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洁
年底的江南雨水很多,到了冬天依然绵绵密密,无休无止。绵密的雨丝似乎要落到人心里来,单调的声响容易让人产生倦意,意兴阑珊。这样的雨夜,最适合做点什么呢?
这样的天,是读书和冥想的天。大半个月,我手里或者背包里都会有《巨流河》《燃灯者》《半生为人》的其中一本。
一
选读《巨流河》的时候,是我偏头痛发作最严重的那段时间,本意是想用阅读抵抗疼痛。我似乎忘记了第一次读齐邦媛写到张大飞壮烈殉国情节时带给我的浓重悲伤。很显然我选错了书:这样一本浸润了作者整个成长时期泪水的文字,从头到脚都弥漫着悲伤。头疼欲泪的时候,读这样忧伤的文字,泪水更加不可遏止,而流泪无疑又加重了头痛。但就在这断断续续中,欲罢不能。
恰好给学生上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这一课,于是从正史讲到野史,从国家层面的宏观叙事讲到个体对历史的书写,从司马迁的时代讲到当下,不由得想到了《巨流河》。于是在课上将《巨流河》推荐给学生,甚至有将近一节课的时间,我给学生大段大段地朗读其中的文字。我边读边在教室里徘徊,因为害怕学生看到我含泪的眼睛,我刻意走到教室的后面,压抑着声调里的悲伤。
读这样的片段:“……他走了一半突然站住,说:‘邦媛,你怎么一年就长这么大,这么好看了呢。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赞美我,那种心情是忘不了的……这一年夏天,我告别了一生最美好的生活,溯长江远赴川西。一九四三春风远矣。今生,我未再见他一面。”尚未开出的初恋之花,因死亡而终生开放在心间,浇灌之以绵延的泪水。
读到这样的句子,也是感慨深沉:“爸爸给我买的是来回双程票,但我竟将埋骨台湾。”因为一次偶然的工作安排,齐邦媛与故乡台海相隔,从此渺远。除了感慨命运之手,还能感慨什么呢?
一个人也许漫长的一生,随着命运的河流颠沛流离,在家国的大命运里,除了感慨人之渺小,还能感慨什么?齐邦媛的命运,其实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运。我们在历史的洪流中如此渺小,但历史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来讲又是那么的沉重、可以触摸,这种矛盾让人顿生疼痛。
二
前几天,给学生上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课,课上思绪万里,讲到鲁迅的遗嘱,突然想起自己初中时把鲁迅先生的遗嘱一字不落地抄在笔记本上的往事,于是翻出手机里保存的鲁迅的遗嘱的文档,一边读给学生听,一边解释。
“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当年并不懂,却不知道为何这样的文字会深入脑海。时隔几十年,我再一次读到这些语句,才明白:鲁迅从小因为父亲生病家道中落,又在那样的时代起伏里,看透了人世冷暖,参透了人性。这遗嘱,有太多的不舍和心疼,更有太多的通透和睿智,有太多对现实阴暗面的感喟。
又讲到文中所提到的杨荫榆女士,因为读过杨绛先生的《回忆我的姑母》,所以跟学生们扩展开来讲了关于杨荫榆的身世。这位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位大学女校长,并非不值得纪念。以她为敌的人,判她为军阀的帮凶、封建奴化教育的宣扬者,她也一直承受着骂名。但是,一个法庭不容被告声辩,既辱没正义的名声,也让原告显得理屈,胜之不武。可惜杨荫榆没有留下完整的申诉,她或许相信“是非自有公论”这一说法,以沉默回应荒唐,结果反而使自己成为失去话语权的“阁楼上的疯女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对个体的评价往往局限于冰山一角。
同行朋友上这一课,之后写道:“焦虑社会中,成功、成名、获利是证明自己存在与幸福的唯一方式和标准。善不再是为人处事的最后底线,对他人仅能苛求‘不作恶,而闲人看客正好是社会庸众的最佳组成。作为老师,只能点滴累积一切向上、向善、向前的因子,抬升底线,重构共识,试图未来。——《记念刘和珍君》教后感。”也许,正是这样的透彻解读和深度思考,让我们能够伴随那些涌动的年轻生命,一点点读懂生活,读懂人生,并且给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以指引。
三
《燃灯者》是蔡朝阳老师郑重推荐我读的,于是也买来,秉烛细读。这是一个师生之间感人至深的交往故事。周辅成先生和赵越胜先生,这样一对师生,是知己,互相陪伴;周先生是导师,指引和支持赵越胜度过上世纪70年代的黑暗时光,他们互相取暖,更留存生命和思考的珍贵火种。
“在这天地雄阔浑涵之间,我身心如经大涤,止不住鼻酸眼涩。前几日尚觉性命攸关的失敗,今日看来,不过鸡零狗碎。世间何其美好,人生何其诱人,少年心事岂能囿于尺寸得失。”少年赵越胜在一次沉重打击之后,和朋友登高望远,有了这样的感慨。正是有这样的慧根,所以才能有缘分成为周辅成先生的学生,才有这一世的忘年至交。
“后来年岁渐长,阅历渐丰,才明白那些真正投身思想事业的人,大半有犯难而上的勇气,正如苏格拉底宁死也要对弟子讲完最后的思考。”赵越胜的思考,深刻体现了周先生的智慧、寂寞、笃定,连同他与时代肝胆相照之时的呐喊,昭示出的是黑暗中的光亮、寒夜里的暖意。特殊年代里,总有一些人可以为真理而坚持。读了这苍凉温暖的文字,除了有对那种师生深情的向往,却也不由让人对当今屡见不鲜的师生矛盾发出喟叹。
赵越胜之所以把书命名为《燃灯者》,他这样解释:“燃灯者在佛家是指片语可开悟人的觉者。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皆可为燃灯者。辅成先生,不用说就是这样的燃灯者,而且是燃巨烛之人。”而成书《燃灯者》,何尝不是“燃灯者”?然而,这样的燃灯者,如今还有多少呢?
当下,太多的诱惑和现实冲击,迷离了人们的眼睛,让人难辨是非曲直,几乎每个人都被挟裹着卷入欲望的洪流。我们真的有必要时不时借“燃灯者”点燃的智慧之灯,静心阅读各种有字之书、无字之书,照亮自己的灵魂。
四
我开始阅读徐晓的《半生为人》时,曾到网上寻找作者的简历,但几乎找不到。她怎么就写出了如此动人的文字呢?只能说,经历是最大的财富。
《半生为人》是徐晓个人的成长回忆,她回忆中有周郿英、赵一凡、史铁生、北岛、刘羽等人,有当年《今天》编辑部的那些聚会,有两年的牢狱经历,有真实而微妙的爱情和婚姻,有自己的痛苦挣扎,有时代的迷惘沉重。作者总是在历史的微小细节中,让你感受个体生存的艰辛。
徐晓说:“当生活把你抛进火坑,你不得不在里面时,根本谈不上什么坚强和勇敢。你有的不过是活下去的本能,别人所能承受的你也同样能承受。”还说:“我从一凡身上懂得了抱怨没有用,并且学会了不抱怨,这使我一生获益匪浅——你端的这碗水洒了,不管你怎样惋惜都收不回来了。这是任何一个家庭妇女都懂的道理,看起来再简单不过了。”
就这么娓娓地说来,岁月沉淀下的思悟,让人油然而生喜爱,又似乎整个儿弥漫着一种忧伤。也许痛苦总是容易凝结吧。我在阅读《半生为人》的时候,一边是切肤之痛,一边却感到有无穷的力量在升腾。在时代的洪流里,人人都显得那么渺小,我们总要想办法救赎自己。“谁爱得最多,谁就注定了是个弱者。”我反复揣摩着书页上这句话,内心想到的,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说的“只怕配不上所受的苦难”。
大雨,寒夜,把婆婆亲手种的花椒撒一撮在油锅里炸出氤氲一个晚上的香气,烧一个好吃的菜一家三口围着吃。看着桌上刚刚买来的两束花,一束紫色的康乃馨,一束红色的雏菊,我打一个长长的电话给妈妈。然后,什么也不做,就在台灯下发一会儿呆,什么都想,什么都不想。亮着的台灯,灯下翻开的书,案几上盛放的花朵,空气中还弥漫着晚饭的香气,这些都是雨夜里最好的陪伴。这样的冷雨夜,我们,是否能够听从自己的心灵,多做一些纯粹的事情,比如阅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