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华
(上海电机学院体育教学部 上海 浦东 201306)
影响大、中、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因素探讨
□金玉华
(上海电机学院体育教学部 上海 浦东 201306)
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因循渐进的过程,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应该从小抓起,形成小、中、大学完整的教学体系。我国现有的教学体系各自成块,没有连贯性和一致性,因此如何完善教学体系,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并树立终身体育思想是全社会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大、中、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一体化视角出发,深入分析现有学校教学体系中存在的不利因素,为逐步养成大、中、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提供理论分析。
体育锻炼;习惯;终身体育
1985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央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的决定》。在《决定》中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目标:提高全民素质。但直至今天,素质教育的效果仍然未能真正体现,愈演愈烈的择校热、升学热等现实问题制约了素质教育推进的步伐,无论是学校、家庭都由于偏应试的评价选拔制度而不得不让学生埋头苦读。面临巨大升学压力的中小学生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每天锻炼一小时”不能落在实处,除了体育课外,中小学生没有时间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更多地是应对沉重的学业;对于大学生而言,由于在中小学时缺乏体育锻炼的习惯,踏入学业相对轻松的大学校园后也存在不知如何进行体育锻炼的尴尬局面,养成体育锻炼习惯也就无从谈起。
1.2.1 体育师资水平。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在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过程中至关重要。各学习阶段的师资数量和学历结构呈现金字塔形分布,中小学阶段是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但这一阶段的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更由于追求升学率的客观因素,学校和体育教师都对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视度明显不够,在教学中往往出现重技能、轻效能的状况,对如何培养体育锻炼意识和如何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缺乏必要的引导和传授,导致学生难以养成体育锻炼习惯。
1.2.2 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内容的优劣是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前提。前体卫艺司司长杨贵仁曾经指出:我们国家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大、中、小学的课程相互脱节的问题,学校十几年的体育教育教学并未根据学生在不同时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征和其他规律进行整体研究,大、中、小三个阶段的体育教学内容出现低层次的重复。教学内容的重复性、竞技性,以及根据考核内容进行教学的功利性因素导致教学内容枯燥,缺乏新意;此外,在理论知识的传授方面偏重于技能知识的传授,缺少对体育锻炼知识、方法、手段的传授,不能使学生科学有效地进行自我锻炼的指导。
1.2.3 场地器材设施。学校体育设施是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物质条件基础。体育场馆设施的缺乏一直是困扰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个矛盾在中小学尤为突出。很多中小学由于占地面积有限以及体育经费不足的原因,只能利用有限的场地进行分批次的使用场地,轮流锻炼,体育场地器材的不足限制了学生参加课外锻炼的积极性。相比之下,大学的场地器材设施条件稍有好转,但近几年高校的扩招政策也使部分高校出现场地器材资源紧张问题,同样制约了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体育评价是对学生体育学习状况的评定。现有的体育教学评价多以单一性和绝对性的课内评价为主,不同程度的个体按照同一标准去衡量,只是考虑了共性与一般趋势,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终结性评价方式,使很多学生无视过程的学习,也同时打击了一些自身素质条件较差的学生。此外,大、中、小学的评价各自成块,形成的评价存在片面性,缺乏整体和连贯性,不利于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持续发展。
影响大、中、小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因素不仅在于学生自身对体育锻炼意识的认识,更在于外部条件的创设。只要有利于学生身体发展的教育理论支持,有成熟的教学资源配套,有合理的评价体系支撑,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也就能持续、稳定地养成。
[1]宋逸,张芯,等.2010年全国中小学体育锻炼行为现状及原因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6:347-354.
[2]杨献南,鹿志海,等.习惯教育视野下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机制与策略研究 [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6.2:80-85.
[3]王茂利.大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问题与对策[J].体育世界(学术),2016.8:163-164.
1004-7026(2017)21-0111-01
G633.96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21.082
许 英(1979.11-),女,江苏苏州,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企业管理硕士,研究方向:物流管理,经济贸易。
张漠林(1997.4-),男,江苏苏州,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张 修(1997.2-),男,江苏苏州,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物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