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蕴涵的新古典主义因子探析

2017-04-14 02:37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管弦乐队赋格新古典主义

傅 镭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福建·泉州 362000)

“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蕴涵的新古典主义因子探析

傅 镭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福建·泉州 362000)

布里顿在“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这部作品中运用古典旋律来进行创作,并在配器中模仿通奏低音,在体裁上使用赋格等复调创作手法,使得音乐作品蕴含着新古典主义音乐的诸多特征。就“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所蕴涵的新古典主义因素做一探讨,是有趣而值得的。

复调;赋格;通奏低音;新古典主义

“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The Young Persons Guide to the Orchestra)是英国作曲家本杰明·布里顿 (Benjamin Britten,1913-1976)于1946年受英国教育部委托,为英国政府拍摄的科教记录影片《管弦乐队的乐器》而创作的管弦乐曲,又名《珀塞尔主题变奏与赋格》。它的目的是向青少年介绍乐器的音色和性能,这虽然是一部电影配乐,但艺术创作技巧娴熟,富于变化,根据电影内容进行的音乐处理变化多端,精细别致,深受好评。而这部管弦乐曲字里行间渗透出的新古典主义音乐的风格,反映了作者的创作倾向以及反映在意识形态上对人们在音乐的要求和观念上所出现的变化的响应。

一、古典主义风格的再现

布里顿的这首管弦乐曲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珀塞尔主题和珀塞尔主题的变奏;第二部分为赋格曲。第一部分:珀塞尔主题部分,是乐曲的呈示部。它先是通过整个管弦乐队的合奏展示出音乐主题,主题演奏之后,按照木管乐器组、铜管乐器组、弦乐乐器组、打击乐器组、最后再次按整个管弦乐队的顺序,先后五次变化重复进行演奏。接着是珀塞尔主题变奏部分,是珀塞尔主题的展开部,由13个变奏组成,依次由长笛、短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竖琴、法国号、小号、长号、打击乐器演奏。第二部分,赋格,在作为全曲结束的音乐中,布里顿将前面介绍过的各种乐器构筑成一首绚烂的赋格曲。

(一)形式和结构的新古典主义因素

“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的另一个名字“珀塞尔主题变奏与赋格”就赋予了鲜明的新古典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作曲家引用了二百多年前创作的古老音乐片段--选自亨利.珀塞尔(Purcell)的戏剧音乐《摩尔人的复仇》的一个主题作为素材,清晰地抓住了古典主义的理性精神,回应了1924年时斯特拉文斯基提出“回到巴赫”的口号,即运用模仿、引用或暗示过去作曲家的音乐素材,从古典时期的音乐去寻找自己要表现的材料。新古典主义音乐的标志,斯特拉文斯基的《普契涅拉》就是以18世纪意大利作曲家帕格莱西的20个音乐片段为基础素材,以此创作出了这部芭蕾音乐。而作为巴洛克时期英国的重要作曲家珀塞尔,布里顿从这位他十分崇敬的17世纪的作曲家身上去寻找灵感和方向是再寻常不过的了。布里顿在1941年末就开始对珀塞尔和伊利莎白时期的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布里顿对珀塞尔的声乐作品相当的热爱,并对这位英国历史上的大作曲家的歌曲有其独特的见解。尽管如此,布里顿所要的也仅是珀塞尔音乐的表面旋律运动,他所要利用的是珀塞尔音乐的结构因素而非原作曲家所要表现的感情内容,布里顿在抽走原曲的涵义之后,构建出了属于他自己的崭新的音乐内容。这即是新古典主义音乐创作中所追求的 “无感情性”,强调了所谓“纯音响体系中建立秩序和规则”的创作理念。

布里顿在音乐体裁的使用上,经常从巴洛克甚至更早时期的音乐去寻找自己要表现的材料,比如他1937年创作的“弗兰克.布里吉主题变奏曲”第五变奏使用了古典布列舞曲,他的歌剧“彼得.格兰姆斯”第二幕连接两场戏的间奏曲使用了帕萨卡利亚舞曲。本曲第二部分的赋格就是巴洛克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音乐体裁之一。从体裁的运用上也可看出作者对巴洛克时期或更前一时期音乐创作风格的效仿,有着复兴浪漫主义之前的音乐形式和音乐结构的意图,此种风格具有明显的新古典主义的所谓不放弃十九世纪浪漫主义作曲家所忽视的任何东西的特征,而这些都带着新古典主义鲜明的烙印。

(二)配器运用上的新古典主义因素

在配器上,运用管弦乐队模仿巴洛克时期最重要的特征,即通奏低音,也可以看出其“复古”的思想的一种表达。巴洛克时期通奏低音通常由两个人演奏,一个演奏低音声部,另一个演奏填充和弦。典型巴洛克音乐的风貌是:其音乐织体上面是旋律声部,底部是低音乐器,中间填以和声。通奏低音是巴洛克音乐的中心,是不可或缺的。布里顿抓住了这个特征。呈示部开头部分珀塞尔主题的全奏,其旋律、和声与低音部均使用混合音色的写法。担任高层旋律演奏的分别是一支短笛、两支长笛;而呈八度关系的低层旋律所担任的乐器则十分强大,分别有第一双簧管、第一单簧管、第一圆号、第一小号以及两组小提琴,音量占据压倒性优势;和弦内声部由大提琴、中提琴、第二双簧管、第二单簧管、圆号、第一长号重叠演奏,显得非常丰满;低音则由低音提琴,大号、长号奏出。这样写法既有金属般的硬度感,又表达出主题的威严气概,配器清晰、透明,表达作者内心简单朴实的情感,而不是过度强调个人的、主观的过浓过烈的情感表达。音乐实在、理智的风格又不像浪漫主义那么浓郁,也没有印象主义那么多的色彩,达到新古典主义美学所追求的艺术整体的均衡、完美、稳定。当然,一个二十世纪的作曲家运用的音乐语言具有巴洛克时期的某些特征不能看做是简单的模仿或者回归。作为一个现代人,他的思想情感肯定要符合他自己的时代,要和这个时代相结合,因此即使布里顿使用的是古典的旋律和曲式结构布局,展现出的也会是现代音乐的表现手法,是对古典音乐的再创造。例如,变奏部分的第十三变奏,是一个展示打击乐器和装饰性乐器的乐段。在配器上,以三架定音鼓为基础,定音鼓的定音分别是sol、do、mi,他们构成了一个四六和弦,这个明显从珀塞尔音乐上分离出来的主题,通过单奏、滚奏等手法提供的旋律基础贯穿始终。在其他几件打击乐器逐一次序汇入,加入这一富有想象力的华彩乐段之后,整个乐段的表现力大大增强。在这里布里顿的配器是现代风格的,音色多变,音响色彩丰富,体现了二十世纪音乐的新颖特点。而专门为打击乐器而创作的音乐,在古典时期更是不可想象。有人归纳这种风格是“穿着古典外衣的一种二十世纪特殊的音乐,它既古老而又新颖”。

二、富有新古典主义特色的复调应用

提倡复调的应用,是新古典主义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布索尼(Ferruccio Busoni),在他1920年的一封公开信中阐明“新古典主义”的最初定义时,就新古典主义的特征提出:“我所理解的古典主义,就是掌握、选择和利用以往经验的全部成果,以及这些成果所表现出来的坚实而又美的形式。”3这封信的内容后来被作为新古典主义的宣言书,即“新的古典主义”。他认为新古典主义的音乐风格要有如巴洛克时期高度发展的复调以及拥有古典主义典型的客观而理性的气质。新古典主义之所以提倡复调,是希望用线条织体来替代浪漫主义的和弦织体。赋格曲作为复调音乐中最重要的体裁,与早期的组曲、托卡塔、帕萨卡利亚、恰空等器乐曲体裁经常被新古典主义音乐所采用。赋格是拉丁文Fugo的音译。赋格的原意是逃逸、追逐、遁走,它形象的表明在赋格曲中一个音乐主题在不同声部不断变化发展重现的特点。赋格是一种格律严谨、逻辑性很强的复调形式。因此在音乐作品中它经常被看做是智慧、科学、文明的化身。赋格曲这种形式很符合新古典主义的审美特征。

布里顿在乐曲的第二部份运用赋格曲的形式,就如结束段的解说词所说:“我们已经把整个管乐队拆成一个个零件。现在让我们把它们装配在一首赋格曲中。这些乐器按先前的次序,以短笛开始逐一加入。最后,铜管乐器将演奏亨利.珀塞尔的优美旋律,同时,其他乐器则继续演奏本杰明.布里顿的赋格曲。”首先出现的是布里顿的赋格主题,调性闪烁不定,与珀塞尔的主题形成对比。接着,布里顿按照变奏曲中乐器出现的顺序,让赋格主题依次进入,于是我们可以听到短笛、长笛、双簧管等乐器的声音,当每一件乐器在主题演奏之后,有时候会演奏一系列的快速的经过句,就像是主题的对题。有时又充当和声声部来衬托其他旋律乐器。在乐器不断的叠加进入后,音乐织体也越来越复杂,显现出了布里顿高超的作曲技巧。当所有的乐器都参加进来之后,乐曲也达到了高潮,铜管乐吹奏出活泼又不失庄严的珀塞尔主题,其他乐器则继续着赋格,在雄壮辉煌的气氛中结束全曲。这样的安排,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在其合理的音乐布局上,音乐是按照其内在的逻辑进行的是必然的,而不是纯粹为了形式而形式。

三、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倾向和联系

曾有人将1945年以前的现代作曲家做了一个简单地划分,认为只有两个阵营,一个是以勋伯格为代表的十二音体系,这一阵营被称为表现主义音乐,另一个就是以斯特拉文斯基为旗手的新古典主义阵营。以新古典主义风格创作的作曲家数量要远大于前者,另外还有许多作曲家的创作也都和新古典主义有联系,比如布里顿,他的创作特征不如斯特拉文斯基、欣德米特、卡塞拉等那么具有明显的新古典主义风格,但布里顿是个个性保守的人,在个人的思想情感上会更接近新古典主义,也容易受其影响。两次世界大战导致的社会生活的巨变,反映在他的“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作品里就会出现新古典主义风格般的简朴、实在、客观、理智的音乐特点。就如巴托克所说的:“在我们这个时代……人们对于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已经感到厌倦,开始寻找新的起点,以求尽想象所能地与浪漫主义的表达方式形成最大对比,于是作曲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转向过去年代的音乐作品,而这些音乐实际上是和浪漫主义完全对立的。”

[1]唐纳德.杰.格劳特等著:西方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2]恩里科.福比尼著(意大利):西方音乐美学史[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

[3]罗伯特.克拉夫特:斯特拉文斯基:友谊的编年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72.

[4]程建平著.音乐与创造性思维[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5]罗忠镕主编:现代音乐欣赏辞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6]杨民望:世界名曲欣赏[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4.

J605

A

1009-8534(2017)05-0052-02

傅镭,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音乐学。

责任编辑:徐向阳

审 稿 人:于吉瑞

猜你喜欢
管弦乐队赋格新古典主义
g小调赋格(钢琴小品)
如何弹奏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赋格
卡普斯汀《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中的赋格主题研究
马建军的“新古典主义”
18世纪的甜腻与壮丽——从洛可可到新古典主义
“中国梦”的音乐阐述
——《逐梦——为二胡与管弦乐队而作》
管弦乐队构建与训练(三)——以弦乐合奏《二泉映月》的主题表现为例
管弦乐队
“新古典主义”“现实主义”与十七年文学的现代化
完形填空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