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加昶
多项数据表明,如果能够更好地集体和集体经营,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双层经营体系就能健康发展,从而得到完善。村民将能够不断致富,有更多的发展和复制的潜力。在这样的模式下,农村将招纳更多的劳动力、村落经济模式也会转型,农村就会得到发展[1]。
党员是人民的先锋,要发展农村,就要将农村党员政策落实下去。否则,村里的穷人就要努力为群众筹钱,尽一切力量扩大事业。造福于民的项目是不够的,建设小康社会是不可能的[2]。
从大方面而言,实现农村的共同富裕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必不可少的部分。村集体经济模式的构建可以使老百姓增加收入,实现集体收入,实现繁荣。因此,在继续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同时,要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为奔小康、共富裕的幸福之路铺下基石。
据调查当前干部群体的整体年龄结构相对较大,受教育程度较低,行政长官的积极性和缺乏能力。一些职员有动力,但缺乏能力。他们丧失了领导群众摆脱贫困,扩大集体经济的能力。他们花了很长时间才逐渐走向“一年干两年三年”的状态;有的干部前怕狼后怕虎,害怕向前迈进,追求“平稳过去”,有依赖心理,缺乏随机应变能力,不敢尝试去打破旧局面。同时,党员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
当前的发展制约因素主要是:地理位置远离城区,道路交通不畅、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政策信息更新不及时。劳动力极其短缺,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情况严重。
多数的村级事务正逐渐延伸至公益事业和管理职能等综合方面,也承担了村级公路,桥梁修复等工程,在村级组织带领在社会福利支出增加的情况下,管理人员的工资和管理费用逐渐增加,村支出项目达到50个,部分村落甚至超过80个项目。村组织的经济、党政、改革压力都日益增加,入不敷出。
研究建议突破年龄和学历,选择最优秀的农村人才,成为该领域的专家,并给予更多的待遇留下来,稳定生活。加强农村青年党员培养,逐步优化农村党员队伍结构,丰富农村后备力量。我们将构建连续档案和正常形式。要给一些高学历、低等级的干部机会。进一步加强机构和机构对组织的援助机制,在农村一线、两级领域实行“三三两制”的工程,资金和技术推广,实现目标、监督、评价;与此同时加强对偏远地区改造和优化完善[4]。
创新是国家进步的动力,而创业则是新农村构建的必由之路。通过创新创业来构建一个农村的新型的产业模式,发展文化旅游经济链,挖掘传统文化,建设绿色森林公园等观光旅游资源,打造优良乡村景区,打造精品路线,实施优级服务,大力发展农村休闲旅游,为村集体经济持续创新之路。抓好提高林业医药质量,发挥大林木药材优势,引导经济林和中药材集体发展,发展林间医药和林下经济模式,将供求关系调节至最佳形式,充分发挥各项经济资源,使农村的有限资金得到协调的利用,把集体经济的发展推向更高更高的层次。
通过贯彻落实政府与党的每一项新农村建设的决策,将农村建设的每一项责任明确到个人。选拔有能力的人,与评价第一评价挂钩,并与村干部绩效工资挂钩,两委“致力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五大户“工作方法的实施“建立账户,核对账户,支票账户和销售账户”,设置岗位任命负责人,定期的监督个人负责的工作,确认每一个干部的任务,跟进其工作进度,从而达到构建并逐步完善全新的责任体制。
[1]黄鹤群.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思考[A].现代经济探讨,2016.10.第4-5页.
[2]周国富.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夯实新农村建设物质基础[J].农村经营管理,2015年第5期,第19页.
[3]张晓红,刘力凌.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推进新农村和谐发展[J].中共伊利州委党校学报,2014年第2期.第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