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黄龙猎鼓独特审美取向

2017-04-14 05:22贾军峰王海珺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巫术黄龙

贾军峰 王海珺

(陕西电视广播大学 延安分校 陕西 延安 716000;西安翻译学院文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00)

【西部文化】

浅析黄龙猎鼓独特审美取向

贾军峰1王海珺2

(陕西电视广播大学 延安分校 陕西 延安 716000;西安翻译学院文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00)

黄龙猎鼓属于陕北五鼓之一,表演形式主要是鼓手穿上兽皮,戴上面具,以龙旗为主,两边分列虎、豹、熊、狮。这样的鼓舞艺术有别于其他各地农耕文化的鼓舞艺术,是森林狩猎文化和原始图腾艺术、巫术文化的原始记忆表征。

黄龙;猪鼓;审美

安塞腰鼓、洛川蹩鼓、宜川胸鼓、志丹扇鼓和黄龙猎鼓被并称为陕北五鼓。安塞腰鼓和洛川蹩鼓具有激烈粗犷,刚劲奔放,气势磅礴,形象矫健的特点,具有黄土地上男子汉的气概,充满阳刚之美。宜川胸鼓和志丹扇鼓则具有爽朗清脆,明快潇洒,气氛热烈,动律花稍的特点,它禀赋着陕北女子的阴柔之美,表现了陕北劳动人民忠厚的感情和开朗的性格。黄龙的猎鼓则是人戴野兽面具,身穿野兽皮毛,击打着强烈的鼓点前行的,一种带有原始巫术风俗的鼓艺,它表达的是人类原始社会时期,狩猎时吓退野兽,祭祀、春社庙会时盛大庆祝的热烈场面,是一种打击乐与舞蹈相拍互应的广场表演艺术。

每到祭祀祖先神灵、逢年过节等盛大时节,黄龙猎鼓就会出场,其场面雄壮,出场打五面幡旗,以龙旗为中,虎、豹、熊、狮分列左右在,后跟花枪、铜器纵队,浩浩荡荡。猎手披肩长发,头戴冠冕,脚登草鞋,赤脚袒胸,腰系金钱豹图案的胡叶状围裙,斜挎虎皮图案的佩带,看上去煞是威武昂扬。

人类从远古走来,其艺术和文明总要打上原始文化的烙印。今天我们检索黄龙猎鼓,就是企望能从这中间找寻到人类历史进化的遗踪。

一、历史坐标系上的黄龙沿革

黄龙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位于陕西省中北部,延安市东南缘。黄龙在商代属旨方。公元前1000多年时,这里是周人的活动地区。秦文公十年(前756),在黄龙三岔东高山(今梁家山)附近建鄜畤。周平王元年至周敬王四十四年(前770至前476),为白翟部族活动区。春秋至晋桓公二十年(前369),这里是晋的属地。公元前369年,韩、赵、魏分晋,黄龙又属魏国。直到秦惠文王十年(前328),魏国纳上郡十五城属秦,黄龙遂由秦国辖制。

从历史没革的情况看,黄龙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争夺占领的一个割据之地。周朝的前后都是少数民族白翟(狄)人生活的地区。虽然它的范围不断被某一汉人的国家或者朝代所拥有,但这并不改变它的性质。

从地理坐标上看,黄龙为陕西渭北旱塬与陕北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属陕西秦岭以北不可多得的半湿润暖温带气候区。这里属大陆型半湿润季风气候。冬季受蒙古冷高压和极地变性大陆性气团影响,天气寒冷干燥,降水稀少。春季暖气团势力增强,气温回升较快,多大风出现,降水相对增多。夏季受蒙古气旋和太平洋副热带海洋气团影响,天气温暖多雨,降水集中,多阵性天气产生,降水量居全年之冠。秋季冷暖空气交替出现,秋初气温缓慢降低,多连阴雨天气。

黄龙县县森林覆盖率很高,是中国八大防护林区之一,陕西省五大林区之一,被誉为陕北黄土高原上的“绿色明珠”、“黄河绿洲”、“陕西的一叶肺”。它生物物种丰富,土地资源优厚,河流水系发达,地广人稀,是黄土高原上难得的一块风水宝地。

森林覆盖率高,又是少数民族聚集区,这里自然就有与其他汉民族生活区不同的风俗习惯。虽然它受制于农耕文化,被其统辖影响,但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民俗风格,却也要呈现它自己的个性。也就是说,这一地区表面上一直被汉民族的一些王朝或国家所统治,但却一直是少数民族生活的区域,一直有着自己的民俗民艺。而黄龙猎鼓,就应当是森林文化与农耕文化杂糅共生的一朵奇葩。

二、农耕文化与中国鼓舞艺术的产生

人类从蛮荒中发展而来,总要有一些器物为自己壮胆。或者说,人类在进化和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总要向上苍表述着什么,以自己的艺术向世界证明着什么。这大概就是艺术起源的根本原因。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国社会很早就有了自己的文化符号和表达体系。尤其是在漫长的农耕文化时代,鼓舞艺术则直接把人类文明的脚步传达至现在。

按古文献记载,最早的鼓,是进入陶器时代用陶土烧制的“土鼓”。土鼓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的农耕文化型舞蹈之开端。由《周易》“鼓之舞之以尽神”的记述可知,早在商周时代不仅出现了原始的鼓舞形式,而且鼓与舞相结合的乐舞形式,已成为飨神传神,鼓舞和激励人们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

原始社会,人们敲击石器给舞蹈助兴;进入陶器时代后,人们能用陶土烧制成“土鼓”,并用蒉草制成鼓槌来敲打,如《礼记·明堂位》:“土鼓蒉桴苇草,伊耆氏之乐也。”之后,土鼓、苇笛等乐器和歌舞结合则是古代的“乐”,即歌、舞、乐三者融于一体的乐舞雏型。进入周代,土鼓已用于国家的各种祭祀与礼仪,按《周礼》的规定:“凡国祈年于田祖,吹豳雅,击土鼓,以东田钧。国祭腊则吹豳颂,击土鼓,以息老物”(“豳”字是古代的地名,今陕西彬县、旬邑县一带,为农耕民族、汉族先民及农耕文化的发祥之地),说明在祈求丰年和年终祭蜡中,都用鼓舞取悦神灵。

周代是农耕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国家专门建立了管理鼓乐的机构,设置了名为“鼓人”的官职,并制定了一套鼓乐的制度。《周礼》“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声,以节声乐以和军旅,以正田役”,从此鼓舞更加规范地用于各种祭祀、军事、劳作及其他活动中。

由土鼓发展为用陶土或原木制成鼓腔,蒙上兽皮鼓面制成“革鼓”,则是鼓与鼓舞的又一次飞跃,还和当时对自然现象的崇拜与巫术观念有关。人们把天上雷霆的轰鸣、春天气候的温馨、万物生长的动态、音声等,都融会于“鼓”这一实物与概念之中,认为鼓具有非凡的神力,鼓声像雷声一样可以引来雨水,滋润农作物生长。所以《易.系辞》有“鼓之以雷霆”之说;《风俗通义》释义:“鼓者,郭也,春分之音也。万物郭皮甲而出,故谓之鼓”,《说文解字》释意相同。古文字中,郭同廓,有扩张、延伸与成长等意,因此,鼓也就成为农耕民族的精神力量,激发人们从事辛勤的农事劳动。

而我们这里所言说的黄龙猎鼓,则与周朝的农耕文化有着很大的不同。黄龙的天然森林由来已久,有些树木已经生长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当然,它与草原上形成的游牧文化也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首先,它选用的材料都是就地取用的,穿着兽皮的裳衣,戴着野兽的面具,都是森林人随处可以找到的东西。而以圆木为鼓腔,再将兽皮蒙在鼓腔上,一定是森林的独特人发明。

笔者认为,鼓的起源并不是某一地的特产,而是经过漫长的发明并有一个不断汇合的过程。

《山海经·大荒东经》说:“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百里,以威天下。”夔是独脚如龙的怪兽,雷兽即雷神,用这种兽之兽皮、兽骨制成革鼓与鼓槌,其声音和威力自然是无可比拟的。源于人、神、兽三者不分的神话时代关于鼓的传说,在农耕民族心目中加深了鼓的神秘色彩。《黄帝内传》说:“帝伐蚩尤,元女为帝制鼓。”相传黄帝之鼓用的就是夔皮。夔这种生物,一定与水有关,一定是大江大河里的野兽。这里没有记载夔皮是蒙在什么鼓腔上,但我们可以想象,它一定不是蒙在那种陶土制成的小鼓之上的,而一定是体型巨大的树木做成的鼓腔上。

把空了心的树用来做鼓腔,两头锯平,蒙上兽皮,敲出声震百里的声响。猎手们在闲暇之时,在祭祀之日,总要抄起手中的工具,为自己的丰收的生活庆祝,为神灵、祖先的安宁祈祷,为祈盼上苍的赐福,为阻吓野兽们的进攻,把一面鼓敲的如雷声一般巨响。

在莽莽林海,人迹罕至,有什么还能比较面巨大的鼓更有震慑力!向上苍祈福,对神灵祭祀,还有什么能比这面巨大的鼓更能声传千里,直达天庭!

穿上兽皮,戴上面具,自己就变成了一只只虎、豹、熊、狮,自己就是一个民族远古的图腾记忆。

三、仪式承载与原始巫术

鼓是精神的象征,舞是力量的表现,鼓舞结合在今天看来气势宏大蔚然成观,在古代它应该与原始的巫术有关联。黄龙猎鼓是穿着兽皮戴着面具表演的,这正是原始巫术文化的留存点。《周礼》给我们留下了一段当时沿门驱邪驱病的记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这里记载的是一个大叫方相氏的大巫师,穿着熊皮,戴着面具,握着兵器,挨家挨户驱逐瘟疫的情况。除了驱逐瘟疫这一点不同以外,我们今天看到的黄龙猎鼓与上面的描述别无二致。

仪式,是对具有宗教或传统象征意义的活动的总称。它具有一定的时段性和特定的场合性,与个人或团体判断有关。仪式可以由个体、群体或团体组织主持和组织进行,既可以在任意场合或特定的场合,也可以面向公众、私人场合或特定人群。它既可以仅限于特定团体,也可以限定于宗教或社会事务。一般而言,它可分为宗教仪式和非宗教仪式。但总体而言,它都有着宗教的渊源。按照现在的研究成果来看,在古代它主要和巫术有关。

通常来看,凡有仪式的时间和场合,一般都是在人生的重大时刻或者是祭祀祖先、神灵之日,所以它一般与宗教和巫术有关。人类依靠仪式把有关人的信仰、对神灵的祈求或者命令,以及人生中庄严的事情固定下来,以便于将来的记忆或者引起他者的注意,实现自我同时也旨在证明自我。而在这样的仪式中,由于氛围的构建和情势的点染,参与的人也会产生迷狂或者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把这一庄重之事推向高潮。而仪式反过来资证现在举行的事仪是隆重的、庄严的、神圣的,给人以禁忌、严肃的震摄之感。而在仪式中所呈现出来的这些物品,当然也是重要的。

中国民间信仰中,宗教与巫术并不截然相分。按说巫术还应该是宗教的前身。但老百姓是只要信仰而不管宗教还是巫术的。有关宗教和巫术的区别,臧振先生在他《蒙昧中的智慧——中国巫术》中有着明确的罗列:

早在宗教产生之前就有了巫术,宗教产生之后也没有取代巫术。巫术流行在保留着思想外能的世界观领域,宗教流行在人们发现自己小小的地方。巫术建立在人类自信心的基础上,宗教建立在人类丧失自信心的基础上;巫术借助人自身的力量同敌对力量抗争,宗教拜倒在超自然力量的膝下;巫术的精神是斗争,宗教的精神是崇拜。巫术是实用的技术,它要达到的目的是具体的,宗教寄希望于神灵,因而不直接达到目的。巫术的目的简单明白,宗教则是对整个未来幸福的追求;巫术是切近的追求,宗教是高远的信仰,理想的追求;巫术提供给人现成的勇气,宗教则启示人以广义的真理[1]。

英国学者弗雷泽在《金枝》一书认为,原始部落的一切风俗、信仰都起源于交感巫术。人类最早想用巫术控制神秘的自然,做不到的情况下创立了宗教;当宗教被证实也无效时,才有科学。

宗教问题,我们在此搁置不论,这里简略而重点地说一说巫术。

巫术是一种亦真亦幻的情境,是公众参与的“充溢着象征的世界的一种心理体验”[2]。李泽厚先生就认为,这时“正是审美意识和艺术创作的萌芽”时期[3]。巫术是企图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某些人、事物施加影响或给予控制的方术。“降神仪式”和“咒语”构成巫术的主要内容。巫术通过一定的仪式表演,利用和操纵某种超人的力量来影响人类生活或自然界的事件,以满足一定的目的。巫术的仪式表演常常采取象征性的歌舞形式,并使用某种赋有巫术魔力的实物和咒语;以具体某一具有自然能力的人,经过培养成为一个可以操纵任何事物的能力,以气血、灵慧、预思、摄魂、灵媒、斯辰为主。它的目的主要是辟邪、驱鬼、除病、招魂等。

文化人类学家有一个基本共识:人类文化来源于早期巫文化。商周以前,统治阶级控制了包括祭祀、占卜、医药、诗歌等巫术权力,将所有的知识都垄断了。顾颉刚先生说:“予尝谓科学之发端于迷信,其始巫觋,握知识之权威,任意放言天地鬼神,以博取蚩蚩之信仰,其后接触实际日多,遂多据之以为人民服务。故医学者,所以疗疾也,而始作于巫彭。地理学者,所以认识地形与其生产者也,而集合巫者长期之经历,以成《山海经》,凡山川、矿物、禽兽咸有记载,开科学记载《禹贡》、《水经注》之端。”[4]所有的文化、艺术都是从巫术开始的。

现在的研究成果证明,巫术的作用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沟通人与鬼神,以求福佑并避免灾祸;二是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吉凶祸福;三是治疗疾病,安鬼招魂;四是规整丧葬和祭祀的秩序。当然,还有比如诗(王安石说“诗者,寺人之言也”,诗在古代也应该是巫行业中的一个,但它和国家意识形态有关,与此上四条没牵扯。)关于“巫”的定义,许慎《说文》曰:“巫,祝也。女能视无形,以舞降神者也。”“古者巫咸初作筮,凡巫之属皆从筮。”“筮”,《辞海》解释为“用蓍草占卦。”巫术的产生,是人们在幻想中采取某些方法以影响自然,或影响他人的法术。《礼祀·表记》云:“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占筮活动,是中国古人从泛灵信仰中产生出来的对行巫者超自然力的重要依赖。在他们的意识里,巫师既能借助占筮和鬼神交往,就能影响或控制鬼神。原始时代的人,总是幻想巫术或鬼神能够帮助他们摆脱精神上的冲突,暗助他们与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灾难相对峙,从而实现人生的“顺达”。

巫法请神降灵的方法,主要是祭祀,祭祀的场面无论是官方或民间,也无论规模是大或小,都离不开飨和娱乐。飨,就是以酒食款待神鬼。在飨神的同时,以歌舞娱神也是邀神降临的手段之一。这时,女巫就有了大用场。《说文》曰:“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意思是说:女人能侍候无形的神灵,用歌舞来降神。“巫”的象形,即表示扬起两只衣袖在跳舞。祭祀活动中的鼓舞乐一直延续下来,成为现在关中的社火和陕北的秧歌。我们现在看到的流行于陕北的安塞腰鼓和洛川蹩鼓,固然与当时的战争有关,但说其起源于巫术,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在中国古文化的发展进程里,巫文化始终未受禁制,后来竟堂而皇之地进入王朝的礼典中,成了官巫文化。周代的官制中即出现了巫职,隶于“春官大宗伯”下,有大卜、卜师、龟人、筮氏、占人、占梦等占验吉凶的职位;也有大祝、小祝、丧祝、旬祝、诅祝等祭祀和祝告神鬼的职位,巫术在周王朝典礼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成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虽然战国以降,由于儒家学术的影响以及典章制度的建立,巫术在北方相对萎缩,而在南方大兴。可信巫、崇巫的思想并没有在官方的意识形态中彻底根除。史载汉武帝得病,百巫不治的情况之下,只得请上郡的巫给他在甘泉治好了病。据《史记》和《绥德州志》记载,西汉时武帝久病不愈,于是就相信了巫人,并且治好了病。这一记载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汉武帝得病,上郡的巫特别得到推荐,说明陕北的巫师极负盛名。其二,文中提到的神君,据学者考证应是西王母。《史记》记这位神君所言,“上使人受记,其言名之为画法,其事秘,世莫知”。这里提到的“画法”实际就是民间流行的扶占巫术。说明巫术仪式在当时的陕西民间流传久远且十分普遍。应该说巫术在民间的行动,就从来没有停止过。

渐渐地,鼓,就成了人类源远流长的远古重器、神器。它昭示着力量、稳定、刚毅与正义。矗立于天地间,它那朗朗正气,铿锵之声连绵不绝,成了驱邪扶正的化身,同时也是战争的辅助工具。

[1] 臧振.蒙昧中的智慧——中国巫术[M].华夏出版社,1994年版,5页.

[2] [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张祖建译.结构人类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193页.

[3] 李泽厚.美的历程[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13页.

[4] 陈维辉.中国数学纲要序[M].同济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1页.

[5] 王海珺陕北剪纸美学[M].三秦出版社,2014年版,31-38页.

ABriefAnalysisontheUniqueAestheticOrientationofHuntingDrumsinHuanglongCounty

JiaJun-feng1,WANGHai-jun2

(1.Yanan Branch of Shaanxi TV and Broadcasting University,716000,Yanan; 2.School of Arts,Xi’an Fan Yi University,710105,Xi’an,Shaanxi,China)

Huanglong hunting drum belongs to five drums in north Shaanxi,whose performing form mainly include that the drummer will wear fur,put on mask,guided by dragon flags,tigers,leopards,bears and lions lines separately on both sides.Such drum dancing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drum arts of agricultural culture and also is the original memorial characteristic of forest hunting culture,primitive totem arts and witchcraft art.

Huanglong;hunting drum;aesthetic

2017-7-20

贾军峰(1975-),男,陕西户县人,延安电大讲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

王海珺(1962-),男,陕西延安人,西安翻译学院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学报编辑和文学研究。

J193

A

1674-2885(2017)03-92-05

猜你喜欢
巫术黄龙
等价转化
特约撰稿专家 黄龙光 编审
《讲故事:中国历史上的巫术与替罪》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礼法文化中的“情实”问题及其巫术渊源
黄龙河川道
翁志权 黄龙玉欣赏
黄龙核桃
盐城利民的黄龙梦
神秘的地索拉诺“巫术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