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冲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是一部教育的“百科全书”。《走近陶行知》一书,向我们展示了大师人格精神和教育思想的精华部分。读完此书,顿时让我产生“做一个大气的教师”的豪情壮志。
教育事业的大视野
作为一介书生,陶行知师承杜威“无论哪个国家社会问题的解决都取决于平民教育的普及程度”思想,留学回国后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造活动,包括平民教育活动、乡村教育活动、普及教育活动,以及国难教育、全面教育与民主教育活动,心系国家与民族,在实践中坚定依靠教育力量来为人民谋幸福的信念和决心。他“要用四通八达的教育来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运用我们全副精神来挽回国家厄运,并创造一个可以安居乐业的社会交与后代。”他不是把教育当作谋生的手段,而是作为其倾注毕生心血的事业。陶行知的教育情怀博大、宽宏,他进行学科教育研究,涉足教育改革、教育制度、教育评估、教育管理、教育实验等方面。他走出学校,大力宣传推广平民教育、儿童教育、乡村教育等等,用整个的人做整个的教育事业,这对于当下我们放眼整个社会,着眼公民的整个人生去做教育,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拓宽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无疑是一种启示和借鉴。
大视野衍生出大爱无疆。陶行知先生不仅思考着“如何使教育普及,如何使没有机会受教育的人可以得到他们所需要的教育”,更实践着为了“每一个学生”,包括可教之人、可教而未能完全教者、可教而未能平均教者、已受教而未能教好者,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陶行知先生的行动真切地激励着我们,促动着我们心系“每一個学生的健康发展”,并时刻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所以,我们的工作应不仅仅放在学科教学上,还应包括学校内一切事关发展学生的事务:班主任工作、综合实践活动、社团活动等等。我们的阵地不仅仅要在课堂,还应在课外、校外、学期以外。
在“以学定教”理念下,生不必不如师,尤其当今是信息化社会,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非常广,教师也有可能没有学生知识面广、见解深,这是值得欣慰的,也是对我们教师的一种鞭策,及时更新知识已成为教师的一种必须。苏霍姆林斯基说:“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我们教师必须通过不断阅读、学习,提升自己,使自己变得越来越好。如此,才能既放得开——适应学生提出的发散性问题及社会不断出现的新现象,又能收得拢——以生为本,站在学生目前的高度,针对他们不同的学情,引导好他们把基础打扎实。
教育行为的大视界
周国平讲:“我相信,人生的问题和教育的问题是相通的,做人和教人根本上是一致的,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东西,也就是教育上最应该让学生得到的东西。”这其实就是陶行知先生讲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我们不能再让学生禁锢在“象牙塔”内,而要鼓励学生“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要培养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情怀。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已成为学校连接社会的极佳桥梁。可以“请进来”,例如聘请社会各行业人才进校担任篆刻、风筝、评书、京剧、书法等社团的辅导老师,这不仅加强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也能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文化“大餐”。而且学校根据地域特色,组建相应的文化社团,邀请相应的专家和人才进校园辅导,能让传统文化瑰宝在学校落地、生根,得到更好的传承。比如我校邀请蓝印花布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来学校讲授“蓝印花布的传承与发展”课程,就不仅让学生形成独特的生活情调和审美趣味,还有力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承。
另外就是“走出去”。我以为,教育的意义在于促进学生未来更好地适应社会,进而改造社会,这种教育应该是贯穿学生一生的。因而学生要走进生活,走进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研究性学习的切实开展、各类学生社团的建立,价值就在于使每一个学生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尝试发掘自己的禀赋和能力,在具体的情境中,找到自己喜好的健康向上的活动。这就会使学生跳出书本知识和校园视角,直接进入到现实生活的情境中,学以致用,并在实践中检验所学,进一步加深理解、拓展应用,这就形成了学校与社会的完美对接。
日本学者佐藤学说: “教育行为的大视界,就是要形成学生与地区的‘综合、教室与地区的‘综合、教师与学生的‘综合、教师与家长的‘综合。”教师自己要和学生一起愉快地学习,要细致地观察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细小变化,包括兴趣、观察力、注意力集中度、集体融入度、组织协调能力的发展,关注其成长,适时地予以爱护和帮助。而学生时代培养起来的探究、合作、创新的能力会成为影响学生一生的特质。
教育改革的大胆略
教育像赶考,“赶考和赶路一样,赶路的人把路旁的风景赶掉了,把一路应该做的有意义的事赶掉了。”陶行知先生一语道破教育的“痼疾”。我们的教育还是围着考试这根指挥棒转,殊不知,应试之外的路旁有更多的风景等着我们去欣赏。就像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讲的:“教育就是忘记了在学校所学的一切后剩下的东西。”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好的教育是师生双方围绕如何教、如何学,通过在实践中学以及互相学习,获得教的感悟与学的反思,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我们老师不能老是担心,如果把一部分课堂主动权下放给学生,教学任务完不成。但是,孩子其实有不可思议的力量,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效果会更好。我一直在思索并践行着南通市教育局推行的课堂教学十二字方针——“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这是教育行政部门对老师们课堂教学的现状考察后,对新课程改革理念践行的探索之举。限时讲授下,更多的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练,让他们去思考、发现、尝试、巩固;合作学习发挥了学生各自的优势,兵教兵,每一个学生都有事(任务)可做,在协作中获得新知,强化自我;踊跃展示,给予学生一定的紧张感和压力,让他们即时迅速地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信息,展示出自己(小组)最优的学习成果,这是思维得以快速有效运转的保证,也是增强自信的途径。在以学定教的理念下,十二字方针很好地规划了课堂教学的框架。
教师要勇于做“整个的教育”,促使师生双方在锻炼自己的过程中收获自身的发展,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要做“大教育”的先锋,要像陶行知那样“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地发现出来”,这样才能成为“第一流的人物”。首先,我们应当有这样的认识:“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苏霍姆林斯基)譬如,安全教育的应有之义,在于不因噎废食,而是在“做”中学会“教”与学会“学”,使师生双方都能对未能预料的突发性状况有一个胸有成竹的预案,不只教人如何取得成功,还应教人如何避免失败,如何在失败中吃一堑长一智,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实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留给学生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