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亲和的理论基础与基本要求*

2017-04-14 13:48:39王道红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7年8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思政理论

王道红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上海 201209)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亲和的理论基础与基本要求*

王道红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上海 201209)

思政课的亲和力,是指思政课教学活动中通过营造和谐、亲近的教学氛围而完成教学活动的一种力量。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学语言的亲和是决定思政课是否具有亲和力的关键。思政课教学语言亲和,有着哲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思政课教学语言亲和,要求语言结构的学理性、语言表达的通俗性和语言沟通的平等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亲和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系统阐明了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高校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鲜明特色。对高校思政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通过思政课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的要求。

思政课的亲和力,是指思政课教学活动中通过营造和谐、亲近的教学氛围而完成教学活动的一种力量。广义上,思政课的亲和力包括教师的亲和力、教学内容的亲和力、教学手段与方式的亲和力等方面。狭义上,由于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教学内容的组织者、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掌控者,思政课的亲和力主要指教师的亲和力。教师对学生的情感与态度、教学体态(如眼神、微笑、手势等)以及教学语言等,都是教师亲和力的组成部分。其中,教师教学语言的亲和是决定思政课是否具有亲和力的关键。

一、教学语言亲和的理论基础

思政课的教学语言亲和,有哲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一)主体性——教学语言亲和的哲学基础

“人”是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思政课教学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要将受教育对象作为“人”进行教育。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活动主体,人的主体性不仅表现在“他们对自然界的一定关系”中,而且表现在“劳动主体相互间的一定关系”中[1]。劳动主体相互间的一定关系,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思政课教学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学生是学习与接受教育的主体。因此,思政课教学,要认识到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一种积极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之间的理解和沟通。在教学中,如果教师与学生“任何一方的主体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也就意味着另一方的主体性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反映和实现”[2]29。而教学语言亲和,正是师生互相尊重的前提与必要条件。只有教学语言具有亲和力,才能使学生在师生关系中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同时受到“激励、鼓舞、指导、忠告和建议”,进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体验,受到精神的教育”[3]。

(二)主动性——教学语言亲和的教育学基础

雅斯贝尔斯认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4]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发生变化,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所期望的是受教育者努力学习,将人类已有的各种经验也即知识转化为个人的品质和能力,体现教育者所理解的社会要求。教育者的期望,只有落实到受教育者的主动行为才会产生结果。因此,教育者的主要任务,就在于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与其他专业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不同,思政课的教学不能只停留于传授知识,而在于通过知识的传授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效果最终只能通过教育对象的接受活动来完成和实现。离开了受教育者主动性的发挥,就不能使受教育者受到真正的教育,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

思政课教学中,教师教学语言亲和,有利于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的学习与吸收,坚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与信心,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发展性——教学语言亲和的心理学基础

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二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的任务就在于从学生最近发展区着眼,为学生提供带有适当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超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看,教育者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递给受教育者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并未结束,它还要在此基础上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与政治观点,并由此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思政课的教学,要最终落脚到学生品德的培养及行为的养成,就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规律,在教学内容的编排及其讲授过程中,以学生的现有水平作为起点,在此基础上进行提升。如果教学语言脱离学生实际发展水平,远离学生“最近发展区”,这样就会因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而影响到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二、教学语言亲和的基本要求

思政课的教学语言亲和,要求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教学语言表达让学生对内容更易理解、形式更易接受,从而顺利完成教学活动,达到思政课的教育目的。

(一)语言结构的学理性

思政课语言结构的学理性,既是由思政课的性质与任务所决定,也符合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首先,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与中小学思想政治课不同,高校思政课的特点在于它的理论性。思政课的基本任务,在于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中,对高校思政课明确提出了“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的要求。“只有具备较高的理论性,高校思政课才可能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5]其次,大学生是具有逻辑思维能力和理性思考能力的学习群体,教师在课堂中运用系统、规范、严谨的理论语言更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也因此更能对学生产生吸引力。思政课通过系统论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充分展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在魅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展示其学术性和理论品位吸引学生,更能得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理解与认同。

在认识与实践上,要警惕对思政课理论性教学语言运用的有关误区。认识方面,有观点认为,重视理论会使课堂变得枯燥、死板和僵化。事实上,思政课理论的逻辑性与深刻性,正是思政课能够对学生产生吸引力的根本所在。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6]。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彻底性,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思政课对大学生的亲和力,来源于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理论性语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行解读,用理论的逻辑性吸引人,用理论的彻底性说服人,用理论及其实践的最新成果感染人。实践方面,要防止因过于迎合学生需求而在课堂教学中产生的娱乐化倾向。个别教师为迎合学生,刻意追求语言时尚化。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娱乐化,语言表达的过分时尚化,脱离了思政课的本质要求,淡化了思政课程的说理性与教育性,其结果,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认知及身心发展,反而使课堂教学对学生失去亲和力。

思政课语言结构的学理性,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5月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涉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个领域,涉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军事、党建各个方面,不下大气力、不下苦功夫是难以掌握真谛、融会贯通的。”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为此,思政课教师首先必须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才能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讲准、讲深、讲透,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展示出理论的“历史穿透力”“逻辑思辨力”“理论说服力”和“实践的引导力”[7]。在课堂教学中,思政课教师要向学生清楚解析课程涉及的基本概念、重要范畴与内在属性,深入分析课程的核心理论,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在把理论知识讲清楚、学生系统掌握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学生能力提升和素质养成的目标[8]。

(二)语言表达的通俗性

思政课教学语言的运用,理论性是基础。大学生是否通过学习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并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是衡量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大格局中,思政课课堂教学更需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切实把握在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论定位,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

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存在这样的情况:学生与教师个人关系良好,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平易,但学生仍不愿融入课堂。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学生对教学内容难以产生兴趣,并进而形成对教师教学语言的疏离。一种情况是,思政课的理论教学因过于抽象与晦涩从而造成了大学生学习理论的困难;另一种情况是,思政课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在学习中难以产生个人体验。理论的枯燥与内容脱离学生生活,使教学语言对大学生失去了亲和力,造成了大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语言表达的通俗性,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

首先,思政课教学语言要注重通过实践阐释理论。马克思主义源于科学的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远离生活、脱离实践的空洞的理论,而是深深植根实践、服务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类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地得到充实、丰富和发展。思政课教师的任务,就是将教材中高度概括、凝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实践进行还原,用鲜活生动的话语诠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用反映时代特色的话语阐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再是空洞的理论与干巴的说教。

其次,思政课教学语言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思政课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大学生接受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在教学语言的运用上,那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语言是空洞的语言,是处于“虚幻的‘彼岸世界’” 的语言,这样的语言,不能为大学生提出真问题,不能给他们的生活提供合乎实际的指导[9]。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思政课教学的内容与国家社会发展需要、与学生个人需要的密切联系,学生才会接受、认同思想政治教育传递的信息,才会激发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语言的运用上,应当结合时代发展与学生发展需求,以反映时代发展的、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语言回应学生关切的问题。中宣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对教师教学提出“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多用喜闻乐见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考,把科学理论讲清楚、说明白”的要求。为此,教师应当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学生身边的具体事例对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进行解读,让学生愿意听;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解答与学生密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喜欢听;用学生易于接受的语言风格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让教学语言对学生产生亲和力。

(三)语言沟通的平等性

思政课教师,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育者,要根据一定阶级和政党的要求,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容易将学生置于单纯受教育的被动地位,从而与学生形成一种不平等关系。这种不平等,体现在教学语言上,就是教师凭借其“知识话语权”“权威话语权”“经验话语权”和“成人话语权”[10]在教学中处于话语霸权的地位,通过“我说你听”的形式剥夺学生的话语权,影响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并导致学生对思政课失去兴趣。

思政课教学的本质是育人,教学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师生之间的精神交往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是作为完整的人而相遇,二者之间不只是‘授—受’的关系,更是思想、心智的碰撞”[2]107。只有在师生之间以及学生相互之间的交往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才能彼此相互承认、理解和接纳,教育双方才能彼此走进对方的世界,思政课才能顺利完成教学活动与实现教育目标。这就必然要求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运用平等性的教学语言,让师生在平等的交流与对话中完成教学活动。

首先,教师的教学语言要以理服人。“思想政治工作者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把国家意志贯彻到对象中去的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把社会要求和国家意志传递给受教育者”[11]。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的高校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好讲授的方法,把党的方针政策讲深、讲透、讲明白。教师如果把自己置于一种权威地位,对学生采取居高临下式的教学,势必会拉大与学生的距离,进而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与认同。因此,教师应当摆事实、讲道理,将说教式的语言转换为说服式的语言,在课堂上做到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势压人。

其次,教师要建立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关系。思政课的目的,最终落脚到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上,思政课要把完善自我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并形成独立完整的人格作为其主要目标和出发点。一方面,在教育环境由封闭转为开放与大学生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的情况下,传统主客体的师生关系已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需要以培育和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为前提。只有在师生平等的主体间交往中,教育双方间的认识与被认识、控制与被控制关系才能变为平等交往和对话关系,师与生才能从分离的状态走向统一,教育双方才能彼此走进对方的世界,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实现其成人的目标[2]106-107。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1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因此,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应当以平等的师生关系进行师生之间的主体间交往,在教学语言的运用上,应当体现出教师与学生的话语平等性,使师生在平等、民主、自由的状态中学习,通过相互的交流、协商、探讨、合作与创新,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与道德品质。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96.

[2] 居峰.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3] 金生鈜.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29.

[4] 卡尔·雅思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3.

[5] 曾狄.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性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2):46.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7] 赵中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角色定位[J].中国高等教育,2016(8):17.

[8] 曹洪军.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与实践性[J].思想理论教育,2016(5):68.

[9] 程东旺.话语权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创新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6(6):91.

[10] 于忠海.教师教育的机理:与学生共生[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252.

[11] 王立仁,姚菁菁.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解读[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116.

[12]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编写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16.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Essential Requirements of the Language Affinity in Teach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WANG Daohong

(TeachingDepartment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ShanghaiPolytechnicUniversity,Shanghai201209,China)

The affinity of the courses ab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means a power which helps to carry out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activities through harmonious and friendly teaching atmosphere.The affinity language of for teaching is the key factor of the affinity of the course, and it ha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philosophy, education science and psychology. The affinity of the language for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requires the technicality in the language structure, popularity in the language expression and equality in the language communication.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language for teaching;affinity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校基金项目“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亲和力研究”( EGD17XQD32)之阶段性成果。

2017-05-19

王道红(1966-),男,四川西充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教师,博士。研究方向: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10.16396/j.cnki.sxgxskxb.2017.08.014

G642

A

1008-6285(2017)08-0063-04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思政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神秘的混沌理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