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凌锋
(安徽师范大学 政治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2005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规定:“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1]今年教育部颁布的43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又明确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努力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高校辅导员能否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是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的重要保证和必要前提。那么高校辅导员如何做才能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呢?这就需要辅导员对学生的爱和学生对辅导员的信任,也就是说辅导员与学生之间首先应该建立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本文拟利用关怀伦理学的相关理论来尝试探索高校辅导员工作路径,从而为辅导员成为“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提供借鉴,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
关怀伦理学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是卡尔·吉列根、弗吉尼亚·赫尔德、内尔·诺丁斯等,其中把关怀伦理运用到教育领域并产生重要影响的代表人物是内尔·诺丁斯。诺丁斯的关怀伦理中的德育思想具有深远的哲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理论渊源,并广泛应用到医学、社会学等领域,成为世界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流派。本文主要利用诺丁斯的关怀伦理理论进行论述。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关怀伦理对人的存在的理解也是从关系的角度思考的,认为关系是人的存在方式,因此诺丁斯认为关怀是一种关系,关怀以关系为核心,关系靠关怀来维系,因此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关怀关系。因为人的需要具有普遍性,因此被关怀也具有普遍性,关怀伦理以人与人的关系为中心,重视人的需要的满足,而不是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美德和品质。诺丁斯说:“我着重强调关心是一种关系,而我们往往倾向于认为,关心是一种美德,一种个人品质”,“过分强调关心作为一种个人美德是不正确的。将关心者置于关心的关系之中更为重要。不管一个人声称他多么乐于关心。重要的是看他是否创造了一种能够被感知到的关心关系。”[3]由此可以看出,诺丁斯所提出的关怀,与我们传统理解的关怀或关心并不完全相同,她认为关怀的核心是关怀方与被关怀方的关系,关怀关系的形成一方面取决于关怀者对被关怀者需要的满足和回应,另一方面也有赖于被关怀者对关怀的认可与接受,有赖于被关怀者的态度和感受能力。关怀不是源自对弱者的怜悯、施舍,而是源自人与人相互依存关系的体认以及关怀者爱人的内在品质。诺丁斯的这种强调以关系为中心,而不是以关怀者或被关怀者为中心的理论具有鲜明的特色。
诺丁斯虽然把关怀的核心界定为关系性,但她同时也认为关怀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主要表现在关怀者能否恰当的回应被关怀者的需要,并尽力满足被关怀者的需要,从而与被关怀者建立并维系关怀性关系。诺丁斯指出,“这种能力帮助人们建立关心的人际关系,或者帮助人们关心客观物体和意识形态的知识。”[4]一般来说,这种能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人际沟通能力或者叫人际智能,人际智能是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人类的七种智能中的一种,指的是能很好的理解别人和与人交往的能力。作为关怀者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人际智能才能更好更快的与被关怀者建立关怀关系。但仅仅具备了人际智能还不是与被关怀者建立关怀关系的充分条件,因为被关怀者的需要都是具体的,具有特殊性,因此关怀者还需要能够满足被关怀者的具体需要的能力。
理性的地位和作用,早在古希腊时期,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开始,就强调理性在道德关系的形成中居于支配地位。18世纪,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再加上思想启蒙运动的进行,理性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当前,各行各业对理性的崇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当然教育研究也未能幸免。然而由于教育理性的过度扩张,情感的缺失,必然会造成教育与生活的疏离,突出表现在教师的教学“激情”受到了压抑,学生的情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情感是人们行为发生的动因,是人们产生欲求和需要的催化剂。”[5]诺丁斯表示,她本人并不排斥理性,只是认为应该对道德情感给以予更多的关注。她认为理性是为了实现关怀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关怀者决定对被关怀者做什么以及如何去满足被关怀者的需要。关怀伦理指出,考虑道德行为者的情感反应能改变一个人对道德的理解,同时也更容易让人接受一种道德行为,因此,情感等非理性因素在道德及道德教育的结构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情感参与到道德之中,那么理性等只能是冷冰冰的原则,就像一个“冷血动物”,在这种情境下的关怀,被关怀者也很难接受和认可关怀者的关怀。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6]这是对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地位和重要性的认可和肯定。那么辅导员如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这种骨干力量的作用呢?我们可以从能力、态度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从能力上来说,辅导员要发挥骨干力量的作用,需要具备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知识和能力,如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党建等,同时也需要把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以及学生成长规律等,这些知识和能力要求在教育部2014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里面做了详细的界定。其次,从态度上说,还需要责任心这种情感或信念,这是一种意愿。因为从目标实现上来说,辅导员具备相应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只是发挥骨干力量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如果辅导员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感或责任心较弱,那么即使他拥有再高的素质和能力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也无济于事,因此发挥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骨干力量的作用还需要责任心这一条件。
但是,我们往往把责任理解为是一种强加于个体身上的外在力量,这往往不利于个体对责任的承担,试想,如果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只是按照相关法律和规定做事,而没有主动承担责任的意识,那么他能真正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吗?显然是很难的。关怀伦理认为,强加在个体身上外在的责任是一种被动的消极的责任,而被动消极的责任心则会造成冷漠,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所以关怀伦理强调主动的责任感,“主动的责任感比基于考查评估而产生的对某一件事要负责的态度更为宽广、深刻和复杂。这种主动的责任感要求一个人在人际关系过程中投入更多的承诺。”[7]我们可以预见,如果辅导员少一点被动的消极的责任感,多一些主动的责任感,主动的关心学生所思所想,这必将有利于辅导员更好的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更好的发挥在教育过程中的骨干力量的作用。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8],也就是说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有契合之处,但两者展开教育内容的重点和方式有所不同。”[9]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在于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着眼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知识传授、品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统一”,[10]而不仅仅是理论的灌输。因此,辅导员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中就必须采取不同于主渠道的教育方式进行教育和管理。关怀伦理认为,教师要想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可以采取示范、对话、实践以及肯定这四种方法,其中示范是教师要树立榜样的作用,你想让学生怎么做,你就要自己先做好;对话是要求教师要经常与学生进行开放式的对话,甚至可以没有主题,这种方式既可以拉近与学生的关系,也可以掌握学生的心理和需求;实践要求教师要给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通过实践进行自我教育;肯定则是当学生犯错时要首先从学生求善的角度思考,即使要处分学生,那么事后也要继续关心学生,以表明教师没有放弃他,而不是处分之后就了事。[11]这四种教育方式同样也适用于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如果辅导员能恰当的运用这四种方法,那么不仅可以做好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同时也能够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
“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12]那么辅导员如何才能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呢?从辅导员作为关怀者,学生作为被关怀者来看,辅导员首先要与学生建立关怀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既需要辅导员对学生需求的关注和回应,同时也需要学生对辅导员的关怀进行适当的回应,如果没有学生的适时回应,那么两者之间就没有建立关怀关系。只有在这种关系中,学生才能信任、认可、接受辅导员,才会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讲给辅导员听,辅导员才能更好的发挥大学生的人生导师的作业,也才能真正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如前述,高校辅导员要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骨干理论的作用,就要努力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而这两者的实现都需要辅导员对学生的关怀以及师生之间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作为高校辅导员,就需要做一个关怀型的辅导员,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当前,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师生之间的交流往往通过电话、微信、QQ等方式,明显表现出了教师的不“在场”,当然更谈不上“相遇”了。关怀伦理认为,师生关怀性关系的建立和维系需要具有时间、地点等的连续性,而这种连续性则需要教师要陪伴在学生身边,不管学生发生了什么事情,不管是什么样的学生都应如此。如在教室里,教师不能仅仅把学生看作是抽象的、整体的,而是要看到每一个具体的学生,这是一种“在场”或陪伴;再如,当学生犯错时,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犯错的原因或动机,在处理犯错的学生时也不能仅仅批评或处分后就结束了。处分或批评之后还要继续关注、关怀学生,与学生沟通交流,虽然处罚了学生但教师并没有抛弃学生,教师一直在他们身边,一直陪伴着他们。关怀伦理指出,“每个孩子都需要与他的老师建立一种独特的关系”。[13]
在关怀伦理视野里,老师与学生之间是不平等的,这里的不平等不是人格、法律地位等的不平等,而是从现实中来说的,如辅导员能够满足学生接受教育的需求,但学生则不能也不需要如此。辅导员是关怀者,学生是被关怀者,两者的地位是不可互换的,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包容。“教师在工作中必须从两个角度看待问题:从他们自己的角度和从学生的角度”。[14]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很多虽然教师付出了很多,但总是得不到学生的表达,主要就是因为教师仅仅是根据自己的经历或经验来理解学生的需求,而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没有包容学生的精神。而“教师的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在教师的包容下,学生自由探索,这是好教师求之不得的”[15]。教师对学生包容,一方面需要教师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来看待学生,同时也需要教师在面对学生的错误的时候要尽可能的从肯定学生的角度理解学生,相信学生不是故意犯错的。因此,“教师们自己的个人和职业需要不能局限学生们的发展,这是身为教师的最大责任”[16]。
关怀伦理把关怀从关系的角度来理解,关照了关怀者与被关怀者双方,一个关怀关系的完成既要关怀者对被关怀者回应和满足需求,同时也要被关怀者对关怀者的关怀给予认可和接受,特别是在双方关系长期不对等的时候更是如此。就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关系来说,我们知道两者从现实中来说是不平等的,且在学生没有毕业之前都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辅导员长期扮演关怀者的角色,需要对学生持续的付出关怀,那么这时大学生作为被关怀者的回应和反馈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通过意识到关心者的努力并以多种积极的方式给予回应,被关心者对关心关系做出了非比寻常的贡献。”[17]因此,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要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意识到,接受了他人的帮助和关心要及时的回应,哪怕是一句谢谢,也将能激励他人继续关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8]从辅导员的角度来说,辅导员要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必须做到以上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要积极探索辅导员工作的路径,构建辅导员与学生和谐师生关系,从而更好的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因此,由于关怀伦理在注重人与人的关系、注重道德情感的培育和道德行为的情境性等方面的理论特色,那么利用关怀伦理来探索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路径,必将在构建辅导员与学生和谐关系、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关怀能力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对于推进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当然,我们在借鉴和利用西方的关怀伦理时也要注意批判的借鉴,因为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就是过于关注被关怀者的需求,可能会造成忽视价值观的引领。就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与我们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也不会主动的跑进大学生的头脑中,这也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要的理论灌输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的灌输是需要的,也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因此,我们在借鉴和利用西方关怀伦理探索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路径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批判的借鉴的意识,在借鉴西方理论的同时也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既合理借鉴了西方的理论,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而切实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81.
[2][13][15][1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118,118,118.
[3][4][7][14] 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第二版)[M].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33,33,79,33.
[5] 林洁.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的内涵结构及其实现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2):64-69.
[6][8][12]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14)[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344,344,344.
[9][10] 骆郁廷 黎海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解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9):17-20.
[11] 内尔·诺丁斯.教育道德人:品格教育的关怀取向[M].朱美珍,译.台北:巨流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8:23-31.
[17] 内尔·诺丁斯.关心:伦理和道德教育的女性路径(第二版)[M].武云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序言.
[18]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彻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