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层次专业衔接的探究

2017-04-14 02:37黄桂美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应用型课程体系设置

黄桂美

(1安徽宿州工业学校 安徽·宿州 234000;2浙江工业大学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浙江·杭州 310023)

关于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层次专业衔接的探究

黄桂美1,2

(1安徽宿州工业学校 安徽·宿州 234000;2浙江工业大学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浙江·杭州 310023)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但是职业教育的发展依然存在种种问题。现从中、高职、应用型本科层次专业如何衔接方面做了一些思考及探究:首先,认识到中、高职、应用型本科层次专业的衔接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次,探究了在衔接过程中所面临的三个方面问题:缺乏完善而科学的课程体系;以校企合作等多种办学模式为主的产教融合的实践模式对中、高职 、本科专业层次的衔接所带来的部分影响,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这些突出的问题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议和措施。通过这些思考及探究,希望更好地做好中、高职及应用型本科层次的专业衔接工作,促进我国的职业教育,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高技能人才;问题;建议、措施;衔接;终身教育

我国的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尽管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但是职业教育的发展依然存在种种问题。现就关于中、高职、应用型本科层次专业如何衔接的问题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的衔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变,特别是从劳动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的转变,各行各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大幅提升,教育面临着必须培养出一大批技术能力强且能快速适应经济发展的人才,以适应整体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在世界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也陆续出台。2014年以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等部门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对新一轮职业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及实行方法做出了规划,重新设计了我国职业教育未来六年的整体体系。习近平主席曾为2014年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工作会议做出指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所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同样也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阶段。

教育一般是指着眼于人的素质、能力或劳动技能的继承和提高而进行的知识、思维等传递和创新活动。职业教育同样也担当着教育的这些功能。职业教育主要就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的训练。而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地发展,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是劳动密集型和高科技知识密集并存,既需要大量熟练的技术工人、技术人员,也需要高级技术人才。随着社会对劳动力层次的需求越来越高,就要求通过中、高职、应用型本科层次专业的协调衔接,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也就是说做好这三者的专业衔接问题是人才培养、教育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在中、高职、应用型本科层次专业衔接方面还存在一系列问题。

二、中、高职、应用型本科层次专业衔接方面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一)缺乏完善而科学的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脱节。

根据《职业教育法》,中、高职、应用型本科教育应该分属于职业教育的不同层次,专业课和实操课的培养应该遵循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设置的教学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实行更好地衔接。但在现实中,中、高职、应用型本科却缺乏与之相应的有效的沟通,也没有重点考虑它们之间的递进关系,没有制定统一的中、高职、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与不同层次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导致中、高职、应用型本科课程衔接不畅,造成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不利于教学过程中高质量人才的培养。

2.专业课设置中内容有重复之处。

中、高职、应用型本科院校各自构建课程体系,确定课程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安排上彼此缺乏沟通,造成了在某些专业课程内容上的重复。我不止一次地听到考上专科或本科的学生抱怨,上大学期间的课程包括理论课和实操课与中职所学有重叠之处。例如:机电专业的课程:中职有机械制图、机电安装、焊接等实操课和理论课,上了大学,还有这些课并且要求变化不大;财会专业的课程:基础会计、统计学、会计电算化等,到了高职、本科院校还会设有基础会计等课程,特别是高职院校。这样不仅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也造成了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而且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3.中、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衔接不充分。具体体现为:

(1)目前中职、高职、本科在专业匹配上还不充分。例如:中职工美专业的学生在参加对口高考时就没有所对应的专业,只能参加普通高考。而要想参加对口高考就必须改学其它专业。还有部分的专业不能参加升学考试。例如:模具专业、汽修专业等,没有相应的专业与之对应,即使学生有升学愿望也无法实现,路径堵死了。所以有部分学生一开始上中职就有升学愿望的必须在中职专业选择时,必须选择好可以升学的专业。

(2)应用型本科院校数量少,专业设置少,专业选择面不多。并且在选择时选择的机会、几率小,缺乏灵活性与选拔力,往往是一考定终身。

例如:安徽省在以往的对口高考时和普通高考一样,考试成绩出来后报考院校。对学生来讲,通过填报志愿相对多一些选择的余地。而近几年,虽然名额增加了,但是学生报考的机会也少了。尽管学生可以有选择学校的权利,但考试时只能报一所学校参加考试,从高分到低分,依次录取。如果报考的学校没有被录取,也就没有机会录取了。在2016年的对口高考中,我校有三位同学面临这样的状况,仅以一分之差(但相对于未报考的其它学校,却超出了几十分)没被录取。

(3)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过程、评价等方面缺乏衔接,缺乏人才分段培养标准。本科及高职等院校,没有设置针对对口入学的中职毕业生编制专门的人才培养标准。由于中职学生入学时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但文化课基础薄弱,接受新的知识方面的能力相对于普考的学生较弱,所以学生的学习压力大。针对中职学生在专业课与技能课中有一定的基础的情况,制定相应的专业课程,并加强文化课设置和学习。要有一套针对对口升学的评价、培养体制,使升入高职及本科后的中职生不要产生厌学情绪,影响了学习热情。

总之,缺乏一套科学而完整的课程体系,造成了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衔接不畅,也极大地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以校企合作、校中厂等多种办学模式为主的产教融合的实践模式对中、高职、本科专业层次的衔接所带来的部分负面影响。

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层次专业设置方面没有以学生的职业生涯目标而进行整体设计,所以校企合作中也没有突出这些特点而仅仅停留在表面形式上,最后又影响了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层次专业的设置方面衔接出现了问题。

无论哪个层次的学生,他们到企业实践的过程中,企业很难让学生从事核心职位的实习学习,更多的是打打杂、帮帮忙、参观学习。或者企业出于利益考虑,把实习学生当做社会就业者,而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还有一些院校的校中厂,也都是企业中一些淘汰的部门或已经淘汰的行业让学生顶岗实习,学生学不到前沿的知识与技能,也失去了实习学习的热情、兴趣,甚至不分专业轮流顶岗实习。当然学生实习要从最基层开始做起,但是整个实习过程要体现出有层次性、阶段性,使学生补差补缺,意识到不足,而学会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但是目前的绝大多数校企合作还停留在形式或制度上的浅层次的合作,没有深入合作下去,也不可能真正反馈给中、高职及应用型本科院校真实的专业需求方面的信息,最终影响中、高职及应用型本科层次专业的设置及衔接。

所以校企合作等模式如果不能深入下去,也仅仅是形式上的热热闹闹,也不能更好地为教育服务,以实现中、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设置上的有效衔接,甚至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例如新的“读书无用论”的兴起等等。

(三)在中、高职及应用型本科层次专业设置衔接过程中,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新加坡职业学校的专业理论和实践课教师,基本上是“双师型”教师,他们不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的毕业生,而是必须有在工厂三年工作经历的技师、工程师。所以,他们既能上理论课又会上操作课。所以鉴于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又直接影响着中、高职、应用型本科层次专业设置的衔接。

1.我国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比较低,还不能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相当多的专业课教师还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面。这种现象在中、高职及应用型本科院校都存在。这会影响到中、高职、本科层次专业设置衔接的梯度上区别不大,也最终影响了中、高职、本科层次在学生的职业能力上培养衔接的水平上差异不明显。

职业院校大部分教师是从本科院校毕业的,头脑里有学科体系的烙印,虽然经过后续的培训与学习,对职业教育的本质、培养目标等理念的掌握逐渐在提高。但对于工学结合课程的实施,还有很多不适应之处。主要表现在教师本身动手能力不高,对行业企业最新生产工艺操作方法不熟悉,对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组织方式不熟练等。现实中教师普遍缺少进入企业或生产单位接受职业培训的机会,来自生产一线企业的技师和高级工则难以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和教师编制,从而造成了师资队伍建设的严重不足及职业水平难以提高,最终对中、高职及本科层次专业衔接带来影响。

2.中、高职及应用型本科层次在专业设置的衔接过程中都曾遇到过大量的外聘的专业课教师,而外聘教师的职业水平及能力、综合素质也影响着中高职及本科层次专业设置的衔接。

对于中、高职和应用型本科院校都面临着专业技术教师的聘用问题,外聘教师往往只重视进行技能教育而忽略了对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的教育,这同样也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中、高职及应用型本科层次的学校,针对不同的专业、不同层次的学校应聘用不同等次及水平的教师,并且坚持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即坚持聘用高水平、高技术、高素质的专业人员,否则就会影响到中、高职的本科层次专业衔接的规范化、专业化。

总之,我国的职业教育中存在的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同样也最终影响了中、高职及应用型本科专业设置的衔接。

三、 结合以上突出的问题,为更好地解决中、高职及应用型本科层次专业设置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下列建议和措施:

(一)建立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

2014年国家提出了加快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政策,计划“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更加清晰,顺应国家产业升级转型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首次提出了“系统培养、多样成才”的发展原则,并对其具体路径、方式作出了一系列的规定,也就是构建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逐步构建中、高职、高职与本科的互通“桥梁”。也可以更好地实现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层次专业设置的衔接问题。为了构建好这座桥梁,首先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

1.应该围绕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接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明确各自的教学重点、难点,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推进专业课程体系与教材的有机衔接。

中职教育以培养技能型的操作工为主,侧重于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所培养的技能具有从事特定职业所必须的基础性与单一性的特点。所以中职教育的课程设置是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并不刻意追求知识的系统性、结构性以及专业的体系性。高职及应用型本科的教育以培养技术性强的岗位为主,课程设置是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在中职操作技能培养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体现专业的技术属性,即既注重实际操作,又有创新的能力,具备专业化、工业化、标准化、信息化等生产实践的技能。所以高职及本科课程相比中职,更重视专业体系和知识结构,更加关注学生的专业素养,即不仅会“应用”,而且”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也就是说通过高职及应用型本科的学习,学生的专业技术与实践技能水平提高到一定的水平。

中、高职及应用型本科层次专业设置的衔接问题的核心,就是课程体系的衔接。三者的课程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衔接,相互分工又不重复浪费的一种有机结合。所以专业课程的设置衔接应按照职业能力要求进行课程重组、整体设计、统筹安排、分阶段实施,充分发挥各自的教学资源与办学优势,以保证每个学生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目标下,课程学习的科学性、合理性、体现系统性、递进性。

2.拓宽中高职本科专业衔接的报考所对应的专业领域。

针对目前中、高职及应用型本科在专业匹配上的不充分现象或过窄报考的对应专业领域,可以通过统筹安排,利用“3+2”模式和“3+4”模式,经过资格考核,实现中、高职及本科院校专业上的协调衔接,满足学生的升学愿望。也可以突破地域限制,使更多的高职本科院校参与进来,选拔到更多优秀的学生进入学习。

3.在课程体系的完善过程中,中、高职及本科层次专业设置衔接中也要形成相互衔接的多元评价机制。

坚持以能力为核心,以职业资格标准为纽带,促进中等和高等本科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有效衔接,推行“双证书”制度,使中、高职本科学生技能水平评价互通互认,并吸收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从而形成相互衔接的多元评价机制。这些措施的保障也会提高中、高职及本科层次的专业设置的衔接。

4.在中高职及本科专业设置衔接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

尽管职业学校教育是以抓技能作为主为工作的重点,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对文化知识、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一个人一生不可能只从事一种职业,而是要掌握几种技能,要不断的学习新技能。而学习新技能,就要继续学习。而继续学习,就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做基础。所以职业教育不仅仅培养高新技术人才,而且还要培养高素养人才。所以我们应该立足长远,使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有稳定的根基,有足够发展的后劲。因此,在中、高职及应用型本科层次专业衔接方面,课程设置时也不能忽略文化课的设置,忽略了文化课的教育课程体系也是不完善和不科学的。

(二)针对以校企合作等形式的产教融合的实践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要进一步解决,形成良好完善的健全体系。使产教融合的模式的再实践与中、高职及应用型本科专业设置衔接方面,实现互相的深入参与,及时沟通交流,以避免负面的不良影响。

1.发挥政府积极主导的作用。

政府的主导作用,不仅仅表现在出台一系列的政府政策,更要贯彻落实到实处。包括中、高职及本科层次专业设置衔接问题,并强调规定各个不同的培养阶段、培养的重点、难点、培养目标应达到的理论与专业的水平。例如:政府可以利用公权力建立完善的专业人才考核标准,使不同的阶段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达到与之相应的专业素养,来更好地体现中、高职与本科层次的不同。

政府的主导作用还体现在对企业的有效的约束机制的建立。一方面,政府规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义务,而不是仅靠学校或其他的关系来建立校企合作等模式。另一方面,企业必须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提供与之专业或受教育阶段相符的实习岗位。只有这样教育才能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企业也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教育,教育也才能更好的培养企业所需人才,以更好的实现中、高职及应用型本科专业设置上的无缝衔接。

2.深化合作内容。

中、高职、应用型本科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基础主要是职业、职业群和技术领域。而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的。所以校企双方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产业的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可采取理论教学和企业实习交叉进行的模式,让学生在应用中学习,学习中应用,充分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或者共同建设专业实训基地,充分利用校企双方的人才资源和条件资源深度合作,注重分层次培养,才能实现双赢。

(三)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采取的措施。

1.针对中、高职及本科层次专业设置衔接方面师资队伍缺少的问题,应积极培养职业学校的“双师型”教师,提高比例。一方面,可以从一些中、高职及本科院校的教师中选拔部分教师到企业培训,并定期考核,以提高中、高职及本科院校的教师的专业实际操作技能。另一方面,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毕业生中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这样使学生在毕业时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又有实际的专业实操能力。最好形成“双师型”教师定期培训的制度,形成一支稳定的高水平、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教师队伍,也有利于中高职及本科层次专业设置的衔接问题的解决。

2.完善体制,建立弹性的师资队伍制度。

政府可以制定灵活的引用人才的制度,可以走出去,也可以引进来。对于企业的优秀人才也可以引进到中、高职及应用型本科院校,解除一些不必要的限制,使一些专业型、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走进学校,并给予相应的保障和待遇。中、高职应用型本科的教师也可以根据需要及能力实施再教育、再培训,实现转岗。

3.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经费的投入制度。

要解决教师队伍存在的整体素质不高和专业课教师缺乏的问题,必须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和培养的力度,而这些必须有经费的投入。所以针对中、高职与本科层次专业衔接问题中的师资队伍问题,也需要建立起对教师的培养经费的投入制度,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

(四)贯彻终身教育的理念,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遵循教育自身发展规律,有步骤地调整各级各类教育比例结构,促进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贯彻终身教育的理念,以终身学习为导向,形成弹性教育结构和开放的教育体系,不断适应学习化社会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因此,对于中、高职及应用型本科层次的衔接方面,也可以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不同的需求,调整结构与层次,实行多种形式灵活的教学模式。因地制宜,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状况实行培训,针对不同层次的要求,实施不同教育阶段的专业衔接,使职业教育渗透到普通教育就业准备教育和继续教育之中,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劳动力市场对高素质技术型人才不断增长的需求,建设一个开放融合、协调发展、纵向流动、双向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关键问题,也是中、高职及应用型本科层次专业设置衔接的过程中所面临的要解决的问题。只有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发现中、高职及应用型本科层次专业衔接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才能针对问题找出方法,采取措施,更好地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为我国培养更多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建立更适用于我国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本文从课程体系,以校企合作等产教融合模式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对于中、高职及应用型本科层次专业设置的衔接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究,发现了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鲁迅先生说过:未有天才之前首先需要培养天才的土壤。所以做好中、高职及应用型本科层次的专业衔接工作,以更好地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1]谷峪,姚树伟.职业教育.生涯教育.终身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孙成等.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12[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3]贺耀敏,丁建石.职业教育十大热点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4]阚丽.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4.

[5]冯胜清.我看中国职教[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

[6]张向东,卢红学.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概论[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7]卢泽贤,刘安拉.广西中高职本科衔接的问题与对策[J].广西教育,2015,(7).

G420

A

1009-8534(2017)05-0100-04

黄桂美,安徽宿州工业学校教师,浙江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周圣强

审 稿 人:刘 芳

猜你喜欢
应用型课程体系设置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