是车辆驾驶员融合培养。陆军基层部队驾驶员培训,主要依托军一级司机训练机构,教学资源有限,培训能力偏弱。同时,由于各种安全因素的制约,部队日常车辆动用手续较为严格,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司机驾驶水平的提升。地方司训机构在新训驾驶员培训方面具有较为成功的承训经验,教学骨干、训练设施配套齐全,容易实现车型、内容、标准、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统一。充分拓展地方司训机构培训功能,走训练资源集约化、教学内容规范化、力量储备科学化之路,是军队驾驶员培养的重要途径。采取“依托地方驾校培训考取驾照——部队强化特种车辆培训考评上岗”模式,既可节约资源、提高培训层次,也能较好解决大中型车辆驾驶员挑选难、组训难等问题。
陆军装备保障存在着自我封闭、自成体系、自我保障的问题,而且部队现有的装备保障力量编制规模偏小、人员素质偏弱、技术水平偏低,难以胜任战时骤增的保障任务需求,必须融合地方资源提升战时装备保障能力。
一是抓好通用车辆装备保障的融合。车辆装备具有军地通用的属性。目前,在部队执行演练任务时,军队通用车辆捉襟见肘、不够使用。我们应充分考虑地方保障资源和可能条件,根据军队建设和通用车辆装备保障的需要进行科学论证,把地方保障力量融合到部队车辆装备保障实践中来,通过组织开展联合训练演练等形式,促进军民一体高度融合,提升战时通用车辆装备保障能力。
二是抓好武器装备维修保障的融合。随着陆军信息化新型武器装备陆续列装,装备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维修难度越来越大,部队现有维修资源、技术力量已难以满足保障需求。我们应着手研制集视频监控、器材筹供、网上教学和专家远程技术支援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化装备管理中心,与部队建制保障力量和地方装备生产厂家、科研院所组建高效的装备保障网络,保障区域应覆盖整个战区。同时,组织新装备厂家深入部队训练场与基层官兵共同编组,开展新装备联检共修互教活动。一方面,使受损新装备尽快得到修复,并提高官兵维修技能;另一方面,也能使厂家精准掌握部队保障需求,有效提升军地一体化维修保障的质量效益。
三是抓好医护专业装备保障的融合。部队基层医疗器械不足、医疗设备老化、技术水平偏低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尤其是驻偏远地区部队更为突出。地方卫生装备作为非战争军事行动部队卫勤保障的重要来源和后备基础,是军队医院卫勤装备保障力量的重要补充。为此,应建立军民融合式医疗装备保障体系,采取平战结合、军民融合的建设方式,弥补军队基层医疗器械不足,强化重大情况下的应急医疗装备保障;将部队官兵纳入地方区域卫生医疗健康体系,既可充分发挥地方医院在特色技术、特勤保障、特殊人才、特需装备等方面的优势,又可满足部队基本卫勤保障需求。
(责任编辑:孙永钰)
E25
A
1002-4484(2017)02-005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