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 晓 星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 天津行政学院 党史党建部,天津 300191)
20世纪中期,伴随着电子计算机的诞生,以计算机为硬件基础的信息网络技术在军事战略需求下被研制产生。作为继电报、电话、电视、电脑之后人类社会的又一伟大发明,信息网络技术几乎影响了人类社会领域的方方面面,不仅极大地便捷了人们的物质生活,而且对精神文明领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当前,随着网络技术在政治领域的应用与发展,网络政治已成为现实政治的延伸和补充,同时也衍生出了一些新的政治现象和政治问题,由此网络政治也成为政治研究中很重要的一个议题。
网络政治是现实政治在网络空间的延伸,这一现象产生伊始,就不断有学者对其内涵进行界定与阐述,但由于网络政治发展的迅速性,难以对网络政治形成一种共识性较强的概念。大体来看,对于网络政治的概念目前存在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网络政治是虚拟政治。1995年美国学者马克5斯劳卡在其著作《大冲突:赛博空间和高科技对现实的威胁》中提出:“虚拟现实的政治——是指那些有可能永远地模糊真实和虚幻之间的界限的技术,将给政治带来的影响。可为什么要特别提到政治呢?为什么不仅仅是文化上的影响呢?的确,两者之间的差别甚微。我之所以选择政治,是因为我相信,数字革命在它的深层核心,是与权力相关的。”[1]152另一种观点认为,网络政治是信息政治。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温5托夫勒告诉人们要注意研究与信息有关的政治问题,并在《预测与前提》中提出,在信息社会里,“所有信息是和权力并进而和政治息息相关。随着我们逐步进入信息政治的时代,这种关系会越来越深。”[2]85第三种观点认为,网络政治与政治权力有关,国内不少学者指出,要认识网络政治,必须要回到政治的本质来理解,政治的核心问题是权力,为此,网络政治在“广义上指在互联网上涉及国家权力和特定利益关系的政治现象;就狭义而言,特指在互联网上客观存在的、与社会政治生活密切相关的关于政治权力、政治意识、政治体系、政治行为、政治管理、政治参与、政治发展等内容的政治现象”[3]11。或者认为“网络政治的最终形态乃是权力与资本的结盟”[4]。第四种观点认为,网络政治与政治参与有关,如一些学者从网络政治在现实中凸显出的网民参政议政功能出发,认为网络政治是“一种新型的意愿表达、大众参与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认为“民众通过网络参政议政、政要通过网络与民众互动的现象”,可称之为互联网政治或简称网络政治,因为,“网民围绕着特定利益,借助网络平台来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政治形式,是政治发展进入网络化时代的产物。”[5]
上述观点或从网络的特性、功能出发,或从政治的本质出发来理解网络政治,都有其合理性。如果从网络政治的影响出发,可以将其定义为: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在网络空间围绕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形成的一种新型政治现象,是对政府、社会组织、网民之间关系的一种重塑,其外延涵盖了网络政治权力、网络政治主体、网络政治运行、网络政治参与、网络政治文化等内容。
无论人们对网络政治的定义存在着怎样的分歧,互联网的诞生对人们现实生活的影响是确定无疑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伴随着电子计算机的诞生,信息网络技术几乎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通讯和信息资源的共享或分享,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基于网络信息的海量化、多元化、高共享,信息传播的实时性、迅速化、交互化、开放化,信息互动的低成本与高效率等特点和优势,信息网络技术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式,而且改变了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同时人与人、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组织形态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当每个个体连接电脑,以某种有秩序的方式相互串联起来之后,一个以互联网为纽带的网络社区也就形成了。网络社区虽然是虚拟社区,但不是虚无社会,而是现实社会的一种网络化延伸,虚拟社会不仅是一种可以进行思想文化交流创造的精神家园,而且是可以进行物质创造活动的公共生活空间。由此网络生活成为现实生活的重要补充和延伸,虚拟社会具有了实体社会的功能。而网络社区的形成意味着一种新的人类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的形成,这个“新事物”对人类社会的政治发展同样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一方面通过信息共享缩小了人们与政府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又通过网络群体阶层的影响形成政治偏见与政治冷漠,改变了人们对于政府的态度,也改变了国家——社会之间的关系。同时,在网络社区还形成了新的阶层现象,甚至形成新的统治阶级,而阶级/阶层分化的基础在于知识和信息,一些具有高学历、高技能、对政治问题敏感、喜好发表个人观点并获得大量支持者的网民,往往成为网络中的“意见领袖”。上述各种变化使得民众的声音借助互联网之力形成强大的民意力量,进而影响政府、政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甚至改变权力的分配方式和运行模式,对政治制度、政治过程、政治权力、政府管理、国际关系等领域都有可能甚至已经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网络与政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网络政治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一)直接性。互联网克服了传统社会不利于公民直接参政的条件限制,例如地域、交通、财力、信息、知识等,为公民直接参政议政开辟了一条新的渠道。在网络政治中,使用互联网的人都可以通过任意一条链接直接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和诉求,进行信息的收集、意见的发表、政策的对话、建议的协商、行动的组织、决策的游说等,并对各类政治与社会问题、政府议案进行投票,不再需要由别人来代表自己,与现实政治主体意愿表达的间接性形成了政治生态的两极,这种公民直接参政议政是网络政治的一个突出特点。
(二)平等性。平等在政治上表现为两方面:一是人人都有参政议政的权利;二是这种权利在人与人之间应该没有差别。[6]86网络对于促进政治平等的作用是明显的。在网络政治的虚拟空间中,无论人们在现实社会中的身份、地位、财富如何,只要符合法律允许的参政条件,社会中的各类群体及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和政治主张,这使得每个有条件上网的人的平等政治权利都能得到体现;而且,每个人发表的意见(无论是政治家、政府官员还是平民)在网上的信息价值与效应是同等的,没有差别的,这体现出虚拟世界的平等比现实平等更容易实现。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平等性只是相对意义上的,不负责任、没有根据的随意乱说是不能与平等挂钩的。
(三)虚拟的现实性。网络政治的虚拟性主要体现为网络活动所依存的空间是一种虚拟的电子空间,不具有外在的可触摸、可感觉的时空位置和形态,其存在形式是虚拟的。但另一方面,网络政治的功能效应却是真实的,它是对现实政治世界的一种反映,并对人类的现实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产生实实在在的影响。例如网络上的政治参与活动其效果是现实的,网民通过网络发表政治言论、进行民意测验等方式可以影响政府决策。网络政治的现实性还体现为网络政治活动主体的真实性,不管网民是否以匿名的形式在网络空间发表政治见解,其存在都是客观真实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政治具有虚拟和现实的双重特性。
(四)自主性。
与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参与不同,网络政治不需要依靠特定的组织机构或社会群体,比如工厂、机关、工会、青联、妇联等进行组织与管理,而是以分散的网民自主自发地选择在网络上发声,这使得网络政治没有传统政治那种可以依循的组织建制。同时,作为网络政治的参与者在文化水平、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方面没有必然的一致倾向性,这有别于现实生活的社会实体,由此形成的网络社区、网络组织、网络群体,其内在的运行机制是一个自组织过程,往往围绕互联网上的事件、热点,迅速而低成本地实现自组织发展。
权力是政治的核心问题,网络技术对于政治领域的影响也主要是围绕权力分配、权力监督、权力结构而进行的。
(一)网络对政治权力的重塑。权力是政治的核心问题,互联网的发展促使权力分散化。网络的这种功能,主要是通过对信息流动的影响实现的,因为网络技术降低了信息发布的门槛,解决了信息供给不足的问题,对传统的权力结构,即对建立在掌握和垄断信息供给基础上的权力构成了严峻的挑战。社会信息资源不再仅仅来自于官方、BBS、博客、微博、微信,即时通信已经成为公众间最常用的信息发布及获取渠道,掌握了社会问题关键信息的公众随时具有参政议政的资格和条件,进而在政务信息公开、政治参与扩大等方面加速了政治权力的社会化进程。[7]由于数字化世界的年轻公民的影响所致,“分权心态正逐渐弥漫于整个社会之中”[8]259。另一方面,网络在促进权力分散化的同时,也促使权力组织扁平化发展,使得行政组织管理层级减少,基层与高层间的直接信息交流机会增多,从而使得人类社会结构从金字塔型的科层制组织结构向扁平化的网络化组织结构转变。这种转变扩大了基层的权力,直接削减了中层的权力,基层可以直接和高层进行决策和沟通。与此同时,网络技术还促使权力来源发生转变,知识和信息成为网络社会政治权力的重要来源,并影响着政治权力的分配。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知识和权力的联系往往不如暴力和财富与权力的联系直接、紧密,但随着人类知识的爆炸式增长,在信息社会,知识和信息逐渐成为最重要的权力源。在暴力、金钱、知识三种权力来源结构中,权力的知识化也逐渐凸显出来。同时,作为重要的权力源,知识和信息的分配必然影响权力的分配。总之,在此背景下,国家与国家的关系、国家与资本的关系、国家与社会(个人)的关系以及社会中的个人与个人的关系、群体与群体的关系,都在经受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洗礼。
(二)网络对政治民主的重塑。政治民主是政治发展的一种形式,网络民主的诞生可以说是网络对政治产生的最深刻影响之一。网络民主与传统民主的显著区别在于,它以发达的信息网络技术为运作平台,公民主动且实际参与民主决策、民主选举等民主运作过程。一方面网络参与可以极大地降低民主参与的成本,为直接民主参与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打破了信息垄断,为民主参与提供了信息基础。信息革命改变了信息的集中化和单向度传输方式,建立起了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传输渠道,政治决策所依赖的信息不再被政府上层和官员所垄断,官员凭借信息垄断进行暗箱操作已经越来越困难。政务公开化已成为趋势,公众依靠网络几乎可以同官员一样,同时了解各种信息,这使得公众对决策的可参与性大大提高。同时,现代信息技术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知识和信息的传播,提高了公民政治参与的多种知识、能力和素质,通过网络民主锻炼,民众的民主意识和政治理性大幅提高,公民无需再通过中间代表行使和维护政治权利,可以直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利益。
(三)网络对政治文化的重塑。首先,网络对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的传播和弘扬造成了很大冲击。在传统社会,国家通过垄断和控制传媒对社会公众灌输有利于维护国家统治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而互联网不仅打破了这种传媒垄断、信息垄断的状况,还为民众提供了自由言说的空间,使主流政治文化的传播和渗透遇到了一定的困难或阻力,而且互联网内容的复杂性,一定程度上会使一些人产生信仰危机,导致人们的认知模式、政治情感、人文精神和政治价值取向发生改变。互联网的个性化特征作为政治文化的重要因子,它所导致的人的多样性和矛盾性,在政治上表现为人们对政治要求的多样性。同时,互联网文化的大众性不仅对精英文化和政治文化提出了挑战,而且人们的政治信仰和政治热情会逐步淡化。网络带来新的社会发展方式瓦解了人们已有的政治认同,这体现为:突破国界限制的网络空间瓦解了人们对于本国的归属感和自豪感,造成国家认同危机;趋于扁平化的权力结构,形成平等与自由的理念,使得人们对于政权权威的认同出现危机;网络带来的物质性、娱乐性、消费性文化,瓦解了人们对于传统政治意识形态的认同,导致政治冷漠或盲从。而网络化过程中的政治认同危机要求政治认同进行转型与整合,改变传统政治系统通过“输出”取得民众认同的模式,通过“输入”给网民提供更多“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以激发人们的民主意识和参政议政热情,同时在方式上以自由沟通取代强制灌输,以双向交互取代单向控制,以便形成更加积极和宽容的网络文化环境。
总之,网络政治是政治发展的一种新形式、新现象,伴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革新,以此为平台的网络政治日益呈现出多种表现形态,并对现实社会产生影响。网络政治在发展中的影响和作用正负兼有,一方面为现代民主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会和平台,为政府治理提供了多样性的渠道,另一方面也催生出一些非理性的政治行为,同时由于其多元性和复杂性的影响,使得人们对政治的关注出现冷漠。对此,不论研究者还是政治家,都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1] (美)马克5斯劳卡.大冲突:赛博空间和高科技对现实的威胁[M].黄锫坚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2] (美)阿尔温5托夫勒.托夫勒著作选[M].栗旺,等译.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3] 李斌.网络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 沈逸,刘建军.网络政治:特性、挑战及其限度[J].国际观察,2012,(2).
[5] 董文芳,郭秀萍.网络政治的兴起、概念及研究意义[J].理论学刊,2013,(11).
[6] 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7] 叶海涛.政治权力的社会化与网络技术的兴起——一种马克思主义的视角[J].学海,2007,(7).
[8] (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