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荣氏企业的员工管理

2017-04-14 00:29马之巍
山西农经 2017年8期
关键词:工人企业

□马之巍

(中共汝州市委党校 河南 郑州 450000)

浅析荣氏企业的员工管理

□马之巍

(中共汝州市委党校 河南 郑州 450000)

企业的管理与员工的管理密切相关,从某种程度上,员工管理的成功与否决定着一个企业发展的速度与达到的高度。近代荣氏企业通过地缘、血缘关系团结员工,以养成教育培养员工,完善员工教育体制,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通过建立福利设施、提高工资福利待遇,营造和谐的劳资关系;以爱国和公益事业来践行企业社会责任,从而鼓舞感召员工,最终成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翘楚。其独具特色的员工管理方式和理念是荣氏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即使在今日仍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员工培养劳资和谐社会责任激励

1 多渠道凝聚、培养员工

企业培养员工的途径多种多样,荣氏主要从员工的忠诚度和技能素质入手,为企业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1.1 以地缘、血缘关系为纽带团结员工,增强企业凝聚力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人情社会,正像费孝通《乡土中国》中所说,是由“无数个私人关系搭建的网络构成的社会”。传统的思想观念,从古至今影响了很多人,荣家企业也不例外。从创办开始,各厂职员中同乡、同族所占比重就相当大。例如:在1928年,包括总公司、茂新、福新、申新和各地庄处职工总数为957人,其中荣姓117人,约占总人数的九分之一;与荣氏同属于无锡籍的共有617人,几乎占总人数的2/3。

荣氏企业在创办前期,以荣氏核心人员之间的血缘关系、亲缘关系以及企业员工之间的地缘关系和相关的社会关系资源为纽带,员工之间心理契约成本低,员工稳定且少有流动。荣氏企业具有强烈的凝聚力和企业的顽强生命力,在思想上,员工容易达成共识;在管理上,内部沟通顺畅。企业的命运和发展与员工的利益紧密相连,大大提高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竞争优势。

1.2 以独特的养成教育培养员工,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

推行养成工制度。养成期限为三个月,第一个月每天授课3h(每日上午下午或晚间),课程有标准工作法、纺学、公民、国语、常识、音乐、体育等科,其余时间工作;第二月授课2h;第三月授课1h。同时,经常开办机工和女工养成所,提高了工人的综合素质,这种目的性较强的职业教育把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很好地提高了工人的工作效率。

1.3 构建完善的劳工补习教育体制,提升企业发展软实力

补习教育制度分为晨校、夜校、星期班和专业传习班等。主要为员工增进文化知识、提高技术水平而设。具体内容包括生产技术、文化知识、家政、医疗、娱乐、体育、园艺、副业、音乐等。根据需要,时间为一年、半年或数周。通过补习教育,大大提高了员工的文化素质和操作技能。同时,为解决人才的的培养问题,1940年,荣家企业在上海兴办了中国纺织工学院。1947年,荣德生还在无锡老家创办江南大学,开设文、农、理工三个学院九个系,专业有食品、农艺、机械、电机、数理、化工等系。特别是三年学制的面粉专修科属全国首创,为企业培养了大量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研发人员。

值得一提的是,企业通过出国留学的途径来解决高端人才需求问题,并强调以“实用”为目标,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例如1946年9月,荣德生派子女、孙子去美国留学时,行前再三叮嘱:“在外不必以学位为目标,只要在事业上学会实用本领,一生受惠矣。”正是得益于企业培养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荣德生于1919年投资1 500元创立的公益铁工厂,成为国内堪称一流的机械修造厂。如该厂的“公益式”纺织布机堪称一流产品,但造价却不到进口机器的一半。李国伟(荣毅仁姐夫)亲自组织技术人员,自主研发,改进设备,调整工艺技术,效果显著:质量上升,成本下降,得到了较高的市场回报

2 营造和谐的劳资关系

没有员工的勤劳苦干,管理者再精明也是孤掌难鸣,难有作为。反之,企业员工团结一心,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荣氏企业通过采取提高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支持和举办劳工福利事业,改善职工劳动与生活条件,增强了企业的向心力,劳资关系和谐融洽,提升了工人的主人翁意识,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企业获得进一步发展所需的内在协同力和竞争力。

2.1 与时俱进,提高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

1925年农历五月新麦上市后,考虑到工作量加重,企业给工人增加工资按照等级不同,“少则每月加四角、五角,最多是二元”,甚至“领班则加到三元或四元”。按1922年福新七厂工人每月的平均工资是14.33元来计算(1925年工人的平均工资资料缺失),最少者每月增加了2.8%,高者甚至增加了28%。1927年,为响应革命,企业把申一的工资增加了一成。此外还把大礼拜改为小礼拜。1929年,申新四厂更是“初则每月加三元,未几又加六元,先后加九元,照原有共加至一倍之多。”抗战时期,由于国民党政府通货恶性膨胀,物价飞涨,企业每人每月除工资外另发米贴几斗,后来再增发几尺平布。如“布贴”每人每月3~7尺,半月发一次。此间,由于日军飞机侵扰武汉,申四、福五两厂于1938年7~8月间拆迁内运。由于员工上下一心,“日夜不息地赶拆赶装,23d就拆装完了(按要求在二十五天内拆装完毕)”。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将员工不能全部迁往内地,“就挑选了一批技术好的工人七十二人分批押运火车去宝鸡”,其家属也能“随车同行”。而对其余员工则每人发七元(相当于工人一个多月的工资)。令人感动的是,1938年8月,汉口申新四厂的部分设备迁到宝鸡。“从汉口迁厂时,大部分工人纷纷要求同工厂一齐迁移”,虽不能成行,但仍另有一、二百名工人誓与工厂共存亡,不顾企业的耐心劝阻,“冒着风雨和危险,爬上了内迁机件的货车来到宝鸡的。”后来,这批员工又和企业一起齐心协力“风餐露宿,白天建厂,晚上还放哨站岗”,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大后方的生产重建中去。

2.2 以人为本,建立劳工自治区和福利设施

荣氏企业除建立整洁舒适的职工宿舍外,还非常重视医疗卫生事业,创办劳工医院,为职工提供优越的的医疗卫生条件。如规定:凡是患病(花柳病除外)的工人均可在厂办医院免费救治。

荣氏企业通过“膳食补贴”、办“消费合作社”和“储蓄所”、提供假期的福利(厂内例假日经常放电影、演戏)等劝导和参与式激励等途径来激发工人的协作互助意识,培养工人的团队精神。对于工伤者适当安排(申新一厂的八个门警有七个是因公残疾者),特别是企业设立功德祠,规定职工因工受伤殒命,或在企业服务10年以上且无过者,死后可“入祠奉祀”。并对为本厂作出重要贡献的已故职工设长生牌位于其中,定期公祭。此举大大增强了职工归宿感和荣誉感,罢工停产的事件在荣氏企业极少发生。

荣氏企业通过增强劳资和谐与共同体意识的创新实验,营造了和谐的劳资关系,既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也为中国民族企业提供了榜样。

3 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鼓舞、感召员工

企业社会责任强调要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荣氏企业通过爱国和公益事业来践行企业社会责任,从而对员工进行激励、带动。

3.1 爱国情怀下的“实业救国”与“抗日爱国”

荣德生曾明确指出:中国近代贫弱的重要原因一是国内生产落后,二是列强的经济侵略。荣宗敬于1919年-1920年联合同业组织成立了“华商纱厂联合会”和“中国机制面粉上海贸易所”以抵制帝国主义经济侵略。抗日救亡运动中,申新三厂“特购办香烟五万枝,面包六千枚,及茂新面粉四百包等慰劳品,……以备军用云。”同时,荣宗敬还积极参与要求对日抗战到底的声明,以爱国的实际言行感召员工。“申新纺织厂第一、第八两厂工人特节食积存洋一千四百九十元,捐助慰劳北方及淞沪前线将士。”“组成大批的洗衣队,为伤兵们服务;又有慰劳队去慰问他们(伤兵)。”

1931年,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压迫,市场萎缩,纱价下跌,厚生纱厂亏损严重。荣氏企业10月21日签订合同买下厚生,即于23日宣布开工。“甫一星期,全厂开出,未到正式接收之日,袭用旧日商标之欢喜纱,已到市上销售矣。”这正是全体员工的齐心协力、同舟共济的结果。

3.2 不忘桑梓,积极投身于慈善和公益事业

荣氏始终把“来源于社会,服务于社会”作为企业生存的原则,积极参与和投资地方建设。修路、建桥方便城乡往来和促进经济建设;出资保护古迹,修建梅园促进地方旅游业;建立大公图书馆促进民智。

1928年,“荣宗敬捐助一万五千元,由美购爱字棉一百吨,运往豫、陕代赈。”企业的“养成工多半是招收农村女青年,也有城市贫民子女”,申九更是有江湾妇孺救济会招来数百女孩子入厂作工。企业在社会公众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赢得社会公众的认可和赞誉。

1906-1947年间,荣氏企业创办公益小学、厂办小学9所,另开办有高中班、职业学校和公益工商中学。1940年,荣家企业申新九厂在上海兴办了中国纺织工学院。1947年,荣德生还在无锡创办江南大学。不仅如此,企业还对大夏大学、光华大学等多所民办大学给予了资助。1946年5月和12月更是分两次捐给立信会计学校黄金820.55两(按当时法币折算)。

企业良好的公众形象赢得了员工的维护和支持。由于扩厂过速,特别是政府苛税重息,企业负债过巨,申新七厂在1935年面临着被英国汇丰银行非法拍卖的惨剧,申新员工“群情愤激”,集会发表宣言:“英商非法拍卖之举,……一息尚存,誓死反对。”最终使企业渡过难关,“解除拍卖,改为正式押款,后来赎回。”结束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既为市场经济的腾飞插上了翅膀,又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在经济新常态下,企业的发展需要全体员工上下齐心,众志成城,共同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和残酷的市场竞争,从而使企业在转型升级中,做大做强。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了解和学习荣氏企业的员工管理方式和思想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1]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荣家企业史料(上、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40-43.

[2]许维雍、黄汉民.荣家企业发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5-58.

[3]荣德生.《乐农自订行年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60-62.

1004-7026(2017)08-0071-02

F272.92

A

马之巍(1978.2-),男,中共汝州市委党校,讲师,郑州大学历史学硕士。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08.057

猜你喜欢
工人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做一个“巨晓林式工人”
调配工人
基层关工人的梦
一名关工人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