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玉
(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系 江苏·南通 226016)
觉醒到创造
——女性文学新探
陈 玉
(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系 江苏·南通 226016)
选取女性文学作为主题。先将两性的共同起源置入到科学起点之上,对女性文学进行了一番梳理式说明,为其植入了一个关于“人的文学”的新理念;并提出将女性文学作为人的文学来观察的新视角。按照女性在社会、文学两个不同文本中的“互动”、“关联”,从发展的角度解析了女性文学相关主题,以及现代女性自我意识之成长路径。最后,对各种理论之后的当代文学进行了一般性阐述,提出女性由“觉醒到创造”的新概念,重点指出当代女性文学的升华及模糊化等问题。
觉醒;创造;女性文学;分析
两性共存于世界。性别是自然赋予人类生存的两种不同形态,因互补而使人类延续得以持续。关于女性的起源有多种传说,如西方的“肋骨说”、东方的“水做说”等。随着人类链条的衔接,从历史角度观察,自然科学推翻了迷信式的盲目、神话式的猜测、想象式的故事文本构建之后,两性在人类主体之下,转变到了同一个起源之中,即“进化说”。以下就在性别平等的预设前提之下,展开女性文学由觉醒到创造的探讨。
女性文学被理解为以女性创作文本为主的文学——这是现代一些狭隘视角的误解。因为真正意义的上的女性文学起源较早,根据“开端必粗陋”的原则,线索极其浩渺难寻;自其为世人举为主题而加以探讨,已经被熟知者称为“关于女性主题的文学”,具体包括女性意识、男女平等、女性创作文学等。二战之后兴起大范围的“女权运动”,女性文学才逐渐被确定为一个文学专题。根据“平等”理念在现代词汇中的意义分析,女性文学的单独提出,在本质上也属于一种歧视,尤其是在比较极端的“女性自由”主题之下,它已经变成了一个“成为男人之主”的女性发展路线,在欧美各国极其极端。
以美国为例,自由程度最高、民主化进程推进最全;但实质上对于肤色人种中的非白人、甚至白人女性,一直以来持有“歧视态度”,而真正的主人却被定义为 “盎格鲁·撒克逊男人”。所以,要真正理解女性文学,还需要减少、弱化其中政治性的权利的一面、抗争中的极端的一面,并转变“男人与女人之间即是战争”的一面。为其增加一个主题下的温和内涵;将其作为一种解读女性的视角、一条途径,而不仅仅是某种意图之工具。因为文学归根到底,只能是“人的文学”;而女性文学,也只有在“人的文学”之内,才能称之为艺术的文学。根据现阶段社会生存状况及事实,在这个方面最值得称道的却是将女性称为“半边天”的中国女性文学及其发展。
理解女性文学主题,需要预设一个“人的文学”前提。在这个以人类为本体的预设之下,探讨女性文学,就可以将女性文学与男性文学设置在一个共同的文本之下,减少争议,提升研究宽度。根据主题而言,在19世纪的浪漫文学中,女性被揭示出来并推出了“新女性”,旨在表明存在一些像卡门这样的新形象,从中理解女性文学的自由主题。换句话讲,十九世纪的文学潮流,为女性文学向专门化领域推进开辟了一条新路;如在女性性格、意识、教育等各方面的探索;尤其是在婚姻、爱情两大主题中,经过拜伦、歌德、司汤达、卢梭之后,出现了更为受人欢迎、真正意义上的女作家、诗人等。如乔治·艾略特,比其更早的勃朗特三姐妹,以及乔治·桑等;最为特别的新女性当属“敢于向拿破仑扔手套的”斯达尔夫人。这些新出现的女作家,将女性文学的的主题延伸到了现实生活之中的实际生存,并通过一种新的女性生活——自由的女性生活,提升了女性地位,开始推进了女性视角下的女性研究,逐渐过渡到像《情感教育》中的主人公一样被探索,即女人心。十九世纪中女性形象的显现与实际的女性文学发展比较全面;但针对女性的专著却相对较少,直到二十世纪法国波伏娃的《第二性》的出现,为女性研究提供了一个更新的视角;其理论性更强、研究更全面,且为后期的“女权运动”奠定了新基础。
在女性文学中,集中可以探讨的是“伦理”主题,或者说“性”的主题;因为自古以来的女性形象,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的世界文本中,还是在文学作品文本中,均被男性权力下降至“柔弱、男人占有物、寄生者”等之类。但事实上,这些主题的探讨旨在揭示出这种伦理之荒谬。等到性的问题在《梦的解析》中得到更为深入的探讨之后,女性文学在其引领、解析之下,归于“利比多”与“性中心”或“本能”等文学批评理论框架,表面上是以“白人强男”的权威在表达;但事实上,是承认了在性中,女性参与的重要性,并逐渐将女性文学导入到关于意识层面的深入探讨。比如,流行于二十世纪初叶的“意识流”,其首先就以沃尔夫而作为开端,并在其创作的文本中得到了一种由女性展示世界与意识的认知新方式。在这股以女性为主体的“文学潮流”之下,推动了社会中的女性成长与蜕变。因此,女性在教育完备、生活自由、职业平等、男女平等、女性独立等各种理念的号召之下,成为了人类生活中拥有“人的权利”的单独个体。即女性由文学-意识-实践之间的深度关联,越来越好的实现了 “自我意识”在其心中生根-发芽-成长-开花-结果;最终形成了一种以人的文学为旨归的女性文学。
以中国女性文学为例,自《西厢记》、《红楼梦》这样的作品就开启了针对“女性意识”的解析,并透过一个“情字”解读这种“自我意识”的萌发以及成长。直到二十世纪起,因为参与到整个世界文学之中,出现了像“星期六女作家”这样体恤民情、深察社会现实,并希望通过教育提升女子地位,将其纳入到一个以自由个体为主体的群体社会之中的新女性。尤其是在民国各种所谓的“奇女子”之出现,不断塑造着各式各样的“女性文学形象”,为其提供素材。解放后“半边天”使我国的女性真正获得了平等与自由,在这里已经不再是抗争,而是一种淋漓尽致的女性生活——一种作为社会自由个体的生活。根据现在的世界状况观察,以文本为主体的创作路线中,我国女性自由度更大,那种慈悲的女性之爱伸发的更为久远,而且偏离了西方的“性”文化,旨在从一种“社会化视角”对女性进行新的解读与探索,并从中展现了女性文学在塑造女性新形象方面的作用与价值。从女性文学到现实的女性生活,现代中国女性的真实生活之独立、自由形象远远高出文本之中的 “意识形象”。因为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女性独立”已经成为了现实,而且自我意识之强、实践能力之强,有时甚至超过男性;整体上社会中的“男性柔弱化倾向”也表明了女性强力不断增加的反差。
自从在女性文学中因“女性意识”而不断生发出的“自我意识”之培养,塑造了新女性或现代女性的新形象。以当代女性文学题材及相关作品所展示的女性形象观察;当代女性文学已经将女性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并透过与其关联或发生关系的各种事象对其进行探索、分析、描述,以及展示。越来越多的女性形象被设置在“事业型”、“独立型”方面;其在婚姻、爱情、生活事件、关系网络中的重要程度,多透过“自我”来进行延伸与拉长,并能够在这种所谓的“女性意识”之中,更好的去进行计划、实践,并达到目的。在当代文学中的女性文学实质上正在转向“人类本体”的新视界,并且并不将其预设在以男性为主的抗争前提之下,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按照个体化原理,将自我意识作为一个真正的开端,于此开端寻找可能性的意图与方法,并完成女性在文本中的构建。以上文的分析为基础,能够确立一个基本的女性由觉醒到创造的路径,可以将其表述为:女性的形象-自由的女性形象-反抗的女性形象-意识的女性形象-自我的女性形象。随着不断在文学文本中各种形象的交错与重复,以及演变。可以认识到作为人,女性在其被赋予的“第二性”中(可参看波伏娃《第二性》上部),随着社会变迁、地位转移、由闺房到参与社会活动等,在各种生成与变化之中,女性也在不断的参与社会实践中获得了一种独立的生存新形态。
以人的文学为出发点,可以认识到“自我意识”在人类社会中的出现相对较晚;而真正意义上“女性意识”发生却与它同时;因此,应该在探讨“女性文学”时,有必要按照这种前-自我意识时代、自我意识时代之间的区分,将女性与男性放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对其展开研究;而不是狭隘的将女性文学之生成归因于男性文学之下。另一方面,要更好的理解女性文学必须认识到这种关于“人的觉醒”,以及与其相关的“人的创造”;表面上看,这是两个概念,但在本质上却是自我意识作为本体的“一体两面”。因此,在这种内涵透视之后,需要将女性文学首先上升到一个关于“人的意识之觉醒”的高度,并在升华之中,认识到女性在现代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个体,应用个体化原理的显著特征。说明性别并不是一个意识问题,而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生理区别;这种区别属于自然之理,并没有高低之别。因此,可以在这种模糊性别的基础上,将男女平等、女性文学真正提高到“人的文学”的境界,并对其进行深入一步的研究。
透过关于女性文学的各种探讨,能够显著的了解到各种前提预设往往会导向政治意图,并令其走向极端化、恶俗化。归根揭底这都是因为研究女性文学中的狭隘视角所致。为了摆脱这种视界,本次研究中透过引入“人的文学”,为其赋予了一个共同的人类本体之基点;在进一步分析女性在不同文本中的成长之路后,结合当代文学现象,解析了以“自我意识”为转折点的人类觉醒与创造,并为女性文学赋予了一个共同的研究起点。以上文研究为基础,本次研究认为,针对女性文学的研究视界一直以来将关注点放在性别、地位、自由、平等、抗争等各个主题之下,但在其中未能展开针对“女性意识”的生成与发展探讨;所以,在觉醒与创造这个基于人类本体的两个面向之下,建议在未来的女性文学研究中,尽可能采用比较的视角,将其预设到一个更为广阔的人类视域之下,对其以往的研究提供一相超越的眼光,推进女性文学超越意图伦理,转入到人的文学的普遍主题层面的探索。
[1]任洪玲,王彦军.女性文学:作为一种“弱势文学”的存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147-151.
[2]宋波,邱雅芬.日本女性文学在中国的译介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4):154-160.
[3]邓芳.论当代女性文学“身体叙事”的价值前提——当代女性文学“身体叙事”价值论之一[J].当代文坛,2011,(4):56-58.
[4]吴投文.大文学观视野下的少数民族女性文学谱系——评黄晓娟等的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研究》[J].学术论坛,2015,38(4):114-116.
I06
A
1009-8534(2017)05-0054-02
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语文教育”(PPZY2015C249)
陈玉,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学士,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责任编辑:周圣强
审 稿 人:于吉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