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兰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的易发因素,以及护理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以该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8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并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治疗方案,观察夜间低血糖的症状,总结易发因素。将其随机分为两个组别,对照组(常规护理)、试验组(综合护理干预)各40例,比较护理后夜间低血糖的发生情况,评估护理满意程度。 结果 80例患者夜间低血糖的易发因素包括生理因素(31.2%)、自我保健意识不足(25.0%)、药物因素(17.5%)、运动因素(15.0%)、饮食因素(8.8%)、并发症因素(2.5%)。试验组护理后夜间低血糖发生率为2.5%,护理满意率为95.0%;对照组夜间低血糖发生率为17.5%,护理满意率为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的易发因素较多,提示医护人员加强护理管理。综合护理能够减少低血糖的发生,获得满意的护理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 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易发因素;护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11(b)-0159-02
糖尿病是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中老年人是主要的发病群体,且2型糖尿病占比90%以上[1]。针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研究表明,心脑并发症较多,其中就包括低血糖。尤其夜间低血糖的发生,由于不易察觉,如果不能及时对症处理,患者就会出现危险状况。该文对该院收治的80例患者进行研究,探讨了夜间低血糖的易发因素,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综合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该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老年糖尿病病例,共计患者80例,均有夜间低血糖发病史。依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患者年龄在60岁以上,经实验室检查后确诊为糖尿病;同时排除精神病史患者、心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等。按照数字随机法对这些患者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在对照组中,男性19例(47.5%),女性21例(52.5%);年龄位于61~84岁阶段内,平均年龄为(72.0±1.9)岁;病程3~10年,平均(4.8±1.0)年。在试验组中,男性16例(40.0%),女性24例(60.0%);年龄位于60~85岁阶段内,平均年龄为(71.5±2.2)岁;病程2~9年,平均(4.3±0.7)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次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且自愿参与,能够积极配合临床操作。
1.2 研究方法
收集并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治疗方案,观察夜间低血糖的症状,总结易发因素,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护理方案。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方案,按照规范流程开展护理操作。
1.2.2 试验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如下:①血糖监测。根据老年患者的发病特点,血糖控制标准应该适当放宽:轻度患者将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控制在7.0、10 mmol/L以内,避免血糖波动;重度患者将血糖值分别控制在8.0、12 mmol/L以内。患者在长期血糖升高的影响下,低血糖觉察能力会逐渐降低,因此要加强血糖监测。例如,血糖每日监测2-3次,糖化血红蛋白3个月检测1次,肾功能、尿蛋白指标6个月检测1次。②健康教育。患者由于病程长、年龄大,对健康知识的接受能力降低,而且临床治疗依从性差。针对于此,健康教育应该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渗透到治疗全程,采用图片、文字、视频等形式,让患者和家属都能认识到低血糖的发病原因、防治方法,提高自我保健意识,积极配合临床治疗。③用药护理。對于用药患者,护士要做好指导工作,告知科学的用药剂量、用药方法,以及常见的不适反应。不能随意减药、停药,尤其在漏服后下一次用药不能采用双倍剂量。对于胰岛素治疗患者,要指导患者有计划的注射,不要在同一部位反复注射,而且运动期间不能在运动肢体上注射。④运动规划。适当运动,能够提高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因此,护士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运动方案,遵循每日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一般来说,运动时机选择在餐后1 h,时间不超过30 min,并且有家属或护士陪护,避免发生意外事件。⑤饮食护理。在患者的治疗期间,贯穿科学的饮食方案,能够和用药治疗配合。一般少量多餐,适当增加蛋白质、干果的饮食比例,多吃新鲜的果蔬,减少糖分的摄入量。如果患者食欲减退、饮食减少,就要相应调整降糖药物的剂量。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患者夜间低血糖的发生情况,做好准确记录。低血糖判定标准如下[3]:第一,患者存在交感神经兴奋症状,或者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第二,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血糖浓度在3.9 mmol/L以下;第三,给予葡萄糖用药后症状减轻或消失。②评估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层次。
1.4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 18.0,文中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以P<0.05为界限,说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夜间低血糖易发因素分析
在80例患者中,夜间低血糖的易发因素包括:生理因素25例,占比31.2%;自我保健意识不足20例,占比25.0%;药物因素14例,占比17.5%;运动因素12例,占比15.0%;饮食因素7例,占比8.8%;并发症因素2例,占比2.5%。
2.2 两组患者夜间低血糖发生情况比较
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护理后夜间低血糖发生1例,发生率为2.5%。对照组患者中夜间低血糖发生7例,发生率为17.5%。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00,P=0.025)。
2.3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程度比较
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20例(50.0%)、基本满意18例(45.0%)、不满意2例(5.0%),共计满意率为95.0%。对照组患者满意16例(40.0%)、基本满意16例(40.0%)、不满意8例(20.0%),共计满意率为80.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4,P=0.042)。
3 讨论
3.1 夜间低血糖易发因素分析
从该次的研究结果来看,80例患者夜间低血糖的易发因素包括以下几点:第一,生理因素占比31.2%,主要是老年患者机体各项功能减退,肾小球滤过率降低,低血糖反应迟钝,而且治疗期间的用药依从性差,均会导致低血糖的发生。第二,自我保健意识不足占比25.0%,表现为健康教育不到位、缺乏糖尿病知识、血糖监测不及时等。第三,药物因素占比17.5%,主要是胰岛素和磺脲类药物。相关研究显示,这两种药物所致的低血糖发生率分别为10%、5%~10%[4]。第四,运动和饮食因素,分别占比15.0%、8.8%,主要是未能形成科学健康的运动规划和饮食方案,对血糖水平造成影响继而发病。第五,并发症因素占比2.5%,涉及神经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降低了自身调节能力,延缓了降糖药物的代谢,无法摄入足够的能量[5]。
3.2 护理效果分析
针对夜间低血糖的易发因素,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文中试验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结果显示低血糖发生率仅为2.5%,低于对照组的17.5%,和李冬的研究结果相近[6]。另外,患者护理满意率为95.0%,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析认为,综合护理具有全面性、个性化的特点,护理措施包括患者的治疗、用药、饮食、运动等,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原则。在积极调整血糖的同时,能够提高治疗依从性和舒适程度,改善生活质量[7]。
综上所述,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的易发因素较多,提示医护人员加强护理管理。综合护理能够减少低血糖的发生,获得满意的护理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趙玉红,勇琴歌.护理干预对预防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的效果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5):621-622.
[2]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试行本)[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4,12(6):283-385.
[3] 程杨,汪爱民.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8):141-142.
[4] 刘杰.老年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并发夜间低血糖的预防与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2):156-157.
[5] 吕艳萍.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的预防及相关护理措施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6):213-214.
[6] 李冬.护理干预在预防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的临床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7):226-227.
[7] 彭静.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的预防和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9):1291-1292.
(收稿日期:2016-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