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廉江市良垌中学 黄培梁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中送别诗的特点
文/廉江市良垌中学 黄培梁
中国古诗词是文化遗产中的一朵奇葩。古诗词题材包罗万象,是高考必考的一个考点,要想在高考中拿下古诗词的高分,必须从不同的题材入手,掌握不同题材诗词的特点。
意象是诗歌创作中不可缺少的因素,送别诗词常见意象有:
1.杨柳:从 《诗经》中 “昔我往也,杨柳依依”开始, “柳”便与离别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且“柳”与 “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2.芳草:别情的象征,如:李煜 《清平乐》中的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用生命力旺盛的春草来比喻离恨。
3.长亭:古代驿道旁盖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成为送别之地的代名词。如:柳永 《雨霖铃》中有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白的 《菩萨蛮》中的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4.南浦:南面的水滨,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如:白居易《南浦别》中的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除了上述意象外,送别诗词还常用:寒蝉、兰舟、美酒、残阳、阳关、古道、西风、秋月、细雨、寒鸦等等。
表达技巧是高考诗歌鉴赏题的一个重要考点,实际上考的是表达方式 (主要是抒情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艺术手法)。
1.抒情方式。送别诗词主要抒写离别之情,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接抒情的如高适 《别董大》的后两句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作者以豪迈的气势,开阔的胸怀,直接抒发离情,激励友人。间接抒情的如杜牧 《赠别二首(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诗人把告别宴上的蜡烛当成人来写,灯芯成了人的“惜别”之心,它那彻夜流淌的烛泪似乎是因男女主人公的离别而伤心。作者借物抒情,抒发了诗人不忍分离的真挚感情。
2.艺术手法。送别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用典、虚实、衬托、比兴等。
①用典:王维 《送梓州李使君》的尾联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运用有关治蜀的典故。“文翁”是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他曾兴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郡“由是大化” (《汉书.循吏传》)。王维以此勉励李使君,希望他效法文翁,翻新教化,而不要依仗文翁等先贤原有的政绩,泰然无为。寓劝勉于用典之中,寄厚望于送别之时,委婉而得体。
②虚实:王昌龄 《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虚实结合,前半写实景,后半乃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所以诗境颇具几分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③衬托:许浑 《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诗中有两处描写自然景物,画面感强。前者写红叶青山的美景,色彩明丽,洒脱飞动,看似与离别不协调,实际是反衬,衬托朋友的留恋之情;后者描写满天风雨,是烘托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
④比兴:韩愈的 《青青水中蒲三首》以青青的水中蒲草起兴,衬托离思的氛围,又以蒲草下有一双鱼儿作比兴,来反衬思妇的孤独。
3.修辞手法。送别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对比、比喻、拟人、反问等。
①对比:既是修辞手法,也是艺术手法。孟浩然 《送杜十四之江南》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中春江渺茫与孤帆一片形成强烈对比。
②比喻:用比喻的手法来抒写心情,是送别诗常见的艺术手段之一,如严维的 《丹阳送韦参军》“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用 “水悠悠”比喻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
③拟人:戎昱的 《移家别湖上亭》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④反问:李白 《金陵酒肆留别》中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运用了反诘与对比的修辞手法。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与李白的离愁别绪比起来,也相形见绌,可见李白愁之深,愁之长。
中国古典诗歌中送别诗的常见特点中,意象、感情和表达技巧是高考常考的考点,若学生掌握了这些特点,那么对他们阅读鉴赏送别诗会有很大的帮助。
责任编辑 韦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