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挥戈
(江苏大学 文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
一场“实、新、独、诚”的学术盛会—“多学科视域下的鲁迅文化遗产与精神传承”学术研讨会综述
史挥戈
(江苏大学 文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
2017年1月6日至8日,江苏大学文学院主办了“多学科视阈下的鲁迅文化遗产与精神传承”学术研讨会。鲁迅研究专家陈漱渝、王锡荣、郜元宝以及蒋光慈研究专家吴腾凰、上海鲁迅纪念馆副馆长乐融、青年学者刘云与来自全国二十余所高校、科研机构的三十余位专家学者,就鲁迅的当代意义、性格与人格、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治学方法、鲁迅传记的写作、鲁迅翻译研究、鲁迅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弘扬以及鲁迅与新兴版画运动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王锡荣教授在总结发言中以“实、新、独、诚”四个字高度肯定了此次研讨会。
多学科视阈;鲁迅;文化遗产;精神传承
鲁迅先生是20世纪的文化伟人,虽然已经辞世80周年,但他博大精深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不同学科和视角切入,对鲁迅有着无限的阐释可能,从而能够深入解读鲁迅思想的丰富内涵,理解鲁迅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卓越贡献,从当代出发重新认识鲁迅对社会现实的意义及作用,对于我们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弘扬中国精神大有裨益。21世纪以来,鲁迅研究不断走向深入,并呈现全球化趋势。为进一步加强学界切磋交流,推动鲁迅研究的发展,2017年1月6日至8日,江苏大学文学院主办了“多学科视阈下的鲁迅文化遗产与精神传承”学术研讨会,鲁迅研究专家陈漱渝、王锡荣、郜元宝,蒋光慈研究专家吴腾凰,上海鲁迅纪念馆副馆长乐融,青年学者刘云等应邀参加了这次学术会议。三十余位来自全国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江苏大学副校长陈龙教授、文学院院长任晓霏教授与国内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北京鲁迅博物馆陈漱渝研究馆员分别致辞。研讨会由江苏大学文学院副院长乔芳副教授主持。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就鲁迅的当代意义、鲁迅的性格与人格、鲁迅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鲁迅与新兴版画运动、鲁迅的治学方法、鲁迅传记的写作、鲁迅的翻译研究以及鲁迅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弘扬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陈漱渝、王锡荣、郜元宝、吴腾凰、乐融、刘云等在会上作了精彩的专题发言,其他学者进行了充分研讨。在此,择其要者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八十年来,对鲁迅的评价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今天究竟应该如何全面认识和评价鲁迅,如何看待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21世纪鲁迅研究的热点话题。复旦大学文学院郜元宝教授以《漫说鲁迅之“大”》 为题指出:1.鲁迅不仅是中国新文学以来最伟大的作家,也是中国数千年文学史上的一流作家;2.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建设中的贡献是多方面的,除创作各体文学作品外,他还是杰出的中国文学史和小说史的开山者,眼光独特的中国美术史研究者和美术批评与设计大师,伟大的翻译家和卓越的中国语言文字改革探路者;3.新文学创作方面,鲁迅不仅是天才的小说家,也是继往开来的散文大师,他的十七本杂文集和散文诗集《野草》真正赓续了绵延数千年的中国文章之道。郜元宝教授提纲挈领的概述,引领学者们走进了鲁迅立体而多彩的世界。
人们印象中的鲁迅,在对待自己的论敌时总是横眉冷对的。然而,《蒋光慈传》[1]的作者吴腾凰研究员在《博大的胸怀—鲁迅先生与蒋光慈》的报告中,从蒋光慈简介、革命文学论争中的鲁迅先生与蒋光慈以及鲁迅先生博大的胸怀三个方面作了探讨。他介绍了蒋光慈与鲁迅先生在1928年革命文学论争中围攻与反围攻的历程,特别披露了蒋光慈在遭受极左路线迫害和国民党查禁他的全部书籍后,贫病交加中去和鲁迅先生交心,得到鲁迅先生的温暖的珍贵史料,显示出鲁迅先生的博大胸怀,让人对于鲁迅先生的“对于为了远大的目的,并非因个人之利而攻击我者,无论用怎样的方法,我全都没齿无怨言”[2]的态度有了真切的感受。
江苏大学文学院卞新国副教授在《漫说鲁迅之“深”》的发言中认为:鲁迅自辛亥革命以后,思想已经超越了近代启蒙主义,并不热衷于科学、民主、个性解放等。他在西方19世纪末的现代意识和东方古老的佛教思想影响下,对于社会人生的荒谬与不可知有着深刻的体察。他的人生进入深刻的迷惘。他对于不该走的路看得明明白白,而对于该走哪条路却从无把握,所以劝导人们“万不可做将来的梦”,即便是后期的鲁迅也没有真正走出这样的困境。或许是因为民族危机和国难当头,鲁迅搁置了这样形而上的哲学思考。鲁迅的基本人生态度可以总结为:不乐观、不颓废、不盲从、不领路。“姑且走走”四个字是对鲁迅人生态度最浓缩的概括,这为我们多角度理解与评价鲁迅提供了另一视角。
众所周知,立传难,而为鲁迅立传尤难。[3]鲁迅先生集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于一身,留下了大量的著译作品、书信和日记,以及同时代人的忆述资料,七十年多年来中外作者所撰写的鲁迅传记已达五十部,但因时代条件的制约和作者立场的局限,尚不能尽如人意。在鲁迅逝世八十周年之际,陈漱渝研究馆员适时推出了《搏击暗夜—鲁迅传》[4],将他潜心研究鲁迅四十余年的新体悟和新发现付诸笔端,以崭新的笔法和格调描绘鲁迅的人生道路,受到读者与评论界好评。在《我如何为鲁迅立传》的报告中,陈漱渝认为鲁迅的生命史就是一部“有不平而不悲观,常抗战而亦自卫”的战斗史。革命有不同战线,鲁迅是在思想文化战线战斗,他对革命有独特理解,也有其独特的战斗方式。为了写好鲁迅传,应处理好以下五方面关系:一是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的关系;二是鲁迅跟同时代人的关系;三是历次论争中鲁迅与其论敌的关系;四是历史性与当代性的关系; 五是真实性与文学性的关系。写鲁迅传注意做到:一是尽可能从现存史料中撷取那些生动的细节;二是竭尽绵力锤炼语言,使文字明白、晓畅、生动、传神;三是讲究叙述方式,避免平铺直叙,并提出“只有跳出鲁迅,才能逼近鲁迅”的观点。陈漱渝先生的鲁迅传写作实践给学者们以启示,认真探索21世纪鲁迅传的写作新路,不仅能推动对鲁迅的研究,而且对整个中国现代作家传记写作以及传记学的理论建设都将有所裨益。
在国际上,作家手稿研究已经成为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中国现代作家中,鲁迅手稿是一座有待整理开掘的富矿。2014年,上海鲁迅纪念馆率先申报的“《鲁迅手稿全集》文献整理与研究”获准立项,成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该项目的首席专家、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王锡荣先生在会上作了《鲁迅文化遗产的整理研究问题—重点聚焦手稿研究》的报告,他从鲁迅手稿的现状、鲁迅手稿的保护、整理与研究简史、我们正在做什么以及手稿研究遇到的问题等四个方面作了全面、深入的探讨。着重介绍了正在进行的《鲁迅手稿全集》文献整理与研究情况:调查、文本收集、整理(校勘、识读)文本研究、手稿学研究与手稿学理论建设等,也介绍了手稿学研究遇到的问题以及对策,还展示了近年来临摹加高技术伪造鲁迅手稿的图片,使与会学者更直观地看到了鲁迅手稿整理研究面临的新问题。如何对卷帙浩繁的中国现当代作家手稿进行整理研究,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手稿学,鲁迅手稿全集的整理研究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探索与开端。
众所周知,鲁迅晚年非常推崇版画,不遗余力地倡导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他收藏了欧美、日本和苏联名家的版画原作一千六百余幅。中国现代版画的发展,是与鲁迅的热心提倡、积极支持、悉心培育分不开的。乐融研究馆员的报告《鲁迅与中国新兴版画》展示了大量珍贵图片,从鲁迅幼年的爱好、文学的需要、对新兴木刻版画的倡导、指导与推动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对鲁迅先生在文学活动中始终将文学和美术相结合,对中国新兴版画倾注大量心血的原因进行了全面阐述。
本次会议上,青年学者的发言引起与会专家们的关注。上海外国语大学刘云博士的报告《鲁迅治学方式的启示—以〈中国小说史略〉为例》采用文化史的理论视角,具体分析了《中国小说史略》中晚清部分的文本选择,指出鲁迅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并非简单之文史互证,而是一种融合了文学史与文化史的研究方法,为近代文学研究提供了经典范式。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蒋永国副教授在《鲁迅小说形象流变路线图及其相关问题》的发言中,针对日本学者伊藤虎丸在研究鲁迅时所使用的“个”的概念,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个”的概念在鲁迅三部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中的演变规律,具体分为三个方面:第一,重新阐释“个”的概念,为分析鲁迅小说中中西文化之“个”的动态关系找到科学的理论基础;第二,回归鲁迅的文学文本及其体现的精神结构,重在艺术层面分析中西之“个”在鲁迅三部小说集中的整合和流变;第三,通过分析中西文化之“个”在鲁迅小说中的流变,对鲁迅的文化身份问题进行反思。[5]其独到的眼光、理论的深度以及论述的逻辑性给与会者带来了冲击与启发。
江苏大学文学院任晓霏教授作了《从“立人”到“盗火者”—鲁迅翻译思想变化探究》的发言:从1903年开始翻译《月界旅行》起,到1936年逝世前的译作《死魂灵》,鲁迅先生的文学活动始于翻译,终于翻译。鲁迅先生的翻译思想包括早期的“归化”、中后期“归化到异化”的转变以及后来的“硬译”和“宁信而不顺”。鲁迅早期的科幻小说译作从译入语读者的角度考虑,不管对内容还是对篇幅的编排都作了较大的改动;鲁迅坚持让汉语去适应外语的句法和结构,探索汉语的张力和汉语变形的极限,即所谓的“硬译”;他还主张“宁信而不顺”,即使在目的语中不易懂也不顾,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语的“精悍”。从最初的“立人救国”到之后的“盗取外国的火,煮自己的肉”,鲁迅的翻译思想与时代密切紧扣,这为我们深入理解鲁迅的翻译思想提供了新的思路。
鲁迅先生一生重视扶植文学青年,在他影响下的几个文学社团在现代文学史上都有不容忽视的地位。然而唯独由鲁迅先生倡议筹划并亲自担任盟主的未名社却始终没能得到充分研究。江苏大学文学院史挥戈教授在《鲁迅先生与未名社》的报告中,从鲁迅与未名社的渊源、未名社研究的意义与未名社研究的现状、期望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她指出,未名社是以译介外国文学为主、兼及文学创作的一个进步的现代文学社团,在数以百计的文学社团中,以其“实地劳作,不尚叫嚣”的作风,在文学革命运动中发挥了其他社团无法取代的巨大作用。[6]对鲁迅先生担任盟主的重要社团未名社,在文学史中往往几十字带过,或者语焉不详,迄今为止,尚没有一部未名社史出版问世,这凸显了社团研究的不均衡、不圆满。她呼吁鲁迅研究专家尤其是年轻学者关注未名社研究,早日完成未名社史,以弥补现代文学社团研究中的一个缺憾。
另外,镇江市教育学会副秘书长裴伟作了《116年前的南京愤青:鲁迅的第一个笔名“戛剑生”含意索解》的发言,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张懿红教授从宗教角度切入研讨鲁迅的《批判与救赎》,安徽财经大学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讲师贾宝国谈了对鲁迅的“立人”思想的见解。扬州大学文学院张堂会教授、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副教授张晓琴等也都作了精彩发言。江苏大学文学院的周渡副教授、徐光萍副教授、蒋传红博士等部分老师以及外国语学院的研究生、汉语言文学与汉语国际教育2014级的部分本科生参加了此次会议。
本次学术研讨会既有对鲁迅的总体研究,也有对某一专题的研究,学者们切入的角度也丰富多彩,包括传记写作、思想、人物、社团、版画、宗教、翻译、小说、笔名等,关注范围之广,研究视阈之丰富,使与会者不仅思想上受到冲击,在研究方法上也得到了启迪,呈现出鲁迅研究可持续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闭幕式上,王锡荣教授在总结发言中高度肯定了此次研讨会,归纳为四个字:实、新、独、诚。实,体现在实在、切实,大家真是在做学问、做学术,对与鲁迅先生有关的命题、问题作认真的探讨。新,体现在研究视阈、成果新,是新气息、新收获,少学院气。独,独立思考,角度独特,论述题材与总体特色不是人云亦云。诚,体现在态度诚恳,诚心诚意地办会、开会,11个省市的专家学者参会,年龄从“30后”到“80后”形成了学术梯队,还有“90后”大学生、研究生的认真参会;学风诚恳,大家真诚地交流讨论,这在今天的学术气候下十分难得。最后,王锡荣先生建议结集出版会议论文,以弥补受研讨会时间所限,有些学者的探讨未能充分展开的缺憾,并指出,今后的鲁迅研究应在广度、深度和精度上继续努力。
鲁迅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和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鲁迅研究不仅在中国早已成为一门显学,在国际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多学科视阈下的鲁迅文化遗产与精神传承”学术研讨会是鲁迅研究的一次小结,更是一个新的起点。
[1]吴腾凰. 蒋光慈传[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
[2]鲁迅.三闲集·鲁迅译著书目[M]//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88.
[3]李林荣.“立传难,为鲁迅立传尤难”—读陈漱渝新撰鲁迅传[N].中华读书报,2016-09-21(10).
[4]陈漱渝. 搏击暗夜—鲁迅传[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6.
[5]蒋永国.鲁迅小说形象流变新论—从中西文化之“个”切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6]史挥戈. 中国现当代作家新论[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7:67-75.
(责任编辑:时 新)
A “Practical, New, Independent and Sincere” Academic Event:A Review of the Seminar of “Lu Xun’s Cultural Heritage and Spiritual Legacy Based on a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SHI Huige
(School of Liberal Arts,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212013, China)
From January 6thto 8th, 2017, Liberal Arts School of Jiangsu University hosted the seminar of“Lu Xun’s Cultural Heritage and Spiritual Legacy Based on a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Chen Shuyu,Wang Xirong and Gao Yuanbao, who are experts of Lu Xun studies, Wu Tenghuang, an expert of Jiang Guangci studies, Le Rong, deputy director of Shanghai Lu Xun Memorial Hall, Liu Yun, a youth scholar,and over 30 experts and scholars from more than 20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around China participated in the event. During the seminar, they discussed in depth such issues as Lu Xun’s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character and personality, influence on the Chinese society, research methods, biographic works about Lu Xun, studies of Lu Xun’s translated works, the inheritance and promotion of Lu Xun’s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u Xun and the new-type prints movement. Professor Wang Xirong thought highly of the seminar with the four words of “practical, new, independent and sincere” in his concluding speech.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Lu Xun; cultural heritage; spiritual legacy
I210
:A
:1008-7931(2017)04-0103-05
10.16217/j.cnki.szxbsk.2017.04.010
2017-04-08
史挥戈(1963—),女,山东济南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史挥戈.一场“实、新、独、诚 ”的学术盛会—“多学科视域下的鲁迅文化遗产与精神传承”学术研讨会综述[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34(4):103-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