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培育与高职思政教育有效融合的实现路径研究

2017-04-14 02:37宁剑玮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工匠思政精神

宁剑玮

(大同煤炭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大同 037003)

工匠精神培育与高职思政教育有效融合的实现路径研究

宁剑玮

(大同煤炭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大同 037003)

高等职业教育已占据了高等教育一半以上的比例,许多创新教育也应运而生。从整体发展形势来看,高职思政教育需在多方面进行落实,对于目前高职教育所关注的“工匠精神”应大力培养,贯彻落实其与教学的有效融合,为适应社会新型产业升级转变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认为应注重培育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两个维度,深化课程理论教学,强化社会实践技能,为积极营造“工匠精神”氛围,并在投身于国家建设当中,展现出自身精湛技能及自身责任感、社会凝聚力。

工匠精神;高职思政教育;路径

当前我国正处于新型产业转变升级阶段,随着社会经济潮流的发展,社会需要更多的能工巧匠,这就需要中国“智”造与“中国制造”相结合,高职院校在思政教育,技能培育上应当发挥以更大的作用。使工匠精神与高职思政教育进行有效的融合。大国工匠,可想而知短时间内不可能完成,“匠心”的培养,却、足以让学生有良好的职业素养、道德品质,担负起能工巧匠的重任。

一、工匠精神的历史与现代涵义

(一)工匠精神历史涵义

在我国《考工记》《天工开物》《齐民要术》等历史典籍中都有有关记载在胡埭主要从事手工业的群体,工匠。他们以吃苦耐劳为传统美德,以宋代祝穆“只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为工匠精神的真实写照。

他们用自己的行为阐述了职业学习时应具备的恒心与耐心,无论成功与失败都能做到不骄不躁,坚信“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坚信有志者事竟成。正是古人之间的传统美德传道、授业、解惑,使“工匠精神”一直传承至今。工匠的能力不止在于制造,更是在于创新,他们的价值追求是对事物的精益求精,对事物的不断探索。

(二)工匠精神的当代涵义

所谓“工匠精神”从含义上看可分为两方面,工匠,工匠精神。工匠则是指精湛的技术,工匠精神则是指一丝不苟的专注度,是吃苦耐劳的创作精神、是一种追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态度。而从深层次方面阐述“工匠精神”的现状,可从“工匠精神”的内涵界定、“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工匠精神”的需求性来体现。新时代的到来促使我们遗忘了最初的“工匠精神”,但随着新型产业的转变,科技时代的到来,“工匠精神”也再次破土而出,“工匠精神”再一次被请上新时代的舞台。

(三)工匠精神具备的职业态度

工匠始终以专业的视角去从事自身的职业,时刻保持百分百的热情投入到自身的工作当中,在做好自身本职工作的同时,不断改进完善,追求完美,在处理细节的过程中做到小心谨慎,专注耐心,善于挑战自我,创造新事物。在新时代潮流的带领下,他们不再是单一的劳作方式,开始趋于团队交流,良好的团队凝聚力也是工匠事业上的保障。

二、高职思政教育的创新转变

(一)高职思政教育教学目标转变

高职思政教育要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向改变,我们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即称为意识,顾名思义,创新意识则是指不断改革,不断创新,突破原有的思想,创造新的思想。因此在高职教育当中,无论是身为教师还是学生都离不开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可通过上课与学生互动,不断提出疑问,激发学生的知识储备,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教师一人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述并不与学生互动,那么学习效果会非常不尽人意,要做到教师与学生之间有互动、会互动、敢于互动,这对于高职学生的语言交流方面都有显著的成效,在课堂上讲解知识要将课本上的知识点运用到生活当中去讲解,便于学生理解并且学以致用;如果是生活中并不常见的知识,更要让学生们学会运用到其他方面中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二)高职思政教育教学方式改变

当今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可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则是对于自身专业技能的培养,国家大面积需要技术型人才,学生应提高自身技能,有一技之长,在可以为国家做贡献的同时也可作为安身立命的法宝,避免面临失业。第二个方面则是对学生素质教育方面,高职思政教育最为重要的任务便是培养学生对于社会的集体责任感,做到有理想、有抱负、认真、严谨的态度去提高自身的素质,大力发展创新意识,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的的专业知识,通过成功的案例讲解、实践,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影响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现实因素

(一)社会复杂性

尽管社会大型企业一再倡导“工匠精神”,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却还是有不少小型企业没有正确意识到工匠存在的必要性,工匠所熟悉的领域并非是生产机械化等方面,而是精细简单的手工作物,不少新兴企业在招聘人员来到农村,在新员工还未真正领会其中精髓时便开始上岗,企业使用这些低技能的员工劳动,无疑是使用廉价劳动力可节省成本,可这样一来,工匠的收入与社会地位每况愈下,渐渐人们不愿意去选择耗时长,又要耐心精心投入的岗位中,因此社会上的复杂性也为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带来了不小的阻力。

(二)学校管理方面

高职院校最为看重的便是学生的专业技能,要求与社会企业同步,这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其优点便是不会与社会脱缰,准确无误的了解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劳动力及新型产业,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与高校的热度与寿命。其弊端便是会让高职院校所设立的专业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部分专业太过火爆,而另一部分专业又太过冷清。因此,当社会对于“工匠”不再重视时,学校并未做到良好的分配工作,而是盲目跟从,失去最初的教学理念。另外还有一些高职院校,一味地追求精湛的技能,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却懈怠了下来,失去“匠心”。过于放纵学生的专业素养,忽视了学生最为本质的要求。

(三)学生自身因素

由于大部分高职学生对于学习方面并无太大的积极主动性,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愿意去创新自身职业技能,这些都或多或少的影响着“工匠精神”的培养,加上部分学生存在许多职业素质问题,对待新知识知难而退,都为“工匠精神”增添了不少难度。

四、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加强“工匠精神”的路径选择

(一)课程教学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包含了一个职业的所有规划,无论是从理想上、道德上、思想上都具有相同的受到公认的价值规范,但针对不同行业会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及内涵,因此我们可以说“工匠精神”不只是一个专业特有的专业思想,而是以一个专业的思想去传播它的职业素养、职业操守和持之以恒的决心与耐心。高职院校在培育学生的道路上要坚持专业技能与专业素养两大重点同时抓,把“工匠精神”有效的融入到思政教育中,其次,在专业课的课程设置当中,渗透“工匠教育”体系,作为物质载体,专业课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专业知识,并注重学生作品质量,要做到精益求精,做到能工巧匠的技术美,成果美,力量美。通过课堂教学无论是课本还是实践都必然有利于工匠精神人才的培养

(二)实践感知

“工匠精神”是一个从量变飞跃到质变的过程,过程很繁琐漫长,专业知识只是一个最外在的形态,它可以积累成专业素养,再有专业素养升华成精神涵养,形成内部涵养后便可成为我们的日常习惯,“工匠精神”便有根深蒂固的可能性。高职院校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是量的积累,而最快最便捷的想要产生质变的方法便是实践,将所学到的专业技能运用到生活中,也可去某些企业实习,所谓实践出真知,只有实践才能让你体会到自身技术的真善美,当产生到一个质的飞跃,我们便可感受到自身的技术与职业素养。一味地理论只会让我们盲目的从于形式,因此为培育“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应加强实践交流,感悟社会价值。

(三)营造氛围

“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高职院校应当营造渗透“工匠精神”的环境。大力宣扬国家政策,广泛宣传广大师生成就事迹,让学生们感受到前方道路一片明亮,可聘请名师指导,直接参与到名师主持的项目当中,学生不但受到名师的熏陶并且在技能上也有跳跃式的进步,此外,可以打造各式各样的实习环境,举办各式各样的活动节使学生潜移默化的提高自身技能,大赛的举行也将鼓励更多的学生坚持不懈的去研究探索,争做“工匠精神”的精神传承者。

(四)渲染精神境界

一味地追求名与利,在乎眼前的得失,不将目光放的长远,缺乏高尚的追求,不肯将自身的时间用来积累经验,在技术的磨练中很容易动摇,继而则很难取得成功,相反,当不计较得失认真钻研专业技能,不去执着于金钱,对自身专业始终抱有热情,那么离成功就更近一步。淡泊名利,严谨专一是成功最为基础的要素。

不要认为过程是痛苦的,当把学习专业当成是一种享受,无论是在学习专业,还是享受学习成果时你会发现这一过程都是轻松愉悦的,执着的追求是高品质的保障

(五)专职、专心、专长

所为专职,是指从事本专业的人应当有着对本专业的执着,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与归属感,当面临工作时如不专一,很容易造成每项工作都做不到圆满出色完成,更不用谈“工匠精神”所以学生在选择确立职业后,应当完整的学习整条产业链知识,而不是片面的,做到专职,专业。所谓专心,则是要求学生对自己所选择的专业仅仅做到专职并不够,到投入百分百的耐心,百分百的细心,百分百的决心,集中全身心的精力去解决问题,学习问题,杜绝外界的干扰。所谓专长与时间的长短有关,一个专业可以称为“专”可当你想做到高水准时,你不得不投入更多的时间,在培养专长的过程中你需要更加明确的方向,在同一位名师的带领将你的专职做得更加用心成为你的专长。

结语

在当今社会对“工匠精神”迫切需要转变潮流下,高职院校现必须将中国“智”造与中国制造相结合,大力培育“工匠精神”提倡追求耐心、恒心、决心、细心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对品质美的追求与热爱。培养自身素质发展,道德发展,提高自身专业审美、专业技能。这不仅是高职思政教育的必行之路,更是“工匠精神”的必经之路。

[1]李宏伟,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8):54-59.

[2]杨洋,郝冬梅.基于学生认知特征和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以民办高职院校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6,(5):74-76.

[3]陈昌辉,刘蜀.工匠精神——中国制造在呼唤职业教育应担当[J].职业,2015,(20):14-15.

G711

A

1009-8534(2017)05-0098-02

宁剑玮,大同煤炭职业技术学院,助教,本科。

责任编辑:于吉瑞

审 稿 人:陈云玲

猜你喜欢
工匠思政精神
90后大工匠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工匠风采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思政课“需求侧”
工匠神形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