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高级中学 广西 南丹 547200)
高中美术教学指导中,学生美术作品鉴赏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它源自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要求,另一方面,更符合核心素养的教育发展理念。以下本文就结合笔者多年的高中美术教学经验,对高中生美术作品欣赏能力的培养稍作探究,希望可以抛砖引玉。
1.1激发兴趣,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可以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通过感受和欣赏名人作品,陶冶情操,提升美术艺术素养,增添生活情趣,善于发现美和感受生活中的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找寻美好的事物,有利于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1.2培养创新精神。高中是人生中一个特殊的阶段,不但是学习能力强、积累知识的重要时期,也是塑造人格的重要阶段,通过欣赏、学习、创作美术作品,不断提高审美情趣,潜移默化、正向地影响着学生的心性,在不断的美术作品鉴赏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他们的独到见解,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3提升鉴赏能力。众所周知,每幅美术作品都有自己要表达的美之“灵魂”,也同样寄托和蕴含着作者情感的表达,通过欣赏美术作品,无疑是感受美,与作者进行无声的交流,通过不同的作品,使学生开拓了眼界,扩宽美术领域的知识面,通过不同美术作品的比较鉴赏,取众家大师所长,从而提升美术作品鉴赏能力。
1.4提高综合素质。开展美术作品鉴赏活动,可以丰富学习的生活,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高中学生学业较为繁重,通过美术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鉴赏美术作品,在学习累时课下翻阅经典美术作品,可以放松心身,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
2.1正确客观的看待,给予应有的重视。对于高中生来说,面临着考大学的压力,这一阶段,课业多,任务重,时间紧,学生们抓紧一切时间,努力学习,期望学有所成,考上理想的大学。学校抓升学率,从心里不重视美术课,有的学生把美术课当休息课,也有的学生研究重要科目的习题。在学习时间紧时,甚至其他学科老师还会占用美术课,没有给美术课应有的重视,培养学生作品鉴赏能力更无从谈起。因而,应正确地看待,给予应有的重视。
2.1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部分美术老师习惯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以“填鸭的”教学模式将美术理论和绘画技能灌输给学生,在这种方式下,学生很容易产生依赖的心理,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对于美术作品的鉴赏分析,美术老师也往往容易先入为主,使学生头脑中形成对作品的固化思维。因此,我们要努力改变这种教学模式,敢于尝试和实践以一种全新的“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从被动变主动,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师生之间积极主动互动与交流,不再是教师单纯的授课模式,允许并使学生也能对美术作品提出自己的见解。课堂上可以利用头脑风暴法,开展鉴赏讨论会。
2.3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授课多样化。要想让学生喜欢上美术课,教师引导学生一同鉴赏艺术佳作是个很好的传播美术知识技能的方式。随着信息时代飞速的发展,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但能达到预期的授课效果,而且可以开创新颖的教学模式。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多看画作,也可以在概括鉴赏内容的同时,提及一些关于作者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完成画作的,甚至可以穿插一些画家大师的人物生平故事,或在课前准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与画作相关的影视作品。例如,通过PPT,制作动画动漫,以这样的多媒体形式与美术知识技能相结合,教师只有在教学模式上,不断推陈出新,勇于尝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才能使课堂生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不断提长学生的审美情趣,树立学生良好健康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们对美术课及鉴赏作品的兴趣,使他们喜欢上美术鉴赏课。
2.4强调美术佳作的人文主义情怀。在鉴赏一幅作品时,要注意结合艺术与历史文化的关联,还有重视联系现实生活,每幅佳作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完成的,都有着相关的一段历史故事,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创设特定的情境,针对教学教程中的美术作品,可以用与作品相关的历史故事、音乐或其他材料进行教学,让学生们可以感受到其中的审美意境,体悟作品的人文情怀,让他们主动去发现画作中的美,进而联系实际生活,作为一个有心人,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
总而言之,在美术作品鉴赏课的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要勇于尝试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授形式多样化,激发学生对美术鉴赏课的兴趣。与此同时,要注重美术佳作中的人文主义情怀的彰显,让学生在对不同作品比较研究的过程中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力欣赏美术作品,逐渐提高艺术鉴赏的能力,培养良好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最终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