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先和
摘要:蒲松龄的《日用俗字》成文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时间的跨度、地域的差异、行业的生疏、习俗的变迁造成了人们阅读的困难,即使专家学者对其内容的理解也往往不能尽善尽美。笔者作为蒲氏后裔,一直生活在蒲松龄的故乡,并且有过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遂根据自己的生产、生活经验,对何茂活《〈日用俗字〉庄农章解疏》一文中存在的疏漏之外提出粗浅的补正意见。
关键词:日用俗字·庄农章;疏解;补正
中图分类号:H312 文献标识码:A
何茂活的《〈日用俗字〉庄农章解疏》一文,通过详尽的考证,逐句进行了解析,对于今人阅读、理解蒲松龄《日用俗字·庄农》一文,起到的释疑解惑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但是蒲松龄的《日用俗字》成文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时间的跨度、地域的差异、行业的生疏、习俗的变迁致使现在的专家学者注释起来十分困难,因此在《〈日用俗字〉庄农章解疏》一文中存在一定的错漏也是难免的。笔者作为蒲氏后裔,一直生活在蒲松龄的故乡,并且有过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遂根据自己的生产、生活经验,对何茂活的文章提出粗浅的补正意见,与何先生及诸方家交流切磋。
一、杴
何文:杴,今一般作“锨”,但扬场用的木锨或仍作“杴”。
补正:杴,专指木杴,又写作榧。古时杴皆为木制,其时的木杴,今天也不应该写作“锨”。锨,指如今所用的铁制的锨。听爷爷辈讲,他们年少时出糞还用过木杴。如今尚能见到的、早期出版的《庄农日用杂字》,“制下镢和榧”句中还是用的木字旁。据此判断,铁制锨的普遍使用,当在清末民初之际。
二、辅辅、篻牢坚
何文:辅,是古时车箱下扣住车轴的装置,也叫钩心、车屐、伏兔。辅,车轴头。篻,同“摽”。此句是说,在辅与辅之间加上木楔或垫上其他衬物,再用绳索摽紧,以免车轴活动。
补正:辅辅,不是指“车箱下扣住车轴的装置”和“车轴头”,而是固定在车盘上方正中间,罩在车轮上边的框架。“篻牢坚”也不是“在辅与辅之间加上木楔或垫上其它衬垫物,再用绳索摽紧,以免车轴活动。”正确的解释是:为了防止装载车上的重物向车前方滑动,需要在辅辅的前端加一横木,称为“耙头”,耙头由四个“篻子”将其紧紧与车盘相固定,这就是“篻牢坚”的意思。用小车推糞或其它货物时,将两个筐篓或者货物封在辅辅的两边,而前边被篻子紧紧固定住的耙头,起到防止其向前滑动的作用。
三、倒蹬
何文:即反复翻弄糞肥,促使发酵。
补正:不是“反复翻弄糞肥”,而是将糞肥粉碎。从栏圈里起出的糞肥,往往是大块的“糞坷垃”,需要用镢将其一点点粉碎,堆成大堆。粉碎后的糞堆不透风,易于发酵,增加肥力。因为刚起出来的糞肥是湿的,一次不可能粉碎得太细,故需“倒蹬两三遍”。
四、
何文:据文意,似指用力推车,未知确否。
补正:答案是完全正确。 ,现在写作拱。推小车,在平路上只要掌握平衡,向前稍微用力即可前进。在爬坡(淄川土语称“爬崖头”)或塇地里前进时,便需要向前用很大的力气,人们稱之为“拱崖头”“拱地身”。
五、扎挂绳索用木杆
何文:可能是说插上木杆,在上面攀系绳索,以防作物倒伏。
补正:该说法错。淄川地区耕地,一般要用三头、四头牛,称为“三牛杆”“四牛杆”。无论用三头还是四头牛,都需要一根很结实的木杆。木杆的一面按用牛的头数安装铁鼻,几头牛的索头上穿的皮绠就分别挂在这铁鼻上;横杆的另一面也有一个铁鼻,犁子就挂在这个铁鼻上。在耕地的时候,牛的力通过索头、皮绠拉在横杆上,横杆再拉犁、耙。木杆,即指这根联接牛与犁的横木,也就是《庄农日用杂字》中所说的“索头连横杆”的“横杆”。
六、撇绳
何文:一端系于马牛的笼头或鼻牶。
补正:不确。在淄川地区,撇绳为牛耕地时指挥其转弯时用的长绳,用于马的则称为缰绳。耕地时,撇绳的一端不是挂在笼头上,而是先挂在牛角上,然后在左耳根绕一圈,另一端握在扶犁人的手中或者挂在犁的扶手上。当需要牛向左转弯时,扶犁人向后拽着撇绳,嘴里喊“咿——”;当需要牛向右转弯时,扶犁人则反复扽拉撇绳,嘴里喊“哦,哦,哦,哦”——撇绳是通过勒紧牛的耳朵来控制牛的。不是特别不听指挥的牛,不打鼻牶。
七、茅根蔓芭
何文:茅根蔓芭,指地里翻出来的作物根茎、杂草等。
补正:错。茅根,茅草的根茎,呈白色,多节,横走于地下,节部生有鳞片,有甜味。蔓芭,根与茅根相似,但无甜味。二者的根俱极发达且多节,其每一小节遗留在土壤中,仍能发芽生长,很难根除。所以有“茅根蔓芭都拾净”句。
八、大钁焹来
何文:指的是把用钝了的钁头重新锻打,使之锋利。
补正:不确。钁头经长期使用,长度变短,刨地时达不到应有的深度,这时需请铁匠在钁头上添加钢材锻打以增加其长度,称之为“焹钁”。“把用钝了的钁头重新锻打,使之锋利”,淄川人不称“焹钁”,而称之为“炬钁”。
九、旁皮
何文:“同‘帮。”“帮,治履边也。”“这里说的‘治履边应当指在鞋帮上附上皮革之类,使之耐穿耐磨。”
补正:解释不完全。皮旁皮,不只是耐穿耐磨,主要是有防水的作用。下文所说“不愁水窊浓”便可证明。浓,淄川土语,读去声,指粉状物与水混合导致的软粘状态。“水窊浓”即雨后道路泥泞。
十、耧斗石
何文:石沉,可能是形容其重。
补正:错。耧斗石,是耧(俗称耩子)上的部件,为一较鸡蛋稍大的铁块,一端用绳固定于耧斗的后壁,另一端连一硬铁丝,穿过耧仓板的孔,用细绳系于耧斗的前壁上。播种时,扶耧者不断摇晃耧把,使耧斗石在耧斗内左右摆动,相连的硬铁丝则不断拨动耧仓里的种子,以保证种子均匀下地。如果耧斗石太轻,则不能带动所连的硬铁丝,种子可能会相互壅塞,造成缺苗断垅。
十一、唵
何文:耕种田地。
补正:不确。唵,在淄川话里是“点种”的意思,并且特指点种瓜豆之类。如:“才下了雨,我在地边唵上了两个扁豆。”“我在盆里唵上葫芦种嗹,过两天你可来挪两棵去种。”
十二、霸王鞭
何文:此处疑指芝麻的一个品种或与芝麻套种的某种作物。
补正:霸王鞭,是芝麻的一个优良品种,建国后尚有人种植。不是“与芝麻套种的某种作物”。
十三、淌垅
何文:语意未详。
补正:淌垅,指播种后出土的谷苗一棵紧挨一棵,像流水一样不断线。要保证小苗“淌垅”,在播种时就会用种多一些,其好处是不会缺苗,农家有“有钱买种,无钱买苗”之说。小苗“淌垅”自然比应有的株距密,所以才说“谷苗淌垅用心剜”——剜苗,即“间苗”。
十四、剆
何文:据字书音luǒ,意为击。但此处蒲氏注音‘闯,故疑此字形体有误,或为训读字。
补正:不是形体有误,应为训读字。小麦收割进场后,家庭妇女把“麦个子”(即麦捆)解开,取一把小麦揽在怀里,麦穗头朝下,抱起来,稍用力将麦穗头撞击到地下,反复多次,麦穗头受撞击而变得整整齐齐,然后用镰刀将麦穗头割下来,这时麦秸里面便没有了麦穗,可以用来做为覆盖屋顶的材料。这一过程称为“剆(闯)麦秸”。
十五、铡
何文:据《山东方言志》,“铡、楂”声韵相同,唯声调不同,前者为上声,后者为平声。
补正:楂,为平声(实为阴平),不错;铡却不是上声,也是平声,只不过是“阳平”而已。《山东方言志》所注不对,至少不代表淄川方言。
十六、讙讙
何文:这里的“讙讙”指孩子们因被麦芒卡住而引起的喧闹取笑声。
补正:错。被麦芒卡住,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吃过青麦的人都有体会,是决不能“喧闹取笑”的。这里的“讙讙”应当是“因疼痛发出的号叫”。
十七、脐、椁
何文:脐、椁,石磙两端的枢纽,凸形的部件为脐,凹形的部件为椁。
补正:不确。石磙,在淄川地区通常叫“碌碡(碡读zhu轻声)”。碌碡的两端各有一个凹坑,称“碌碡眼”。在使用碌碡打场时,要将其安装在“碌碡椁”里。“椁”为一木制框架,有的呈方形,有的呈半圆形。椁的两边各有一个“脐”——约十五六厘米长,四五厘米宽,一点五厘米厚的硬质扁木板——脐插入碌碡眼内,再用插销别住,起到“轴”的作用。人或牲口拉动“椁”,碌碡就可以不停地滚动了。所以“凸形的部件为脐”正确,“凹形的部件为椁”便错了。
十八、不愁霜雹不愁丹
何文:只解释了“丹”,对“霜雹”未作解释。
补正:霜雹,并非指霜冻和冰雹,而是指小麦白粉病。小麦白粉病在初发时,叶面出现1~2mm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層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所以人们称该病为霜包(雹)。
十九、乌秬
何文:指庄稼淋雨后生的黑斑。
补正:错。乌秬,黑穗病。病菌传染,非雨淋所致。
二十、角皮
何文:指谷糠之类。
补正:错。角皮,指黄豆、绿豆、小豆等豆类所结的果实的壳,也称“荚皮”。豆类的果实皆呈角状,故乡民称其皮为“角皮”,是喂牛的好饲料。《庄农日用杂字》云:“谷稂和谷穘,喂牛不甚甜,角皮掺麦糠,吃个肚儿圆。”
二十一、
何文:山东民俗,草覆屋顶,以防暑热。
补正:错。用草(谷草或麦秸)覆盖屋顶的过程叫 。从前淄川地区民居,绝大部份都是“草屋”。所谓“草屋”,就是指以“草”覆顶的屋,目的并非“以防暑热”。覆顶的草,清季多用“秆草”,即谷草,后来多用麦秸(所以小麦收割之后家家户户都要“剆麦秸”,为的就是取麦秸 屋),直到改革开放,生活水平提高,才多以瓦覆顶。
二十二、坉
何文:“《广韵·魂韵》徒浑切:以草裹土筑城及填水也。”这里指筑墙。
补正:错。坉,淄川土语多读zhuèn。坉墙,指将秫秸铡成约半米长的段,横置于土坯墙头上,厚厚地将墙头盖严,秫秸上边用土压住,以防雨水将土坯墙淋坍。并非“筑墙”。
“ 屋才拆秫秸秬”中之“秬”当为“穳”,显系打印错误。
二十三、窖
何文:贮粮之处,犹仓、囤。
补正:不确。窖,指地窖,可贮物,亦可贮粮。仓、囤修在地上,地窖则修在地下。《聊斋志异·书痴》:“一日方读,忽大风飘卷去。急逐之,踏地陷足;探之,穴有腐草;掘之,乃古人窖粟,朽败已成粪土。”文中“窖粟”,即指贮于地窖中的粟。
二十四、砸炭又无铜碛臭
何文:“砸,用同砟,指小煤块”、“铜碛臭,即煤气,或称煤烟。”
补正:错。“砸,用同砟”,正确,但并非指“小煤块”。《现代汉语词典》释作“小的石块、煤块等”也与此处意思不符。砟,为煤炭的一种,淄川人称“砟子”,呈薄片状,燃烧时无烟,故冬季多用来作为室内取暖。铜碛,是混生在煤炭中的硫铁矿,燃烧时会发出异常刺鼻的硫磺气味,不同于一般的“煤烟”。砟子中不含铜碛成分,故说“无铜碛臭”。
二十五、秦椒:
何文:即花椒,因盛产于秦而得名。
补正:错。秦椒,淄川人称尖辣椒为秦椒。对花椒,淄川人仍称花椒。
二十六、扌何攞
何文:为淄川方言,指擀碎或碾细。
补正:不确。扌何攞,淄川土语中指对粉状物加液体后进行搅拌。蒲文中扌何攞芥末即将粉状芥末放在碗里,加水,用筷子搅拌均匀。
二十七、牜壽
何文:且句中“牜壽牛”也断非“牛羊无子”之意。因此我们推测,“牜壽”为“犥”的讹字。《说文·牛部》:“犥,牛黄白色。”
补正:推测错误。淄川土语,称不能繁殖小牛的母牛为“牜壽(读piāo)牸(淄川土语读shì不读zì)牛”。不能繁殖的母牛竟然生了小花犍,事出意外,所以才用了个“忽”字。《说文》中“牛羊无子”的解释是对的,推测出的“牛黄白色”是错误的。
Additions and Corrections to Annotations on the Chapters about
Agriculture of The Daily Words
PU Xian-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fice of Zichuan,Zibo 255100,China)
Abstract: Daily Words was written by Pu songling who wrote it over three hundred years ago. As time went by,some customs and culture have changed a lot,and the people in different areas have different thoughts about the definition of daily words. For these reasons,toady's experts have difficulty explaining some country slangs. So,there are a few mistakes in He maohuo' book. The writer of this book who was born native and has much experience in farm work. He came up with some additions and corrections to communicate and learn from each other. Key words: the Chapters about Agriculture of The Daily Words;Annotations;Additions and Corrections
(责任编辑:李汉举)