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有媒体舆情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策略分析

2017-04-14 02:37夏顺辉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舆情个体思政

夏顺辉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永州 425000)

共有媒体舆情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策略分析

夏顺辉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永州 425000)

以高校思政教育为主题,探讨共有媒体舆情下高校思政教育遇到的挑战与促进策略。首先通过对共有媒体舆情的特征进行了简要叙述,分析其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产生的影响,从情感异化,不利于学生成长;脱离思政主流,思想偏向非主流;个体意识强化下导向物质-享乐主义三个比较突出问题及相关原因。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共有媒体舆情;高校;思政教育;策略

一、共有媒体舆情对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共有媒体的出现转变了人类的沟通交流方式、改变了舆情形式,对传播方式产生了极大便利。在这种状况下,大学生用户由受众转变为参与者,成为主动的创造者。从传播模式方面上形成了自上而下的舆情传播模式,既能够实现参与与分享,也可以将所有智能集中到数据平台;并通过共有媒体的中间通道,实现个体舆情的“话语权”转移,克服一直以来由精英权威控制舆情的单向主导。

共有媒体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能够使个体-团体实现互动,也能够将社会所有资源进行有利整合;现阶段共有媒体已经为社会个体提供了一个“才华至上”的显露舞台。同时,共有媒体提供的新变革为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极大挑战,也为思政教育工作发生转变提供了新契机。具体来看,通过共有媒体舆情可以拓展、延伸高校思政教育,为其提供新路径。

二、共有媒体舆情对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对于学生而言,社会化的共有媒体舆情易分散其学习注意力,令其参与到非主流的潮流运动之中,或者使其对社会产生不良印象;并在这种现象影响下,逐渐养成与思政教育思想价值脱离,甚至相反的思想倾向。

(一)导致情感异化,影响学生成长

共有媒体的最大特点就是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这种持续性的信息流冲击,会令大学生产生一种面对共有媒体舆情的冷漠情绪;在这种冲击及影响之下,对思政教育工作产生同样的淡漠。从原因看,主要是在共有媒体舆情的参与中,使大学生出现了情感异化现象。碎片化的信息流,除了量之外,最大的缺陷即是缺少内涵,没有足够的延伸与知性分析,因而,会使学生走向偏激式的观点诱导;或者使学生在参与中逐渐养成碎片化的思维,只提供观点,不提供论据进行论证分析等;从而造成思想的“平庸化”。这种频繁、快速、个体绝对自由化的共有媒体环境,令使学生的闲暇被浪费到无聊的舆情互动之内,从而减少学习时间;并在习惯性的行为化模式中,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严重者会使学生去盲目模仿一些社会化的恶搞行为,引发热点,或通过与直接主播进行互动而浪费金钱,沉溺其中难以自拔,致使学业荒废等。

(二)脱离思政教育主流,走向其反面

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正在形成时期,人格处于塑型阶段,易于摇摆或容易发生思想偏向。在共有媒体舆情下,大学生在情感异化、自我迷失的同时,往往会使个体发展发生极大变化。比如,虚拟互动使其难以融入到现实生活、学习之中;并在虚拟情感的满足,或间断性走向心灵空虚,或持续生发生内心膨胀;在这两种不良的心理状况内趋向理性丧失。另外,随着学生参与频率的增加、行为习惯的养成;就会作为一个“审判者”的形象出现在共有媒体平台之上,进行道德批判、非自我的随意谩骂或攻击,形成“无法无天”的唯我独尊心理。这种“网络暴力现象”的行为,本身就属于思政教育工作的反面,这种行为方式既是社会个体的缺位,也是心理失衡的重要表现。目前《网络犯罪调查》中就将这种“网络暴力现象”称为犯罪行为;因为它会在群体对个体的肆意攻击下,给其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与人格压迫,致使其产生非正常化的发展,激起其犯罪行为。

(三)个体意识强化,倾向物质享乐

共有媒体舆情下学生能够通过用户身份掌握自主权,并在这种自主性的行为参与中,强化个体的自我意识。但通过研究发现,在共有媒体舆情之下,一切都会导向“金钱至上”,并在这种单一化的追求之上转向一种物质-享乐主义;致使其在心理上形成一种马克思·韦伯所说的 “世界不再令人着迷”的思潮。同时,通过这种物质-享乐主义观念的固定化,逐步导向与人性的分离;进一步使学生个体的自我意识中心转向不良的发展路径,从而制约其单一个体向社会个体的公共属性发展。对于这种走向单一化的物质-享乐主义及相关行为;必要通过思政教育进行牵引、疏导,为学生提供正确的社会观、价值观、人生观,并对其行为加以训导。

三、思政教育推进策略

(一)强调思政教育的情感性

我国教育体系中缺乏情感教育,导致学生待人接物比较冷漠,针对情感异化的情况,必要增加情感教育,正确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增加日常生活化的主题,比如将家庭、朋友、师生等不同类型的关系进行解读,将一些著名人物的事迹融入到情感教育中,满足学生对于不同情感的需求;再如在实践思政教育工作时,融入亲情、友情、爱情的专题解析,诸如马克思与恩格思的终生友情、革命时代的生死战友情,以及《爱情论》(司汤达)中的一些思想。最好是借助思政教育工作的哲学属性,引入《伦理学》(斯宾洛莎)教学,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培育。从实践层面看,可以借助现阶段学生喜爱的微信朋友圈、QQ平台,建立班级群、校园网,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针对学生的情感问题对他们进行疏导、心理问题答疑解惑等;通过共有媒体可以在课堂、课外,随时随地在任意时间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习惯。另外,针对碎片化资源造成学生情感异化的问题,需要组织学生参与到情感讨论与学习中,并在这种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知性解读能力;从而在感性的情感培养、知性的逻辑训练、理性的教学引导之间构建起一个黑格尔式的“感性、知性、理性”培养阶梯系列,循序渐进式的完成对学生的智能教育。

(二)增强思政教育的时代性

当前学生的非自我化正在发生;而且出现了思想碎片化、淡漠化,情感冷漠的情况,并在诸种非健康情绪下发生了非主流、脱离思政主流的现象。因此,非常有必要对思政教育教学进行推陈出新,提高思政教育水平。比如借助共有媒体的工具功能与价值,运用当前政府正在推行的“互联网+”的思维,实施思政教育教学工作的信息化。一方面,可以通过微课堂、翻转课堂、情感教学等增加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时性、具象性;另一方面,应该将当前政府政策、社会发展中的民生问题与就业问题等与思政教育结合在一起,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时性、有效性;以此促进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并在学习中领会到党的教育方针及国家政策。帮助学生认识群众-党、社会-政府、个体-团体之间的关系,并能在“大我”、“小我”之间实现正确区分。另外,思政教育水平的提升还应该贯彻到学生日常生活、教学活动中;例如通过组织学生下社区活动,增加学生对于社会实践的理解,加强学生对理论与实践之间关系的理解。再如通过情景设置,让学生通过思政课相关主题进行探讨、辩论、演讲等,帮助学生认识思想教育的重要性,通过丰富教学活动、学习实践,替代共有媒体舆情所产生的资源浪费。通过将课程内容、共有媒体中的热点事件、人物等进行专题化的案例解析,并利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学生分组或独立完成此类案例的制作,把学生的参与对接、融入到实际的思政教育教学活动。

(三)突出思政教育的社会性

现在高校大学生的自主性普遍体现在个体化原理层面,主要表现为自我中心主义、物质-享乐主义。然而,由于个体化原理建立在自我意识之上,而这种自我意识需要在主体-客体统一体中才能发挥效力。因此,应该将马克思主义中的“公”与“私”平移到“客”与“主”的关系原理中;从而提出具体实践的指导思想,并在这种思想指导之下,逐步使学生认识到在共有媒体平台中的“社会化个体”身份,将这种行为参与式的社会个体身份与自我单一的个体身份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其中的差异。而且,有必要说明社会个体-社会责任-公共属性之间的关系,为学生这种行为参与中的社会个体身份赋予社会公共职责意识。另外,应该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层面,柔性植入我党、政府的思想方针;将意识形态方面的主要构成要素进行显著性强化;提高学生的爱国意识、护家意识,并从中领略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在现代中国的实践效用。

结束语

共有媒体舆情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既遇到了机遇,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在现阶段实践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时,能够对共有媒体的工具属性进行挖掘,结合“互联网+”的思维,实施一些有效的新教育模式开发;同时,应该分析思政教育工作的全面性,将这种基于共有媒体的影响纳入到思政教育工作之中,并融入到当前的教育实践。另一方面,在应对这种自由思想冲击时,必须理性疏导,采用柔性管理措施,切忌通过“一刀切”,使“言论引导”变转为一种“思想钳制”,激起学生的反感与对抗。

[1]董文波.自媒体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及维稳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普教版),2015,(3):79-80.

[2]黄永斌.自媒体发展对高校思政工作者的挑战及其应对分析[J].昌吉学院学报,2013,(4):65-68.

[3]吴婷.基于角色引导的大学生网络舆情治理与思政教育协同模式研究[J].高教探索,2014,(6):181-185.

[4]李桦.移动自媒体时代视点下的高校舆情疏导策略——基于微信平台"微出版"功能的应用[J].出版广角,2015,(13):86-87.

G641

A

1009-8534(2017)05-0141-02

夏顺辉,政工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宣教传媒创新、高校舆情监管。

责任编辑:刘 芳

审 稿 人:陈云玲

猜你喜欢
舆情个体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舆情
舆情
舆情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