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产能过剩问题及化解对策

2017-04-14 00:53张怡然
大经贸 2017年2期
关键词:产能过剩供给侧改革对策

张怡然

【摘 要】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都有,但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而产能过剩矛盾是我国经济结构性失衡的具体表现之一。从供给侧入手,优化资源配置,缓解要素市场扭曲,是治理产能过剩的关键途径。因此,必须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加强预期引导,深化创新驱动,加大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补短板的工作力度。要切实从满足需求出发,从严重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着手,从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着手,既补硬短板也补软短板,既补发展短板也补制度短板,增加有效供给,坚决防止形成新的过剩产能和盲目重复建设。

【關键词】 供给侧改革 产能过剩 对策

一、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心在于实行以扩张性财政政策为主的需求管理,这种“重需求侧、轻供给侧”的宏观经济调控模式虽能在短期内显著拉动经济增长,但却在供给侧积累了大量问题,最终导致经济发展结构性失衡的矛盾,带来了严重的产能过剩等问题,制约了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我国经济转型提供了新思路,而去产能被列为供给侧改革的五大任务之首。因此,从供给侧入手,优化资源配置,是治理产能过剩的关键途径。本文在明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含义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我国产能过剩的现状,提出了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产能过剩的具体对策。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述

(一)供给侧改革概念

供给侧是经济学上的词汇,是与需求侧相对应而言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政府从供给角度出发,从生产端入手,对企业和市场进行宏观调控,解决人们对高品质和高质量产品的需求不足和某些行业中低端产品供给过剩之间的矛盾,以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供给侧改革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2016年1月26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具体到我国目前的情况,就是要能够清理一些僵尸企业,淘汰部分落后的产能,将发展方向转型新兴和创新的领域,以求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供给侧改革的提出与内容

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6年以供给侧改革为主,提出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即“三去一降一补”。这五大任务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其中,去产能位列首要任务。

如果用一个公式来描述人们口头上所说的“供给侧改革”,那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含义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地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三、我国产能过剩的现状

产能过剩一般是指行业的实际生产能力超过了市场需求,超过了正常期望水平的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工业实力极大增强,2010年,我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当前,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2014年,我国工业总体产能利用率约为78.7%,处于近4年来的较低水平,不少行业的产能利用情况令人担忧。据有关统计显示,我国有19个制造业行业产能利用率都在79%以下,有7个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在70%以下,属于严重过剩状态。产能利用率过低的行业范围已经从钢铁、煤炭、水泥、电解铝等传统行业扩展到光伏、多晶硅、风电等新兴产业。

产能利用率是指长期均衡中的实际产出与设计生产能力的比值,反映了企业的生产资源是否真正得到有效利用。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产能利用率超过90%为产能不足,79%-90%为正常水平,低于79%为产能过剩,低于75%为严重产能过剩。据此判断,目前我国工业总体处于产能过剩状态,部分行业已经属于严重产能过剩。但是,并不是所有行业或部门的产能供给都大于市场需求,即使是过剩产能严重的行业也并非全部过剩。因此,中国目前产能过剩的行业间和行业内分布是极不平衡的,其实质是一种过剩与短缺并存的结构性产能过剩。

四、化解产能过剩的核心在于供给侧改革

产能过剩实际上孕育着严重的经济社会风险,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化解过剩产能是当前我国经济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若要最大限度地降低化解过剩产能可能带来的问题,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失为良策。

一般而言,产能过剩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由于需求不足而导致的供给相对过剩,在这种情况下,供给基本正常或并无过量增加,市场的需求却由于种种原因而萎靡不振,持续疲软,严重的需求不足难以吸纳正常的产能供给,从而使部分产能过剩,产品积压,乃至爆发一系列危机。所以,这种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在于需求而非供给。产能过剩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在需求基本正常或处于持续增长状态下,由于供给过多而造成部分行业的产能出现过剩或闲置,它是因理性的市场需求消化不了过量的产能供给而导致的产能过剩,这种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在于供给而非需求。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GDP总体规模的不断扩大,不管是消费还是投资和出口都呈现出大幅度增长态势,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增长更快。因此,长期以来中国的需求不仅是旺盛的,甚至有些可能还有超前倾向,总体上讲并不存在需求不足的状况。基于此,应把中国目前的产能过剩定位于上述第二种形式,即在需求持续增长的前提下的供给过多而造成的产能过剩。这就说明,从供求总量上看,导致我国产能过剩矛盾的主要方面发生在供给侧而非需求侧。

从供给侧分析,我国的产能过剩问题实际上是市场资源错配的问题,而地方政府干预要素资源配置所导致的要素市场扭曲是导致市场资源错配的根源所在。目前,我国要素市场化改革尚未完成,要素市场扭曲现象仍较为突出,土地、资本、劳动力、能源资源等要素资源的配置权力仍有很大部分掌控在政府手中,价格双轨制、产权模糊不清等现状致使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最终导致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难以发挥。基于此,从供给侧入手,加快要素市场改革,提高要素供给效率,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对化解产能过剩意义重大。

五、通过供给侧改革化解产能过剩的对策

(一)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出口产品质量升级

去产能任务的艰巨性要求必须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革的关键是要创新体制机制,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技术进步和优化要素资源配置。结构性问题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决定了供给侧改革在重点选择上必须考虑解决导致产能过剩的深层次原因。传统体制下政府对企业管控过多,企业的投融资活动和生产经营业务,大多受制于政府的种种约束,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反应迟钝,难于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和经营计划,过于僵化的体制机制是导致产能过剩的制度性因素。因此,不抓住体制机制改革、发展方式转变和技术进步、优化资源配置等创新的“牛鼻子”,企业素质就难以提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难以取得实质性成效,去产能的任务也有可能变成一纸空文。

除此之外,我国大部分产品生产处于生产链的最低端,所出口的产品技术水平含量较低,且没有形成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品牌,风险抵御能力较低。要想化解过剩产能,首先我们要调整我国的产品出口结构,增加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政府要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植力度,对企业采取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激励措施;其次,要对出口的产业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改造传统产业,加大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出口力度;第三,要对出口产品的形式进行转变。要增加一般贸易产品在总出口产品中所占的比重,适当降低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出口中所占比重,让我国的出口不仅仅是赚取加工费,而是能够获得商品的所有利润;最后,要提高对劳动者的教育投入,提高劳动者技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者的生产能力。

(二)在重视需求侧管理的同时,高度重视政府的供给管理

面对产能过剩问题,美日等国都曾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加以治理。1948-1952年,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刺激了美国的工业生产和对外贸易,对战后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20世纪60-70年代,为了缓解国内制造业的过剩产能,日本通过转移存在比较劣势的产业部门,一方面形成了本国与被投资国之间垂直分工,带动了本国技术和设备出口;另一方面,逐步形成了以重化工业为核心的制造业新结构。

从美日治理产能过剩的经验来看,对外援助和对外直接投资能很好地化解产能过剩风险。中国在应借鉴国外的“走出去”的经验,健全对外投资法律体系,为过剩产能向海外转移提供法律保障,为过剩产能向海外转移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强与投资所在国与地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通过政府间的交往,争取合资合作项目,赢得东道国政府的支持,并保障企业能够享受到该国的各项优惠政策。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能耗的落后产能向海外转移,树立良好的对外投资形象。

(三)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

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一大引擎是“一带一路”战略,积极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有利于促进优势产能对外合作,形成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也有利于促进企业不断提升其技术、质量和服务水平,以增强其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能力,以此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从而实现从产品输出向产业和产能输出的提升。在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过程中:1、要坚持“企业主动、市场拉动、政府推动”的“三动”合作运行模式,因国别、因行业、因企业施策运行。中国的企业、中国的产品、中国的制造要积极主动地到国际市场上去寻找机会,坚持市场导向和商业运作原则,把那些与我国装备和产能契合度高、合作愿望强烈、合作基础好的发展中国家作为走出去的重点,并积极开拓发达国家的市场。2、在实施“走出去”战略进行合作时,要积极创新方式方法,实现合作方式的三种转变。首先,实现从产品输出向产业产能输出的提升;其次,应充分发挥我国的资金、技术优势,探索投资、建设和运营相结合的建营一体化合作方式,推进产融结合,使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向高附加值领域拓展;最后,要探索企业强强联手,通过构建全产业链战略联盟,以大带小合作出海。鼓励大企业率先走向国际市场,加强有效协同,带动一批中小配套企业“走出去”,从而形成综合竞争优势。

(四)注意处理好几种重要关系

由于供给侧管理重点在于解决国民经济长期运行中累积的产能过剩问题,其难度要相对大于需求侧的管理,因此,把握关键性问题,处理好几种关系就显得特别重要。

1、增长与民生的关系。去产能和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底线目标应是确保在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同时,使民生也能进一步得到改善和保持社会基本稳定。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本质上并不矛盾。要真正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融入全面深化改革之中,切实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发挥好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3、供给侧管理与需求侧管理的关系。去产能不应该只进行供给侧管理,而应该双管齐下,供给与需求两端同时发力。在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还要适度扩大总需求,并力争在实践中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供给侧与需求侧管理的协同性。

【参考文献】

[1] 车海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逻辑[J].中国发展观察.2015.(11): 1.

[2]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进一步化解产能过剩的政策研究》课题组.赵昌文,许召元等.当前我国产能过剩的特征、风险及对策研究—基于实地调研及微观数据的分析[J].管理世界.2015.( 4) : 1-10.

[3] 周天勇.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实现宏观调控的根本性转变.凤凰财经.2015.11.12.

[4] 贾康,苏京春.“三驾马车”认知框架需对接供给侧的结构性动力机制构建.全球化.2015.3:63-69.

[5] 于立,張杰.中国产能过剩的根本成因与出路:非市场因素及其三步走战略[J].改革.2014.( 2) : 40-51.

[6] 林毅夫,巫和懋,邢亦青.“潮涌现象”与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J].经济研究.2010.( 10) : 4-19.

猜你喜欢
产能过剩供给侧改革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