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抚顺市第十二中学 辽宁 抚顺 113006)
科技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微课程成长提供了沃土。以微课程为代表的混合式学习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内容简练、方法便捷、直观可视的学习新途径,这种学习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刺激学习者各种感官,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在互动学习中既学到新知,又提升学习者文化素养水平。
微课程一经出现,就渗透在诸多领域,特别是各级各类教学之中。但笔者发现在与众多微课程有关的践实中涉及到戏剧却很少。其主要原因是教师和学生对戏剧接触少,其知识仅限于书本,是陌生领域。
那么怎样运用微课程教学呢?下面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戏剧单元为例加以说明。
首先是微课选题。其观点是立足于教学,明确学习目标。这在各类教学中都应普遍受到重视,主要做到三个关注:学生、任务和问题。也就是学生的需要是第一性,有人称之为“刚需”, 明确选题的任务与问题,比如学习戏剧单元时,不能教师想当然来代替学生的需要,首先要考虑学生的第一需要,一般来讲,学生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什么是戏剧(戏曲)?什么是话剧?什么是京剧?它们有什么特点?以上问题都可以做为微课选题的切入点。
其次是微课设计。合理微课设计与选择一个好的主题同样重要,在微课教学中采用了KFC学习模型,即激发、引导、强化。任何学习都要变成是“我要学”,而非“要我学”。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必要的,接下来是怎样引导学生来学,任务或问题要深入浅出,有层次符合学生学习规律,跳起来摘果子,既有学习的付出,又有学习的成果,最后加之以强化练习。也就是说微课设计一要精要,二要好懂,三要有用。比如《雷雨》中舞台说明中提到的“洋火”。针对此可以设三个问题:什么是洋火?在此有何用意?是否可以反复出现?
再次是微课程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先看导入。微课导入功能是强大的。课堂好坏,导入很重要。有人把课堂导入看成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好的导入会给学生打开一扇窗。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教师要设法让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内心状态,否则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使那些原本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更大的疲劳。因此说导入的关键在“巧”,在“活”。
一般来说,导入型微课要抓住三个特点:趣味性、针对性,实效性。如戏剧单元中《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三篇文章,有两个是以名字为题目,据此可以在单元总起时设计一个问题型微课。而在学习《雷雨》时,可以设计任务型微课,以雷雨交加的图景入题创设情境,身边发生的不陌生的事物有时可以引起学生的新鲜感,再直接针对雷雨画面定格分析,剧中几次出现雷雨?剧本是如何通过雷雨把各部分联系在一起的?本文为何以雷雨为题,目的何在?“雷雨”有何深意?问题由表及里,把学生带入到对文本内涵的思考里面去。再如《哈姆莱特》,以“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莱特”为引子导入,创设一个情境,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探究这句话的含义,“哈姆莱特”在莎翁笔下是怎样一个人?当然实际效果还需检验。
还有一种导入,叫做知识导入微课,它除关注针对性和实效性之外,更应关注趣味性。如《窦娥冤》,由于学生对古典戏曲知之甚少,即使我们大部教师也是如此,包括称之为国粹的“京剧”,以及地方剧种等。要想调动学生的兴趣,积极投入到戏剧学习中来,确实很难。针对这样情况我们就要借助微课的力量,发挥微课的作用。我们可以借助网络资源简要概括戏剧的种类、行当、服饰,典型人物等,如果能录制一段自己的唱段那就更完美了。最好是后面加录一小段关于戏剧知识方面的练习,让学生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当然设计导入型微课时不限于一类,可多种方法综合使用,目标是一致的,争取实现其实效性。
再看课堂上,在课堂中使用微课也是很有必要的,但前提是必要合理而实效。在戏剧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抓住戏剧的基本要素。戏剧的矛盾冲突和语言就是其两个基本要素。剧本中经常出现一些程式化动作,这就需要我们多关注舞台说明。除此更应关注戏剧语言,尤其是现代话剧。潜台词很多,如《雷雨》中的谐音现象,“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可以借此利用问题型微课加以解说深化,什么是谐音?谐音有哪几种情况?什么情况下运用谐音这种手法?再如文中破折号的作用。
课后利用微课更能体现其价值。戏剧部分知识点多,课上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利用课后时间来完成,比如“中国古典十大悲剧”、“《雷雨》中人物关系”、关汉卿、莎翁和曹禺三人比较,戏剧中脸谱与人物关联,戏剧的发展史。以上都可以设计成知识型微课,只要设计合理,都会产生实效性的。
微课程在语文教学尤其是在戏剧教学中,得以运用,一定要注重使用的情境,这也是我们教师需要注意的问题,还有使用的契机。虽然说我们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来指导帮助学生学习,但这种碎片化的学习方式也要符合学生学习规律和兴趣,不能强制,否则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