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王琳
【摘 要】 大类招生作为一种新的招生方式,已经在中国各大高校实施多年。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教育模式在推行过程中一直备受争议。大类招生的方式有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竞争力,但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弊端。本文主要通过对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类进行大类招生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大类招生这一教育模式的利弊。
【关键词】 大类招生 专业分流 人才培养
1 引言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条件、办学内容和办学要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这些变化的发生,一些矛盾开始暴露,相应的教育改革就亟待实行,“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教育改革方针也应运而生(董俊华,2012)。在这种招生方式下,高校按照一个专业大类招生,考生填报志愿时,直接填报该大类名称即可。录取后的学生将在本科阶段前一年或两年统一学习基础课,而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双向选择的原则再进行专业分流。目前国内高等院校大类招生基本分为三种模式:1.按学科招生,是将相同或相近学科划归一个大类招生,其中包含了几个专业。2.按院系招生,通常情况下是一个学院或系,按一个或几个大类招生,学生们可以在院系范围内选择专业。3.按“基地班”“实验班”模式招生。
2 研究設计
为了“大类招生,专业分流”这一模式的实施效果,我们以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研究对象,对已进行专业分流的大二、大三两个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覆盖了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金融学、经济学、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9个专业。参考唐苏琼(2009)、丁佩芬和王玲(2012)等的研究,设计了本次研究问卷。问卷可以分为两大方面,一部分是对“大类招生,专业分流”优点的调查,涉及14个问项,主要是根据大类招生对个人及学校有利方面的认同程度进行分析;另一方面是对弊端的调查,主要是依据大类招生对个人及学校不利方面的认同程度进行调查,此部分涉及12个问项。
本次调查共收回问卷345份,有效问卷340份,有效率达到99%。具体分布为大二114人(34%),大三226人(66%);男生107人(31%),女生233人(69%),与本学院男女生1:2的比例相吻合。本次调查覆盖经济管理学院的全部9个专业,各个专业的问卷数量与学生数量的比例大体相当。从调查数据看,以第一志愿进入目前专业占77%,第二志愿占8%,第三志愿占4%,被调剂的占1%,转专业占10%,可以看出大类招生在专业分流时基本上还是遵从了学生自己的意愿。
3 数据统计分析
数据分析显示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α为0.823,证明数据真实有效可信。
从对大类招生总体利弊的调查显示,158位受访者(46%)认为实行大类招生利大于弊,66位(19%)被调查者表示弊大于利,另外有116位受访者(34%)表示不清楚。问卷结果表明认为大类招生利大于弊的学生占多数,大类招生作为一种新的招生方式还是被多数人认可的。
从对“大类招生对毕业后工作影响的看法”的调查结果显示,134位受访者(39%)认为有正面影响,74位受访者(22%)表示有负面影响,另外有132位被调查者(39%)选择了无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人认为大类招生对毕业后工作没有影响或者对毕业后找工作有是利的。大类招生不同于传统的专业教育模式,注重培养通用型人才,而不是传统的“专才”。“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方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范围和技能素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业领域变得更加宽广,对于个人价值的实现也有深远的影响。
问卷还调查了学生关于大类招生政策对高考填报志愿有何影响的看法,81位受访者(22%)认为实行大类招生后填报志愿时专业选择项减少,方便了填报并且降低了考生填报高校志愿的风险,109位受访者(29%)表示专业组合不合个人意愿,增加了大类选择时的纠结;98位受访者(26%)称大类的名称增加了填报时的困惑;另外有74位(20%)表示未受到影响。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类招生的模式使得学生在填报志愿时比较纠结,而且在面对这些课程名称时比较困惑。
3.1 大类招生的有利之处
问卷从学生和学校两个方面调查了关于大类招生的有利之处,共设置了14个题项。
(1)大类招生对个人而言的有利之处
学生对大类招生在个人有利方面共10个题项的认同程度均值为3.65。整体来看,大类招生的培养方式给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的机会和时间,给了解自己兴趣所在一个缓冲的时间,在选择专业时更加慎重。同时,这样的培养模式使得学生有机会扩大交际面,这也是体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方面。
(2)大类招生对学校而言的有利之处
在大类招生对学校有利方面分析的四个题项的认同度均值为3.55。其中认同度最高的是为了吸引优秀生源,各专业教师会加大对本专业的建设力度明显高于其他方面,表明了大类招生促进了教师间的良性竞争,有利于本专业的建设及学生的发展。总体来看,学生关于大类招生对学校有利方面认同程度的稍低于对个人有利方面的认同程度,其原因可能为学生对于自身的感受更为敏锐。
3.2 大类招生可能带来的弊端
问卷同意从学生和学校两个方面调查了大类招生的不利之处,分别设置了11个和1个题项。
学生对大类招生可能给学生带来的弊端的认同程度均值为3.55,其中认同度最高的为课程分配不均,个别学期负担过重。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对11级同学进行2+2的培养模式,12级实行1+3的培养模式。大类招生的培养模式使得学生个别学期学习压力过大,容易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另外,专业分流进入新班级后,对学生又是一次班级的融入问题,班级的凝聚力也会有所下降,不利于开展班级活动。由此次调查可以看出,大类招生的培养模式可能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扰,而且在生活与心理方面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端。学生在进行专业分流后需要处理更多的情感和心理问题。
从学校角度看,学生普遍认为“专业分流时个别专业过于热门,导致其他专业优质生源分配不均”。专业分流时,由于热门专业的影响,使得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出现“一边倒”现象,甚至出现了热门专业几乎囊括了所有优质生源,而冷门专业则无人问津的现象。例如会计学、金融学等专业被过度选择,可能使得其他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感降低,甚至会出现自卑心理。这种现象会打乱学校的教学计划,不利于专业的均衡发展。
3.3 对大类招生认同度的个体差异分析
(1)基于年级的差异
基于年级的差异分析显示,大二学生对“在专业分流前认识了更多的同学,扩大了交际面的认同感”、“专业分流后同学对新班级归属感缺失”高于大三。可能是由于分流时间的长短不同,大二同学比大三同学更加认同在专业分流前同班级同学建立的情感。而大三同学现阶段更加专注于本学科学习研究与当前班级人脉培养。
(2)基于性别的差异
基于性别的差异分析显示,女生更认同“大类招生提供了更多选择专业的机会”、“为了吸引优秀生源,各专业教师会加大对本专业的建设力度”、“专业分流后,专业进度加快,学习压力大”、“课程分配不均,个别学期负担过重”。这可能是男生女生的性格差异所致,女生一般更加追求细节,谨慎而且对学习情况的变化比较敏感,而男生更为侧重大局与方向,对于具体学习情况的变化感触不大。
(3)基于成绩的差异
数据分析结果标明,成绩排名较后的学生对“大类培养方式导致分流后对专业的归属感降低”的认同度更高。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成绩排名靠后的学生现在的专业不是他们的第一志愿,对于新专业和新班级的认同程度不高。
(4)基于进入本专业方式的差异
被调剂或转专业进入当前专业的学生普遍比第一志愿进入当前专业的学生更认同“在专业分流前认识了更多的同学,扩大了交际面这一点”。转专业同学因原本在另一大类学科就读,在进入当前专业前已认识了不少同学,转入新班级又接触到不同的人,因此其交际面比较大。以第三志愿和被调剂进入当前专业的学生成绩普遍偏差,可能是由于其把重心放在学生工作和社团活动上,接触了更多的人,因此对该项表述的认同感也高于以第一、第二志愿进入当前专业的学生。
4 研究结论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普遍比较认同大类招生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专业的机会,扩大同学交际面,促进自己努力学习等,但同时也认为大类招生会存在着加重专业课程负担,专业间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因此学校在实施“大类招生,分流培养”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时,可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第一,要合理分配各學期所学课程,避免出现不同学期课程分布数量两极分化,个别学期负担过重的问题。另外专业分流后,学习进度加快,学习压力大,因此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压力的舒缓。
第二,针对学生与专业老师接触不够的问题,多创造学生与老师交流接触的机会,例如老师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推行导师制等。
第三,学生普遍认为专业分流后同学对新班级归属感缺失,此时更需要注重加强新班级人员的融合,通过团日活动、主题班会等促进新班级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增加学生对新班级的归属感,同时也有利于对新班级的管理。
第四,对于专业分流时个别专业过于热门,导致其他专业优质生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学校应在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工作,在大类培养期间学校可以开展各类学科讲座,减少学生对专业的认识误区,引导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专业,而不是盲目跟风追求热门专业。
第五,另外,部分学生表示高考填报时按大类招生增加其困惑与纠结,针对这种现象,学校在填报志愿前要开展诸如校园日等的咨询活动。
【参考文献】
[1] 冯开甫.高校按大类招生的冷静思考.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85-87.
[2] 张文颖,于涛,国萃.大类培养模式下大学生学习状况的实证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04:124-127.
[3] 孙雪洋.高等院校大类招生与社会需求现状分析[J].科技风,2012,23:275.
[4] 张世敏,蔡扬,王捧军,戎来.大类招生背景下专业分流问题研究——以河北经贸大学会计学院为例[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3,01:112-115.
[5] 丁佩芬,王玲.浅析高职院校实行大类招生的优势、问题及其解决措施——基于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大类招生调研[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3:6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