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酉阳县第二中学校 重庆 409800)
前言:随着我国教育发展的不断革新,创新能力已经成为高中教育中的重点培养目标,学生们的逻辑思维的缜密和发散思维的培养都是从创新能力培养上得以发展的,因此在高中化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格外重要。务必结合化学的学科特点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1.1应试教育对学生认知有束缚。应试思想在中国学生的心中早已根深蒂固,这与我国的社会发展状况和学生渴望通过考试来改变自己命运的心态比较相符。但是我国的教育并不是在培养学习的机器,考试之外的学习对于学生一生的成长也至关重要。对于化学学习来说没有重不重点之说,只有学生敢不敢兴趣的区别,因此改变学生的认知习惯、解放学生的思想是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的第一要义。
1.2教师对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度不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始终是离不开教师的关注和支持的。因为本身化学学习就比较散乱和庞杂,教师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就是帮助学生们进行知识体系的梳理,以免因为知识的凌乱而影响学生正常思路的形成。但就是因为教学工作的繁重,教师并不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新思维的出现,当学生们对一些问题提出质疑时,教师总是以影响课堂进度为由进行搪塞,从而影响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1.3创新培养的模式不完善。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而自然科学的共同特点就是严谨和实践,如果没有具备这两个特征,那么即便是在创新的理论也不会被世人所接受,因此对于学生创新模式的建立显得格外重要,只有经得起实践的创新才是真正的创新,需要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给以学生们提供科学的思维空间。
2.1从思想上端正学生们的学习态度。进入高中学习以来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意识都会随之改变。高考虽然是学生们的必经之路,但是却并不是学生们的终极目标[1]。作为比学生们年长许多的教师需要教会学生们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不能以考试来束缚了自己的思想,而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比方说在我的班级上,教师每每谈到哪个知识是考试的重点,学生们就会目不转睛地听讲,但是教师如果说哪个知识是考试不考的,学生们就压根不听,这就是错误的思想观念对学生们的束缚。因此,作为教师除了要告诉学生们重点和难点之外,还需要告诉学生们不同化学知识所起到的不同作用,让学生们可以立体的感知知识学习的主要用处,以帮助学生们在进行知识调动时,可以做到触类旁通,而不是因为它不是考试的重点,因此就一问三不知,从而阻断了知识该拥有的完整体系。
2.2鼓励以问题的探究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传统的课堂讲解中,总是以教师为主体来为学生们进行知识的讲解,在这种学习状态之下,学生们会形成思维的定式,一旦脱离了教师的课堂,学生们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十分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更阻碍着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而如果是以一定的问题来引导学生们的发现和探究,那么学生为了满足自身的好奇心会全方位的投入进行,一定可以从中获得新的感受,这就是一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新方式。作为教师来说,在进行课堂设计之时,完全可以将预习和准备工作来让高中学生来完成[2]。比如可以让学生们独自来进行课本的学习,并用铅笔来圈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通过自主的上网收集或者是与同学交流来将部分问题得到解决,剩余的部分可以在课堂上消化吸收。这样的问题探究方式,给予学生比较开放的学习空间,也许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天马行空、与考试内容毫不相干,但却是一种创新学习的机会,学生有可能从中得到书本上收获不到的新知。
2.3将生活实验带入到高中学习之中。高中化学虽然是一门精密的自然科学,但是并不能说明它“居庙堂之高”不接地气,实际上化学就是从生活实践之中挖掘、总结而来的,并没有什么神秘之处,人们从生活之中发现化学,并利用化学的规律和用途来进行改造,从而又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因此化学本身就与生活有着莫大的联系,需要教师通过生活化的教学,帮助学生们感知化学的奥妙,从而启发学生们的智慧。比如学习《蒸馏与萃取》时,学生并不是太明白蒸馏和萃取的区别[3]。教师不妨让学生们通过简单的生活实例来理解蒸馏和萃取的不同过程,一个可以是制作烧酒的生活实验让学生们感受酒的提炼过程,而另一个是比较流行的中药的萃取,分离出其中有用的成分方便患者的服用,这样两种不同的生活实验,让学生们对这两种化学现象产生比较深刻的理解,从而有助于学生们根据不同的实验方法来对化学进行一定的创新。
结语:高中化学的创新能力培养是建立在正确的学习态度之上的,通过正确的思维方式引导和科学的实验方法来启发学生们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