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

2017-04-14 06:37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7年10期
关键词:精神政治传统

叶 青

(太原工业学院 思政部与法学系,山西 太原 030008)

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

叶 青

(太原工业学院 思政部与法学系,山西 太原 030008)

大学生是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的重要力量,大学生文化自信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切联系,二者是相互融合的。高校需正视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不足,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以传导主流意识形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优秀榜样为着力点,夯实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牢固根基,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认知认同,带动大学生自觉践行文化自信。

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文化自信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这三个“更”,凸显了“文化自信”在国家、民族发展道路上的重要地位。大学生是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的重要力量,是祖国未来的中流砥柱。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关系

“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1]文化自信对于大学生来说,就是要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坚信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

文化自信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观导向,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文化传承、文化选择和文化整合的方式,发挥引领社会价值取向的作用。因此,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交融、彼此渗透。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德国学者赫尔穆特·施密特曾指出,面对全球泛滥的伪文化的压力,大学应成为捍卫自己民族文化的主要力量。众所周知,教育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但在大学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传承的文化与其他专业学科传承的文化是有所不同的,主要表现在传递的文化形态上。其他专业学科传递的主要是知识形态的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传递知识形态的文化,还传递规范形态的文化,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不仅传递理性形态的文化,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还传递非理性形态的文化,如爱国主义情感、共产主义信仰等。正是思想政治教育所独有的文化传递特性,决定了它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维护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整合引领各种文化思潮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二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思想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和中坚力量,只有具备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真正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引领者和创新者,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文化的传播速度不断加快,文化的传播方式有所转变。由于利益诉求的不同、社会制度的差别和意识形态的对立,导致世界多元文化之间的碰撞和冲突愈演愈烈。不同文化群体的文化观念和价值信仰体系不仅冲击着我国的主流价值观,也对我国的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带来新的挑战。面对复杂的形势,如何引导大学生理性地应对文化冲击、辩证地甄别文化优劣,如何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所有这些都是时代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现状及原因

(一)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中的不足

第一,对优秀传统文化缺乏基本的了解和认知。当代大学生虽然关心中国传统文化,但是对传统文化学习和研究的自主意识欠缺,导致他们的传统文化功底薄弱,对传统文化的精华了解不够透彻,认知程度有限。没有对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的了解和认知,就不可能真正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就缺少了文化自信的基础来源。

第二,对主流文化缺乏必要的认同和坚守。大学生对当代中国主流文化有一定的感性认知,但由于大学生思想认识水平参差不齐,在多元文化的交流和冲突中,一些大学生不能够明辨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对社会主流价值和信仰态度淡漠,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认识模糊,信心不足,出现了对主流文化感性认知、理性认同和行为认同的不一致。

第三,对西方文化缺乏理性的分析和判断。当代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大多来自于影视剧、小说、网络等途径,并没有切身的经历和全面的体察,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是相当肤浅和表面的。由于对西方文化缺乏全面的了解和理性的分析,就难以对其中消极腐朽的思想观念进行识别和抵制,容易盲目推崇。

(二)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不足的原因

第一,高校文化自信教育的缺位。当前高校教育内容设置重科技轻人文、重应用轻基础,文化教育方面的课程开设得相对较少,这样的课程设置不利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文化自信的建立。同时,虽然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一些人文类选修课,但教育内容模式化,针对性、时代性不强,对与文化教育相关的文化资源缺少深入的挖掘和利用,仅仅是把文化知识教与学生,不能引发学生的共鸣,难以达到让学生接受认同文化的目的。

第二,大学生主观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信息丰富、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但由于缺少人生阅历,对事物认识往往不全面,分辨是非能力弱,很容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同时,在专业分化的背景下,大学生的精力往往更多地集中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忽视对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的学习和了解,使大学生对自己的民族文化产生了疏离和陌生感。

第三,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目前,我国仍处于大变革的转型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市场经济中的功利主义、利益至上等负面因素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一些大学生过分追求物质利益,而对精神文化冷漠蔑视。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发达的文化传播手段,大肆鼓吹其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我国大学生进行“渗透”和“西化”,从而消解了大学生对国家主流文化的认同,弱化了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念。

三、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着力点

(一)传导主流意识形态,夯实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牢固根基

“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2]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思想,它内在地包含着世界文明的积极成果,吸收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蕴含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精神,集中体现着中华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和价值追求,是大学生应对各种文化冲击、提升文化自信的有力武器。

思想政治教育是强化和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途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引导功能和文化选择功能,激浊扬清,固本正源。加深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发展趋势,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增强文化使命意识,坚守社会主义的文化阵地,抵制错误思潮和腐朽文化,坚定共产主义信仰。

(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认知认同

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源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比如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舍生取义的义利观念、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止于至善的崇高追求等等,既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又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创造力,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所在。优秀传统文化在塑造民族精神上具有重要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开发,让大学生知晓和领略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与深厚底蕴,从中得到精神滋养。同时,在保持优秀传统文化基本内核的基础上,探寻其现代表达方式,并赋予新的时代意义,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不断传承弘扬。

革命文化,是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支点。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特色鲜明、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包括党在革命时期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还有在新中国建设时期形成的“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航天精神等。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激励着人民群众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和深入研究革命文化的教育价值,开发和利用地方特有的红色资源,用其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和奋斗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心信念,将红色基因和优良传统传承下来,发扬光大。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只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才能更有效地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实质,不断创新和拓展先进文化的传播平台,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认同,自觉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同时,要鼓励大学生以实际行动参与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实践中去,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三)树立优秀榜样,带动大学生自觉践行文化自信

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班杜拉指出:“大部分的人类行动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习得的:即一个人通过观察他人知道了新的行动应该怎样做。”[3]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的先进事迹和优秀品质,蕴含着时代精神,引领着社会风尚。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效地借助教学主渠道、网络平台、校园活动、社会实践等载体,积极发现、树立、宣传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榜样,构建起学习榜样的良好校园氛围。依托大学生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的文化自信的榜样传递文化自信力量。以榜样的可亲性带动大学生学习中华文化的热情,以榜样的可学性激励大学生勇做文化自信的践行者,从而提高大学生文化参与的积极性,确保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2).

[2]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3] 班杜拉.社会学习心理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146.

CultivationofCollegeStudents’CulturalConfidenceunder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

YEQing

(Department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andLaw,TaiyuanInstituteofTechnology,Taiyuan030008,China)

College students are an important force in inheriting and innovating national culture,and their cultural confidence is closely linked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face up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confidence.In the proc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we should spread the mainstream ideology,carry forward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revolutionary culture and advanced socialist culture,and set a good example,thus strengthening the found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cultural confidence,enhancing the recognition of it,and promoting college students to practice culture confiden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college students;cultural confidence

2017-07-11

叶 青(1970-),女,山西晋中人,太原工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10.16396/j.cnki.sxgxskxb.2017.10.021

G641

A

1008-6285(2017)10-0084-03

猜你喜欢
精神政治传统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老传统当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