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琳++李洁莅++王雪++王海燕++曹巍
本文对高校教师激励问题进行探讨。文章首先对激励进行了概述,对激励的基本含义、激励的作用进行了介绍,然后对高校教师激励现状、运用的激励的方法进行了具体分析。
高职院校高校教师激励
高等职业院校作为未来高级人才储备的场所,更需要一批高素质、高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近年来,高校教师资源问题也逐步受到了全社会的重视,与人力资源一同被誉为社会的第一资源。因此,高校师资在保证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要不断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进来,引入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高校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激励的基本含义
激励是一个动词,其文字含义是激发人的行为动机。当前,学术界对于激励的定义还没有完全统一,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激励指的是一种引发人内在欲望和希望使其不断奋斗的刺激。第二种观点认为激励指的是一种中介变量内在心理过程。第三种观点认为激励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能够激发个人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本文认为激励指的是组织者为了激发人的内在动机,使其能够高效、正确、持续地实现组织预定目标所采取的有计划的措施,这一措施的实施需要借助一定的信息载体和一定的外部环境,其核心目的是激发人的积极性。
2高职院校教师激励的作用
在高职院校中,激励的作用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第一,激励能够有效吸引人才。当前,随着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大,一些高职院校纷纷采取激励措施以吸引优秀教师人才的加入,提高自身的教学竞争力。第二,激励能够有效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高职院校通过一系列的激励措施能够提高教师的归属感,使其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从而激发起创造性和主动性,为高职院校贡献自身的力量,推动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第三,激励能够显著提高教师素质。激励是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对于平时工作表现优秀的教师可以给予物质或者精神上的奖励,对于玩忽职守、缺乏责任感的教师要给予处罚,通过这种奖罚分明的激励措施,能够显著改善教师的教学工作表现。优秀的教师能够获得归属感,表现欠佳的教师能够规范自身行为,从而使整个高职院校的教师素质得以提升。第四,激励能够为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在激励机制的作用下,高职院校中会形成一种良好的竞争环境,教师的工作更加努力,工作的抗压能力也不断提高。
3高职院校教师的激励方法
3.1高职院校教师激励现状
(1)经济激励现状
在教师工资方面,高职院校中有82%的教师对自己的工资状况较为满意,认为自己的工资水平与本市同类高职院校教师的工资水平相一致。具体来说,高职院校中教职管理人员对工资水平满意度所占比重较大,有95%以上的教职工对自己的工资水平较为满意,一线的教师对自己的工资满意度则相对较低,仅有70%的一线教师对自己的工资水平较为满意。
在福利制度方面,高职院校中教师福利不仅包括保险公积金还有两个假期等。目前对这些福利大部分教师都是感到满意,也有教师声明这些福利有待进一步提高。
(2)职业激励现状
在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发展方面,除了教师课堂表现之外,科研业绩考核、评级职称、分级评聘等方面都会影响教师未来职业的发展。如何提供一个更好的职业发展平台,使高职院校教师在职业规划中获得更好的发展路径,是目前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3)心理激励现状
高职院校教师在寻求自我职业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心理情绪,例如,职称晋升的焦虑、科研业绩的工作压力等。教师需要与时俱进的发展,不断学习,才能适应高职院校多元化的教学需求。
在教育培训方面,教师对于高职院校培训工作的满意度评价显示,仅有少部分教师对高职院校的培训制度较为满意,而做出这种评价的大多是中层以上的教管人员。一部分一线教师明确表示对高职院校的培训工作不够满意。在对教师的培训机会进行调查时显示,有大部分的教师认为学院当前在确定培训人员时主要是通过内定来确定的,与教师需求以及表现等关系不大,并且大多数参加培训的人员都是中层及以上教管人员,也有一部分在一线特别突出贡献教师。
在教师晋升方面,高职院校的职称晋升有着严格的晋升考核制度,相对于一线普通教师而言,需要通过非常大的努力和投入才能够满足要求。
3.2高职院校教师激励方法
常用的激励方法有三种,分别是经济激励、职业激励以及心理激励。
经济激励也被称作物质激励,指的是高职院校利用物质等因素对教师进行激发,使其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方法。尽管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高职院校教师对于高层次的需求明显高于其他层次的需求,但是也不能忽略高职院校教师对物质层次的需求。毕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激励也是追求更高层次需求的原动力。经济激励是最基本也是最直接的方法。主要包括正激励和负激励两种激励方式。正激励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福利等物质条件;负激励则包括罚款等方法。在运用这一激励方法的时候要有针对性,只对那些表现优异的教师进行奖励,以保持激励的新鲜感和有效性。
职业激励指的是高职院校通过在教师工作中设置条件,使其感受到工作的乐趣。为教师提供更好、更大的职业发展平台,丰富教师职业内容,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关注教师的职业发展需求,对教师在职业发展中遇见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制度。
心理激励指的是高职院校采用心理学的方式方法满足教师的心理需要,从而激发其工作动机的手段。例如教育激励、关怀激励、目标激励、榜样激励等都属于这一范畴。教师群体是一个高知识、高学历群体,其内心需求和精神需求往往会比其他职业的员工要更丰富、更立体。因此,合理适当的心理激励更加深了教师对职业规划发展的需求。教育激励指的是通过对教师的培训和进修来满足其进一步学习的需求,使其岗位技能和综合素养得到提升,使其实现自身价值。关怀激励指的是高職院校通过以人为本的管理手段使教师感受到学院的关怀,以此提高对本学院的认同感和忠诚度。目标激励指的是高职院校通过设置具体的目标以及完成目标的奖励或者惩罚措施来激励教师的方法。榜样激励指的是高职院校将在工作中表现优异的个人或者团队树立为典型或者榜样,并加强宣传,激发其他教师或者教师团队能够更加出色地完成任务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