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学风养成的影响

2017-04-14 00:25:39祝春梅
绥化学院学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非主流学风校园

祝春梅

(绥化学院思政部 黑龙江绥化 152061)

网络“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学风养成的影响

祝春梅

(绥化学院思政部 黑龙江绥化 152061)

信息时代,网络文化迅速发展,成为一种新兴文化,“非主流”文化与主流文化相伴而生,对大学生产生了诸多影响,对学风养成也产生了直接影响。如何在网络时代,发挥网络文化的优势,规避“非主流”文化的负面影响,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成为新的时代课题。

网络时代;非主流文化;学风

网络“非主流”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青少年在发现、认识、承认及否定自我的阶段性特征,具有较大市场。对大学生的影响力呈上升趋势,对大学生优良学风养成形成了双重影响,我们应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一、网络时代影响大学生学风养成的制约因素

(一)大学生对手机网络依赖程度加深。近年来,网络发展迅速,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微博、微信、微论坛、微商、网购、网游、网上支付、网上订餐等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但问题也逐渐显现,低头一族的出现成为网络时代的符号,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把更多的时间投放在网络中,痴迷玩手机,淡化了人际关系,减少了户外活动,宅男宅女大量出现,直接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公序良俗。目前许多大学生成为低头一族,特别是大学生上课玩手机成为大学课堂一道“风景”,成为教学的一个顽疾,这里虽然存在着有的大学生是因为教师讲课内容和方法陈旧落后提不起听课的兴趣而玩手机的情况,但更多的情况是有些大学生在课堂上除了一门心思玩手机之外,对教师讲的好坏,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等根本不关心,也不感兴趣,“机不可失,一机在手,要啥都有”,成为大学生中的流行用语,随着大学生对网络和手机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学习精力不集中,劲头不足,成为大学生学风养成的制约因素。

(二)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变得多元。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已不仅仅是依赖传统的教材,更多的是通过网络来获得。大学生求知欲较强,对新鲜事物易于理解和接受,在网络文化形成和发展中,大学生成为网络文化的主要参与者和传播者。网络文化由于具有虚拟性,碎片化、隐蔽性、多样化等特点,内容和形式良莠参杂,鱼目混珠,泥沙俱下的现象大量存在。大学生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没有完全定型和成熟阶段,容易受网络一些不良思想蛊惑,对网络文化认知能力和选择能力下降,致使学习放松,态度不端,甚至上当受骗,成为大学生学风养成的制约因素。

(三)大学生对学风养成重视程度不够。有些大学生对自我前途和命运缺少关心,得过且过心态严重,不思进取,学习不挂科是最高要求,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高校整体学风建设形成了负面影响,很多时候通过说服教育效果甚微,再加上有些学校管理松散,对学风建设问题紧抓落实力度不够,对个别学生违反学风事件处置轻微,致使部分学生忽视优良学风养成,思想上不重视,行动上不作为,成为大学生学风养成的制约因素。

二、网络“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学风的影响

(一)网络“非主流”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网络“非主流”文化的表现形式通常有三种:一是图片。网络非主流图片指的是网络中传播较多的比较另类奇怪的图片,特点是样板模式化、内容颓废低俗、伤感奇特,往往都是通过作者用手机自拍来完成,并对图片的色彩平衡进行特别处理,把比较另类、奇特、个性、晦暗的场景作为选取拍摄的背景,如大朵的乌云、公园的长椅、高大的摩天轮、突兀的悬崖、染血的天空、铺满落叶的地面、奇装异服、古怪头型等充满颓废、惊悚、血腥、灵异感的画面,作者主观意图是对观看者造成视觉和心里的强大震撼和冲击;二是文字。非主流文字特指网络火星文,是由90后青少年发明和创造的,为了满足青少年追求新奇特,张扬个性、追求时尚、寻求刺激等心理,出发点是觉得好玩,他们利用一些音同字、音似字、形似字、外文字、生僻字、特殊符号等对语言文字进行新的排列和组合来进行网络交流互动,呈现出大众化趋势。如,蓝瘦香菇(难受想哭)、你素谁(你是谁)、酱很好啊(这样很好啊)、男盆友(男朋友)、笑屎了(笑死了)、偶会+u!(我会加油)等;三是网站。非主流网站的创办者主要目的是通过所创办的网站向外界传达非主流信息、图片、语言文字等,包括诸如非主流QQ空间模板,个性签名,手机壁纸,资讯,音乐,图片,文字,卖萌、化妆、服饰搭配技巧等来吸引更多人的眼球,期望赚取粉丝、但内容往往充满暴力、血腥、惊悚、灵异、自残、颓废、暴露、黄色等不健康的东西。

(二)对学风养成产生的积极影响。目前,网络非主流文化也是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一个来源,对大学生学风养成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具体表现为:

第一,有利于缓解大学生学习压力。当前在校90后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承担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希望,使得部分大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学习压力,排解这种压力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转移注意力,参与网络文化活动,特别是浏览和制作一些非主流文化的图片、语言、音乐、视频等,能够起到开阔眼界,释放压力,获得心理抚慰的作用,从而缓解学习压力,激发学习动力。

第二,有利于丰富大学生业余文化生活。网络非主流文化现象很直观,也很生动,有时无需深入思考,对大学生课余时间很适用,能够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在参加浏览和制作非主流图片、头像、网名、个性签名、男女生头像、文字、网站等各项活动中,大学生需要相关的网络知识和技能作为支撑,能够激发大学生学习网络知识、提高操作技能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

第三,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大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方式、消费理念等随着网络发展产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网购学习用品,如图书、资料、用具、慕课等变得经常和习惯,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学生的时间,同时通过网络非主流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大学生能够见多识广,提高规避网络安全风险的能力,从而改变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三)对学风养成产生的消极影响。“非主流”文化现象的传播有一定合理性和积极意义,但是如果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加以利用,会对大学生身心造成伤害,直接影响学风养成。

第一,致使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宅男宅女出现与网络直接相关,其中许多大学生成为宅男宅女的主力军,他们热衷追捧和关注网络非主流文化现象的动态,与同学、老师、家长等人缺少互动交流,把自己圈定在网络中,手机在他们看来比什么都重要,产生了强烈的手机和网络依赖,导致思想封闭,交际障碍,有些大学生活跃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对学习根本提不起兴致,学习动力明显不足。

第二,致使大学生学习热情不高。有的大学生更加关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是否有人点赞,QQ动态是否有人关注,微博是否有粉丝,他们的价值取向往往与网络非主流文化价值取向保持同步,随波逐流,缺乏正确判断,如对某某明星结婚、离婚等社会现象津津乐道,高度关注,如数家珍,而厌学、弃学情况时有发生,全然不顾家长的担心、老师的教诲、亲友的劝解,身陷网络难以自拔,对学习缺少足够的热情。

第三,致使大学生学习目的不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大学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储备人才,大学生能否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有赖于学习目的是否明确,学习能力能否提高,而大学生如果过度关注网络,兴趣点长期停留在网络非主流内容方面,势必影响学习效果,影响高等教育健康发展。

三、网络时代大学生优良学风养成的途径

(一)做好校园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培育良好学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把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丰富和完善校园文化,提高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提升大学生校园文化的获得感,为培育优良学风打好坚实基础。

第一,树立强烈的阵地意识,开展意识形态争夺斗争。高校既是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场所,也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意义重大,形势迫切。积极利用校园网络,建设和巩固校园主流意识形态网络传播阵地,不断创建一大批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主流意识形态新闻网站,有效开展意识形态争夺青少年的斗争,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丰富校园主流意识形态内涵,净化校园网络传播内容。以构建内容丰富、品位高雅、方法先进的校园网络文化为出发点,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四个全面、一带一路、治国理政、新发展理念等为核心主题进行校园网络文化内容的总体布局,积极引导大学生利用手机网络参与其中,净化校园网络文化空间。

第三,强化校园“三风”建设,实现网络立德树人教育目标。校园“三风”建设是指领导作风、教师教风、学生学风三个方面建设。在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三风”建设。一是学校领导层面要加强修身修德,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升治校理政能力,抓好学校各项管理工作,为学校发展谋篇布局;二是教师层面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要求,“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为人师表,发挥教师率先垂范作用;三是学生层面要树立远大理想,增强使命感,脚踏实地,抱负远大,积极向上,立志成才,把青春梦想融入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

(二)提升校园网络安全治理能力,培育良好学风。网络平台信息发布既具有开放性,又有隐蔽性特点,加之各种安全漏洞及“网络黑客”等不利因素的存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情况变得复杂起来。必须积极应对学校网络信息安全工作带来的挑战。

第一,培养网络技术防护人才,堵塞安全漏洞。我们应不断加强校园网络日常管理与维护工作。按照校园网络文化的优化结构、提高素质、把握规律的总体要求,培养一支道德水平高、技术能力强的网络管理和维护队伍,依靠人力资源保障和技术支持搞好网络技术防护工作,堵塞各种网络安全漏洞,积极营造健康、绿色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

第二,加强校园网络交流平台监管,活跃校园网络文化。校园网络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全面性、纵深性特点,学校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大对校园网络交流平台的监管力度,及时更新网页、增设栏目、调整内容,严格审查,提高大学生参与度,开辟适合学生个性发展、实践育人功能的栏目、建立拥有学校特色、贴近师生学习、生活、教育教学实际的信息资源数据库,打造校园网络文化教育品牌,活跃校园网络文化,促进校园网络文化健康发展。充分发挥校园网络资讯育人功能,形成开放包容、共建共享的校园网络文化交流平台,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网络文化,促进校园网络文化健康发展。

第三,构建网络德育平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必须突出德育工作重要性,构建网络德育平台,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效,通过校园网络开设德育专栏,树立正确的德育导向,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表扬好人好事,抑制歪风邪气,树立师德师风先进典型,网上展示优秀教师和学生的先进事迹。以此为样板,激励更多的师生成为先进典型。

(三)规避网络非主流文化负面影响,培育良好学风。

第一,树立“互联网+课堂”新思维,发挥网络教育功效。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制定了“互联网”行动计划,标志着“互联网”被纳入了国家发展战略之中。“互联网”教育由此成为教育的发展契机,“互联网”教育不是单纯的教育技术和手段的变革,而是实现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提高互联网能力的一种现实需要,为了规避网络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的的负面影响,我们应该不断提高信息资源进行充分整合与利用的能力,使得课堂教育教学更加开放,充满刺激、趣味和挑战,增强吸引力,提升大学生课堂学习获得感。

第二,牢牢把握网络主流文化的发展方向,发挥影响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工作是以主流文化建设为根本。提高校园网络主流文化内容和形式的设置能力和舆论引导水平,落实建立健全管用防并举,全方面齐动手的制度机制,做大做强网上主流文化正面教育、影响和疏导工作,发挥互联网校园网正面思想舆论的影响力,旗帜鲜明地开展校园网络舆论斗争。

第三,发挥大学生网络文化建设的主体作用,提升创造力。组织大学生建立校园网建设创新团队,开辟学生负责的专栏,各学院学生轮流负责,同时学校职能部门做好引导和监管工作,引导大学生创建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文化,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及获得感,培养大学生的兴趣、特长、爱好,提高大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业创新能力,检验大学生学习效果,磨练大学生品质意志,为大学生顺利走向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1]习近平.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N].新华社,2016-12-08.

[2]李民.切实提高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科学化水平[N].光明日报2016-01-16.

[3]宋治非,盛淑英.“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影响[J].绥化学院学报,2016(5).

[4]刘建军,等.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工作的机遇与挑战[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5(11).

[责任编辑 靳开宇]

G647

A

2095-0438(2017)09-0105-03

2017-04-11

祝春梅(1966-),女,黑龙江海伦人,绥化学院思政部教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社会主义民主与人权思想。

2015年度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2015D019);201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BKS0098)。

猜你喜欢
非主流学风校园
辅导员视角下的“抓学风”
反思西方意识形态的历史叙事——以近年来国内非主流历史话语为对象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26
校园的早晨
琴童(2017年3期)2017-04-05 14:49:04
春满校园
开心校园
爆笑校园
陈嘉庚精神与“诚毅”学风的形成
关于改进高校学风的思考
河南科技(2014年24期)2014-02-27 14:20:00
大学学风建设探究
非主流折纸图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