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凤
(黎明职业大学 福建·泉州 362000)
生态学视角下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体系探析
陈 凤
(黎明职业大学 福建·泉州 362000)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现象屡见不鲜,加强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刻不容缓,而从生态学视角来探析就业诚信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诚信问题主要表现的基础上,从生态学四要素角度对产生就业诚信问题的缘由进行剖析,并依据生态学的整体性、持续性和开放性原则,探索构建全员化、全程化、全方位的就业诚信教育体系。
生态学;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
诚信,是中华民族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重要表征。然而近年来,随着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现象屡见不鲜,对个人、高校以及用人单位都产生不良影响,扰乱社会就业秩序,因此加强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工作刻不容缓。与自然生态系统类似,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也是一个动态系统,因此从生态学视角剖析就业诚信问题的缘由,根据生态学的相关原理探讨就业诚信教育的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简历是沟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桥梁,是毕业生得到一份工作的敲门砖,简历的“好坏”关系到能否得到进一步被了解的机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有的大学生大学期间不钻研学术,也不参与任何学生组织,上课之余玩游戏、看小说、睡觉,到了毕业季,看到周边同学的简历充实而又富有竞争力,就给自己“一穷二白”的简历加以“润色”,编造学生社团或学生干部工作经历,虚构获表彰情况,甚至篡改学习成绩、伪造各类证书,以期通过简历筛选,得到面试机会。
面试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进行考察的重要途径,是了解毕业生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的关键步骤,但由于时间、场地所限,无法全面、细致地考察面试者,部分毕业生为了加大被录取的几率,不懂装懂,尽其所能夸大甚至捏造自己的某些能力,以迎合职位的需求,从而获得单位的青睐,成功进入该单位。而正式上岗后,才发现人岗极度不匹配,不仅自己无法适应、胜任,也给用人单位增加无谓的负担。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逐年攀升,就业市场总体仍是“供过于求”的状态,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几乎每年都成了“史上最难就业季”。面对整体严峻的就业大环境,毕业生大都比较急躁,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遇到愿意接收的公司,就迫不及待地签订就业协议;同时又“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签约后仍在“广撒网”,遇到条件、待遇更好的单位,就单方面随意违约。还存在部分毕业生在升学或就业的抉择间摇摆不定,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后又选择升学,随意毁约。
与自然生态系统类似,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也是一个动态系统,由主体、客体、介体、环体四个要素组成。导致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的原因也可从这四要素来具体分析。
作为就业诚信教育系统主体的教育者包括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这些一线教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对大学生的影响直接而又深刻,但他们在就业诚信教育这领域做得远远不够:一方面,专业教师将教育的重心放在知识的传授以及专业技能的培养,辅导员等则更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和综合素质养成,对诚信教育尤其是就业诚信教育缺乏系统的指导;另一方面,社会上频频出现的高校教师剽窃、抄袭他人学术成果等学术不端行为,也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诚信思想,从而加深大学生的就业诚信危机。
高校大学生作为就业诚信教育的客体,其自身的诚信素质不高,是导致就业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诚信是一种道德品质,属于主观范畴,在诚信面前,更多的需要我们的主动作为。然而部分高校毕业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成熟,责任意识淡薄,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中诚信观念差,以自我为中心,经常为了自身利益弃诚信于不顾,并且由于仍存于校园内相对单纯的环境中,对不守信用所产生的后果还没有深刻体会,因此导致毕业时就业诚信缺失也是必然。
就业诚信教育的介体主要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大多数高校的就业诚信教育内容空洞,甚至缺乏相应的就业诚信教育。很多高校都设置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从新生入学后到毕业前夕,对学生进行了全程化就业指导教学,但其中章节很少涉及到就业诚信教育,因此毕业生在面临就业诚信问题时,潜意识里并不认为其行为是不道德行为。近年来,有部分高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加入了就业诚信教育内容,但教育方式方法不当,形式单调,灌输大于引导,理论重于实践,止步于课堂教学的层面上,难以取得实效。此外,有些高校盲目追求就业率,对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行为睁只眼闭只眼,导致毕业生认为就业诚信缺失的成本太低,诚信教育知行脱节,起不到警示作用,更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不诚信行为。
就业诚信教育的环体主要指家庭教育观念、学校氛围以及社会大环境。
社会大环境对于大学生群体诚信意识的影响广泛而又深远。近些年,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社会上各种不诚信现象层出不穷,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诚信缺失现象,如不断落马的“大老虎”、各类假冒伪劣产品、盗版剽窃行为等,对处于人生关键期的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起到了不良的示范。
家庭教育观念对孩子的思想意识形成有着主导作用。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不诚信行为或错误的价值取向,对孩子的诚信意识和诚信行为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特别对于孩子的就业问题,父母们往往关注的是最后的结果,对于过程中的某些失信现象,往往不以为意,更甚者支持或是怂恿孩子“失信”,以获得相对更好或更有利的职位。
学校氛围对大学生群体诚信意识的影响最为直接。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其传达出来的对诚信的推崇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三观”的形成。部分高校为了追求高就业率,对大学生的上述就业失信行为睁只眼闭只眼,很大程度上纵容了大学生的不诚信行为。同时,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其本身存在的学术不端等行为更是彻底毁坏学校的诚信氛围。
主体行为缺失、客体修养欠缺、介体方式不当、环体影响不良,四个要素环环相扣,相互作用,直接造成高校就业诚信缺失形势的日益严峻,因此做好大学生群体的就业诚信教育工作,应该从“生态学”视角做好相关联的每一部分,以期实现就业诚信教育体系的优化。
作为一个多元元素构成的复杂整体,生态系统其所有成员是相互关联彼此依赖的。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各种教育要素的整体互动,以构建全员化的就业诚信教育体系。
就业情况是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体现,目前,大多高校都能做到就业工作的全员化,相反对就业诚信教育的全员化程度却相差甚远。对学生进行就业诚信教育,绝不仅仅是辅导员或班主任的任务,而是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职责,专业课教师更应参与其中。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日常课堂以及其他专业实训,有意识地进行就业诚信教育,使诚信就业观念根植于学生的潜意识中,这样的就业诚信教育才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学生的接受度也大大提高。将诚信教育渗透到专业学习的全过程,看似没有专门设置诚信教育课程,但诚信教育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就业诚信教育的效果必然有目共睹。
生态系统中,物种的长期生存取决于资源的充足和持续供应,大学生诚信就业品格的养成也是持续发展、变化的过程,仅仅通过一次或几次的指导教育,其诚信品行不可能发生全面或根本性转变。因此,对于高校而言,要把就业诚信教育贯穿整个大学学习生涯,纳入学生的入学教育、专业教育、思政教育、职业规划教育、就业教育、实习实践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渗透到教学、生活、管理等各个环节,使学生从迈入大学就认识到学习成绩、实践经历、专业等级证书、荣誉证书等在求职中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有的放矢,不断磨练自己,用真材实料充实个人简历,提高综合素质,促进诚信就业。
生态世界观认为,任何系统必须具有开放性,只有通过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不断交流,系统才可能保持生机与活力。在当前社会环境中,大学生的诚信意识绝不只是一个因素影响与作用的结果,大学生的就业诚信教育无疑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校内外协同一致,鼎力配合,形成以社会德育为依托,家庭德育为基础,学校德育为主导的全方位的育人体系。
打造诚信的社会大环境。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很大程度上助长了大学生就业诚信的缺失,因此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诚信水平,需要全力构建一个诚信的社会大环境。构建诚信体系不能仅局限于道德层面,还应上升到经济和法律层面上。
构建家庭诚信教育体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塑造孩子品格的第一场所。父母及其他长辈,应树立诚信榜样,言传身教,以实际行动教导孩子诚信的重要性,同时,作为家长,应配合学校和社会,积极引导大学生诚信就业。
完善高校就业诚信教育体系。高校对于大学生就业诚信的影响最为显著,除了上文提到的全员化和全程化的育人体系,还应积极营造诚信的校园文化氛围、适当建立学生诚信档案、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优化就业服务工作等,充分发挥高校的主导作用。
总之,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通力合作,营造良好的诚信就业氛围,要求学生、学校、用人单位协同配合、共同努力,全面提高个人的就业能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实现诚信就业。
[1]何小春.生态学视角下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系统构架[J].广西社会科学,2009(7):100-103.
[2]候彩云.大学生就业中的诚信教育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153.
[3]梅茹.论大学生“生态化”诚信系统的构建[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5(3):12-15.
[4]刘贵华,朱小蔓.试论生态学对于教育研究的适切性[J].教育研究,2007(7):3-7.
[5]付光,谢洁.校企合作机制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诚信教育探析[J].广西教育,2015(27):41-42.
G647.38
A
1009-8534(2017)05-0114-02
陈凤,黎明职业大学助教,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徐向阳
审 稿 人:陈东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